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一、堅持以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為首要標準 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準。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后的。二、那么,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你好。
我認為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有以下三項,僅供你參考。
一、堅持以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為首要標準
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準。
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
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后的。
二、堅持歷史觀點與辯證觀點相統一的標準
要運用兩個觀點。
一要用歷史的觀點,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查、評論,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去考查、分析評價對象,講清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落后性。
三、堅持以正確的方法為標準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評價歷史事件不能空穴來風,更不能主觀臆斷,所有的結論都要來源于事實,只有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結論。
一、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歷史意義: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二、甲午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歷史意義: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歷史意義: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事件一般都由原因,過程,結果,影響組成。
評價歷史事件就要從這四個方面考慮,原因和影響是最重要的。
影響包括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一定要從辯證的思想來看待。
比如說新航路的開辟,好的是為西方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基本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
壞的是造成了大量屠殺,加大的東西方的差距(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東西方差距不斷在擴大)。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它一定的背景和影響。
學歷史最忌諱就是片面看問題,要學會在縱向把事件結合起來看,橫向分析問題的關鍵。
你在學后面的內容時就要把前面的相關事件連在一起,課本是編排好的,事件是相互聯系的,一定的原因造成一定的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書上一般沒有廢話,每一句話大約都是有用意的,很可能在某些時候就成了關鍵。
(這是我學歷史的一些心得,雖不見的好,但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
第一,歷史性原則。評價歷史事件時一定要把該歷史事件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進行,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如,如何正確認識清初實行的閉關政策?眾所周知,閉關政策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但是最初實行是有原因的,一是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作祟——中國不需從國外進口商品,二是為了防范和抵御侵略者在中國沿海地區的種種不法和侵略行徑。雖然閉關政策的消極作用很大,但從背景我們不難看出閉關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當時)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侵略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故應給予一定的肯定。
第二,兩點論原則。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應該堅持兩點論,不能一點論。也就是說,評價歷史事件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作用(即意義),又要認識其消極影響(即局限性)。
第三,階段性原則。由于歷史階段的不同,同一歷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結果就會不同,評價也就會有差異甚至相反。如“請就科舉制度從隋唐的產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歷史,談談你對其作用的評價。”科舉制度在建立之初,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并為繁榮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因此當以肯定為主。而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范圍之內,八股取士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并且還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因此當以否定為主。
以上就是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的全部內容,一、堅持以是否促進生產力發展為首要標準 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準。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后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