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臺州為什么叫臺州 臺州的歷史 臺州大知云校 除知臺州 臺州歷史名人
臺氏友和州府以前一直在告團臨海,臨海的別稱是“鹿城”,據說是唐殲盯時筑城大雪封山一片茫茫沒法開工,有一只梅花鹿跑過,尉遲恭下令沿鹿腳印修城得名。
臺州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市,在這個城市發生過許多的興耐雀世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歲察比如說昌肢吳越之戰
三門縣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繁衍生息。
夏、商、周為甌越地。
春秋戰國屬越國,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屬楚國。
秦朝,三門隸屬閩中郡。
漢惠帝三年(前192),三門縣屬東甌國。
建元六年,
三門縣屬會稽郡。
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三知臘門屬回浦縣,會稽郡。
東漢光武帝時期(25),三門屬章安縣。
三國吳大帝時期(222-252)置臨海縣,三門屬臨海縣,屬會稽郡。
吳少帝太平二年(257),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三門屬臨海郡。
隋廢郡為州,臨海郡廢改入處州,三門屬臨海縣,隸吳州渣純。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又改州為郡,三門屬永嘉郡。
唐武德元年(618),臨海縣改海州,武德四年(621)三門隸海州。
武德五年(622),改海州為臺州,三門屬臺州。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臺州隸屬江南道。
唐肅宗乾元元年(785),臨海郡復稱臺州,隸屬浙江東道。
宋朝神宗熙寧七年(1074),分兩浙路為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時分屬臨海、寧海兩縣,隸臺州。
元朝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臺州為臺州路,隸屬行中書省浙東道。
明朝地方政區制度襲元朝,改臺州路為臺州府。
清承襲明朝,設杭嘉湖如猛咐、寧紹臺、金衢嚴、溫處四道,三門屬臨海、寧海兩縣,隸屬浙江寧紹臺道。
民國時期,三門分屬臨海、寧海兩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置三門縣,隸屬臺州行政督察區。
1949年2月17日三門解放,是浙江省第一個解放的縣,隸屬臺州。
1954年5月22日三門縣劃歸寧波管轄。
1957年7月三門縣恢復屬臺州。
1983年5月,寧海縣沙柳公社劃歸三門縣。
199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臺州撤地建市,三門縣隸屬臺州市至今。
當時是在吳國的
臺州歷史悠久,是江南翼龍化石的發現地和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下湯文化的發祥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立回浦鄉,漢朝(公元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時期(公元257年)置臨海郡,唐朝(622年)起稱臺州至今。新中國建立后一直以行政公署建制,199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臺州市。
臺州是中國黃金海岸線上一個年輕的濱海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上海經濟區的最南翼。市區設椒江、黃巖、伏散路橋3個區。臺州兼得山海之利,歷缺粗氏史上就有“海上名山”之美稱。椒江城區依山傍海,山在城中,浩浩椒江穿城入東海,以其優美的環境,凳爛逾顯蓬勃生機。黃巖文風鼎盛,自古有“小鄒魯”之美譽,良好的文化氛圍使黃巖人才輩出,文化內涵豐富。
大至國家,小至城市,都需要歷史的孕育才能彰顯出它獨特的魅力和底蘊。如果缺少了歷史的滋養,那么這座城會如浮萍,無歸一而顯空癟。臺州是一個有這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城市,那么它自身有這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呢?先有三國時期大陸首次海航臺灣,再有浙東唐詩之路,后又有臺州式硬氣,方孝孺誅十族。
1、三國時期,大陸首次海航臺灣
臺灣一直都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時期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在《三國志》中記載,在公元230年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出海求夷州(今臺灣省),船隊從章安開始啟程,一路航海至臺灣南部地區。總共耗時一年之久,在歸航的時候待會了數千名的臺灣當地土著居民。只是我國歷史上關于臺灣與大陸之間關系最早最大的歷史事件了。
2、浙東唐詩之路
我國文學史上一直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詩。在泱泱千百年中,從錢塘江開始,到天臺山,再到石梁飛瀑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身影,更是大量詩篇流傳于世,由此而走出了浙東的唐詩之路。就連唐代詩仙禮拜,也是對天臺山一直都魂牽夢繞著,更是留有詩句“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
3、臺式硬氣,方孝孺誅十族
在我國歷史上,如果豎物一個人犯下重罪而需連坐的,一般都是會誅九族,但是,方孝孺卻是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誅十族。方孝孺是明朝的一代忠臣,也是一代大儒,是朱允炆的老師,就是當時的太子太傅。朱允炆即位后對方孝孺頗為賞識,一時間方孝孺唯猜聲名大造,但是不久,燕王朱棣謀反稱帝。為讓天下讀書人信服,便讓方孝孺余山液為其書寫登記公告,但是方孝孺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字。最后引得朱棣誅殺了方孝孺包括門生朋友在內的十族,攻擊873人,方孝孺自己則被五馬分尸。在后世,魯迅先生則成方孝孺為臺式硬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