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西安十大不宜去的地方 西安大雁塔的簡介 關于大雁塔的傳說和故事 西安大雁塔的資料 西安大雁塔為什么傾斜
在唐朝枯兄中期貞觀時期建立,傳說早吵是唐玄奘取經回朝后修建,專門為了翻譯經文的地方,在明朝的時候又沒睜襲被翻修了一遍。
公元931年,五代時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仔羨分組成。公元1604年,明萬歷23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御戚皮的基本造型上,在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鎮差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標性建筑。代表了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高度。它原是為玄奘法師而建,用于收藏從印度帶回的梵文經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始建于唐帝國最興盛的時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歲,初登帝位、意氣風發。這一年,吐谷渾、新羅、高麗、百濟遣使入貢;全國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300萬戶增加到了380萬戶;入宮剛一年多的武則天生下長子李弘。
玄奘法師回國從事經書翻譯工作已經7年。為了能妥善保管好歷盡千辛萬苦帶回的經像舍利,他上書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仿火難”為由,懇請在大慈恩寺端門之陽造一座石塔,并附上了圖表。在玄奘最初的設計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擬以顯大國之崇基為釋迦之故跡。”可見,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樣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決了這個方案,他認為“所營功大,恐難卒成”。最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磚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蘇),共五層,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時兩年,玄奘甚至“親負箕畚,擔運磚石”??上н@座塔由于是磚表土心,質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漸坍塌了。
長安年間(701—704年),武則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磚石砌筑,“依東夏剎表舊式”,共七層,高三百尺,現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無論是一百九十尺還是三百尺,從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稱唐代的摩天大樓。
另外,從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年)開始,凡新科進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寺塔下舉行轟動京城的題名活動。天下學子無不以“雁塔題名”為夢想和榮耀。據史料分析,僅在唐代的8000余名進士中,約有五、六千名曾題名大雁塔。
西碰咐安大雁塔耐螞是在笑畝純唐永徽三年,就是公元前652年的時候建造完成的,而且西安大雁塔是為了保存玄奘從天竺拿回來的經書而修建的。
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散含底層邊長25.5米。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后廢。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宏凳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于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沖絕笑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的圣地。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規劃浮屠(佛塔)總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大雁塔內還存有舍利子萬余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