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歷史

歷史地圖演變,歷史地圖模擬器

  • 歷史
  • 2023-06-15
目錄
  • 中國5000年版圖演變
  • 歷史地圖模擬器
  • 中國版圖演變史
  • 中國歷史地圖演變詳細版
  • 中國24個朝代的地圖

  • 中國5000年版圖演變

    1.關(guān)于中國的歷代地圖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公認的經(jīng)典,你可以看看。

    《中國歷史地圖集》簡介:以 中國 歷代疆域政區(qū)為主的地圖集。 譚其驤 主編。

    自原始社會至清末,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20個圖組,共304幅地圖(插圖未計在內(nèi))。地圖全部采用古今對照。

    1982年起陸續(xù)出版了1-8冊是研究我國歷代 行政區(qū)劃 不可多得的資料!內(nèi)容內(nèi)容包括:已公布的 原始社會 遺址和其他時期的重大遺址,各民族政權(quán)的疆域或活動范圍、政區(qū)和一些部族的分布, 秦 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縣以上政區(qū)(含縣)和縣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圍,可考的長城、關(guān)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 河流 、湖泊、山嶺及海岸線、島嶼等。各冊都有察或編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約7萬個。

    由 中國地圖出版社 出版。底圖:圖集采用高精度的今地圖為底圖,以19世紀40年代前的清朝版圖為基本范圍,歷史時期的各個政權(quán)均編繪上圖;總圖和分幅圖都確定其標準年代或標準時期,盡可能地反映同一個年代或時期的疆域和政區(qū);大量吸收國內(nèi)外 歷史學 、考古學 、地理學 等方面的成果。

    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了前人許多錯誤。作者簡介作品:《中國歷史地圖集(合裝8冊)》 《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中國歷史地圖集(精裝本)》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 《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 中國歷史地圖集(精裝本)》 《第七冊:元、明時期 中國歷史地圖集(精裝本)》 《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時期》 《中國歷史地圖集(全8冊) 精 》 《中國歷史地圖集 全八冊 (精裝本)》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2.中國歷史地圖

    譚其驤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 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 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 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第六冊:宋·遼·金時期; 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

    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nèi)),549頁。地圖上的內(nèi)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談凱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的疆域政區(qū)或活動范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于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qū)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guān)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

    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含沒喚地名索引。 本書出版后在國內(nèi)外均受到關(guān)注和好評 。

    歷史地圖模擬器

    抱歉,我無法制作ppt,但我可以為您提供中國歷史地圖的相關(guān)信息。1. 西周時期地圖:西周時期,周天子的領(lǐng)土范圍包括現(xiàn)今的陜西、河南、山西、甘肅、四川等地。2. 春秋時期地圖:春秋時期,中國分裂成各慶亮塌個小國,其中最大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晉和宋。3. 秦朝地圖:秦朝時期,秦始皇在完成統(tǒng)一后,將中國劃分為36個郡和89個縣。4. 漢朝地圖:漢朝時期,中國的版圖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包括了現(xiàn)今的西藏、廣西、云南等地。5. 唐朝地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版圖較為穩(wěn)定,主要包括了現(xiàn)今的陜西、河南、山東、安徽等地。6. 清朝地鍵基圖:清朝時期,中國的領(lǐng)土面積較為龐大,包括了現(xiàn)今的中國大陸、蒙古、臺灣、東北三省等地。以上譽圓僅是歷史上的一些代表性地圖,實際上中國的歷史演變十分復(fù)雜,其版圖在不同歷史階段有所不同。

    中國版圖演變史

    中國古代元朝版圖最大,秦朝版圖最小。

    元朝:1310年元武宗輪游時期,元朝與察合臺汗國瓜分窩闊臺汗國,元朝取得窩闊臺汗國的漠西領(lǐng)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秦朝:秦并六國,北戰(zhàn)匈奴,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

    擴展資料

    元朝:

    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tǒng)中國,根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記載,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jù)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tǒng)治范圍內(nèi)。

    自滅南宋后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安南、爪哇等國有所沖突,然而疆域大體趨于穩(wěn)臘嫌銷定。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臺汗國瓜分窩闊臺汗國,元朝取得窩闊臺汗國的漠西領(lǐng)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秦朝:

    秦兼并六國后的疆域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領(lǐng)50萬秦軍平定百越,疆域面積迅速擴展,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jù)嶺南、北達陰山,為西漢鞏固漢地奠者穗定基礎(chǔ)。

    參考資料:——元朝,——秦朝

    中國歷史地圖演變詳細版

    專家證實,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為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

    國家測繪局考證帆友后認為,它們比中國經(jīng)實謹轎陵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但是作者不詳。

    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均用墨線繪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長26.7厘米、寬18.1厘米、厚1.1厘米)的松木板上。據(jù)同時出土的竹簡紀年和隨葬品的特征,經(jīng)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部門鑒定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其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

    按其用途可分為《政區(qū)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在這幾幅圖上,不僅有山川、河流、居民點、城邑,還特別注有各地之間的相距里程,與現(xiàn)今距離大都相符,可見,這些地圖是相當準確的實測圖。

    擴展資料:

    中國首張全國測繪地圖——《十道圖》

    “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早在魏晉時,制圖學專家裴琇便提出了“制圖六體”理論,即地圖測繪時要考慮“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大要素。這一理論在中國測繪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大提高了地圖的準確性。

    雖然有“制圖六體”這一先進理論,但在唐代之前,事實上還沒有哪一張中國地圖是全國范圍內(nèi)實際測量出來的,其精準度多少要打些折扣。到了唐朝,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改變——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十道圖》的出版,成為中國地圖全國性基本地圖測繪的開端,這水平在當時是世界第一,標志“大中國”疆域,開始走向精準。在圖上,中國疆域首次突破了1200萬平方公里。

    唐朝規(guī)定,每五年(原為三年)須向職方報送地圖,進而編制全國《十道圖》。所謂“十道”,就是自然界限,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將全國劃分為十大區(qū)域,唐玄宗主政后增至十五道。據(jù)《舊唐書·地理志一》,唐朝疆域,“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p>

    唐朝全國地圖《十道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繪制出來的,它是依各州定期報送的地圖進行繪編,作為中央政府實施各種政令的依據(jù)。

    《十道圖》祥戚有三種版本,均為多卷本。據(jù)《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有十三卷本《長安四年十道圖》、十卷本《開元三年十道圖》和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圖》。前兩種版本的《十道圖》大體有山川、戶口、賦稅、行政區(qū)域界線、州縣總數(shù)、文武官員數(shù)字、薪俸、各州郡疆域等,但均已失傳,甚至連繪制者都無從查考。

    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圖》有記載,但原件也已不存,僅在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歷史地圖集、宋刻本《歷代地理指掌圖》中收藏有總圖性質(zhì)的《唐十道圖》一幅,但后來流落他國,現(xiàn)藏于日本東洋文庫。

    與《秦地圖》一樣,唐朝《十道圖》對中國的影響亦很大。宋太宗時全國地圖《淳化天下圖》,就是參照唐朝舊圖繪制的,此后北宋先后出現(xiàn)了《九域圖》、《十八路圖》等多張全國地圖。

    參考資料來源:-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地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三張“全國地圖”

    中國24個朝代的地圖

    古代的人怎樣繪制地圖?都使哪些?步驟如何?

    古代地圖的發(fā)展——古代地圖的發(fā)展歷史具有東、西方各不相同的特點。 據(jù)記載:中國的黃帝同蚩尤打仗使用過地圖。夏禹時期,大禹鑄造九鼎圖。周代的《周禮》中曾有”天下地圖”、”土地地圖”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了用于肢租生產(chǎn)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圖。自從黃河流域產(chǎn)生了農(nóng)業(yè),黃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東方的文化搖籃,可以說,中國地圖的發(fā)展出于農(nóng)業(yè)生活與戰(zhàn)爭的需要。春秋時代,出于農(nóng)田水利和軍事工程所需,出現(xiàn)了以數(shù)學計算的新方法。雖然當時的地圖沒有流傳下來,但不難想象,地圖已被廣泛應(yīng)用了者饑旦。例如,孔子看到了從事土地測量和戶口統(tǒng)計人員,就在車上向他們打招呼以表敬意;荊柯為謀刺秦王,假借呈獻地圖之名義求見。這說明當時的地圖已是統(tǒng)治者手中的重要。據(jù)記載,中國古代已有土地圖、行政圖、軍事交通圖、天下大勢圖以及礦山、墓地分布圖等。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chǔ)的古地圖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圖,它們于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圖中包括的范圍與湖南、廣東、廣西三省相仿,內(nèi)容和表示法與現(xiàn)代地圖大致相同。這些地圖在地圖發(fā)展史上享有極高聲譽。 西方地圖的發(fā)展,比較確定的是在古埃及尼羅河沿岸開始有農(nóng)業(yè)時,春季的河水氾濫淹沒了農(nóng)田,沖毀了田塊邊界。為重新確定土地,便產(chǎn)生了具有數(shù)學意義的、用圖形表示土地輪廊和數(shù)量的地圖。古希臘、羅馬時代,因手工業(yè)的發(fā)達使地圖的發(fā)展從農(nóng)業(yè)轉(zhuǎn)向海上貿(mào)易和軍事戰(zhàn)爭,他們學習了埃及的幾何學與地理知識,編制出具有大、小比例尺寸,大范圍、精確的航海圖和世界地圖。 在古代地圖科學史上,有兩位世界公認的地圖學家。一位是希臘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樣在平面上描繪地球球面首擾的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的畫法,一種是把經(jīng)緯線繪成簡單扇形,一種是繪成球形,叫做地圖投影學。這是很重要的基礎(chǔ),也是早期西方對地圖學最主要的貢獻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學指南》中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經(jīng)緯度的測定方法,并選定經(jīng)過大西洋中的費羅島的子午線。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制成世界地圖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稱之為地圖科學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國西晉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編制了《禹貢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圖》,前者為歷史地圖,后者為簡縮的晉國地圖。他提出的”制圖六體”: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圖繪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方面的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制圖的理論基礎(chǔ)。他采用的計里畫方法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格局,受到了后世著名的地理學家的尊重。 據(jù)上述,中國古代的地圖繪制無論是實踐和理論,并不遜色于西方,而且有獨于西方的概念,應(yīng)當發(fā)堀整理,而不應(yīng)妄自菲薄,自辱于洋人.鄭和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于1371年,原姓馬,名和,小字三保。12歲時被抓入宮中給燕王朱棣當侍童。朱棣當皇帝后,被升為內(nèi)宮監(jiān)太監(jiān),并賜姓鄭,又稱“三保太監(jiān)”。 朱棣為鞏固他的統(tǒng)治地位,擴大其政治影響,恢復(fù)了元代中斷的海上交通。鄭和懂 *** 語,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隊七出西洋。那時所謂西洋,是泛指我國南海以西的廣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區(qū)在內(nèi)。鄭和多次統(tǒng)率水手、軍卒、醫(yī)官、買辦等約兩萬人,分乘寶船百余艘,浩浩蕩蕩,比起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的三艘載重不到百噸的船,規(guī)模大得多。從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時間,歷經(jīng)37個國家。鄭和是我國第一個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的人,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達迦馬沿非洲南岸繞好望角到達印度洋,要早......>>

    古代時候的地圖怎么畫出來的?

    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制,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制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后的科學更是發(fā)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fā)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臺灣繪制的臺灣全圖)。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jīng)》

    《海島算經(jīng)》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shù)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shù)》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于該書之后。

    唐代數(shù)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jīng)》,并列為我國古代的數(shù)學經(jīng)典《算經(jīng)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ㄍ兀?,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ㄅR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shù)。重差測量術(shù)是借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依據(jù)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yīng)邊成比例的內(nèi)在關(guān)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jīng)》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jīng)》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jīng)》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jù),為實現(xiàn)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么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據(jù)「六軍所經(jīng),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于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jié)了前人制圖經(jīng)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guān)系;三為「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地圖制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準望,那么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里,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shù)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yīng)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chǔ),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里畫方

    「計里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里數(shù),相當于現(xiàn)代地形圖上的方里網(wǎng)格;然后按方格繪制地圖內(nèi)容,以保證一定的準確性。據(jù)文字記載,此法始于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

    古代人用什么方法確定疆域的邊界并繪制成地圖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據(jù)《史記》記載,他“左準繩,右規(guī)矩”,手執(zhí)測繪,“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據(jù)傳說,黃河之神河伯曾送給大禹一塊刻著黃河流域地圖的石板。這些都是當時地圖測繪的反映。平治洪水后,大禹巡行天下,劃華夏大地為九州,并調(diào)查各地的物產(chǎn)與土地,以此確定貢賦,由此形成了先秦地理名著《禹貢》。從此之后,“九州”成為中華大地的代稱,“禹貢”則成為地理著作的專稱。

    要畫出地圖,首先要進行測量,古人的測量方法由簡到繁,發(fā)展出諸多辦法。

    據(jù)《春秋緯》說,五帝之一的炎帝,為了度量大地而遠涉幾十萬里。大禹也曾派遣太章從東到西、豎亥自北至南步量國土,可見當時步量(踏勘)是大地測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至于幾千年之后,還有人把地圖命名為《禹跡圖》,意即大禹的足跡。

    依據(jù)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當時有一種記道車,可以計算行路里程,東漢張衡將其改進后稱為記里鼓車。這種車利用差速齒輪原理,行車十里則敲鼓一次,敲鼓滿十則敲鐘一次,大大提高了里程測量速度。

    立桿測影是利用測量日影的長度推測距離、位置的方法。具體方法是:在同一天的中午,在南北方向兩地分別豎起同高的表桿(通常高8尺,相當于1.88米),然后測量表桿的影子,并根據(jù)“寸影千里法則”(日影差一寸,實地相距千里)推算南北兩地距離,并把夏至日的影長為1.5尺的地方視為方形大地的中心。據(jù)《周禮》記載,這個地點在陽城(今河南登封),這也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

    “寸影千里”是相當粗略的經(jīng)驗值,后來被南朝天文學家何承天、隋代天文學家劉焯和唐代天文學者僧一行、南宮說等的理論和實測所否定。

    早在西漢的《淮南子》中,就記載了測量太陽高度的基本方法,到三國時,吳國人趙爽在為《周髀算經(jīng)》作注時,繪制了日高圖。日高圖是利用雙桿測量日影推算太陽高度的示意圖,利用相似三角形邊長成比例的原理測得太陽高度和兩地的較遠距離,為間接測量提供了方法。數(shù)學家劉徽說:“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彼鱾髦两竦摹吨夭睢酚?個算例,包括測算海島、山松、樓房的高度,測算城池的大小,測算澗谷的深度,測算河口、湖塘的寬度等。

    漢代以后,先后發(fā)明了渾天儀、覆矩、牽星板等測量,天文測地活動更加活躍,方法更為精密,先秦常用的步量、丈量、立桿測影方法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到了明代萬歷十年(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帶來了西方的天文測地方法。為了編修歷法,在禮部侍郎徐光啟的主持下,崇禎二年(1629年),成立了由西方來華人員參加、采用西方測算方法的西局,并與采用中國傳統(tǒng)天文測量方法的中局一起,共同進行天文觀測。經(jīng)過5年的準備,制造了象限大儀、紀限大儀、平懸渾儀、列宿經(jīng)緯天球、萬國經(jīng)緯地球、候時鐘、望遠鏡等10種新式儀器,并開始實施以測時刻、定方位、測子午、測北極高度為內(nèi)容的實際觀測,西法取代中法的趨勢已經(jīng)顯露出來。清代前期與后期兩次全國性地圖測繪,都采用了近代西方天文測繪方法。

    《固原州輿圖》

    方向、圖例、比例尺:古人怎樣畫地圖

    明末彩繪本《固原州輿圖》非常奇怪,整個地圖呈放射狀,繪圖者立在中央,地圖呈現(xiàn)的是其面向四方看到的情景;而且與現(xiàn)在常用的上北下南方向不同,此圖是上東下西左北右南。據(jù)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蘇品紅介紹,依古代的科技水平,很容易確定方向,但古人繪制地圖經(jīng)常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來確定方向,有時會標注,有時不標。

    明代羅洪先編的《廣輿圖》被一張方格網(wǎng)均勻分割開來,像是現(xiàn)代的經(jīng)緯線。據(jù)介紹,這是古代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輔助線,稱為“計里畫......>>

    古人使用什么技術(shù)畫地圖?

    太長自己看sinomaps/baike/20031021

    地圖,在現(xiàn)代人們?nèi)粘I钪幸咽制占傲耍踔恋搅顺鲩T必帶地圖的地步。那么,中國何時開始有了地圖呢?

    地圖的起源,有人推測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因為原始地圖跟圖畫一樣,把山川、道路、樹木如實地畫進地圖里,是外出狩獵和出門勞作或旅行的指南。

    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就廣泛流傳著《河伯獻圖》的神話故事。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感動了河伯。河伯是黃河的水神,禹為治水踏遍山川、沼澤,忽一天看見河伯從黃河中走來,獻出一塊大青石,禹仔細一看,原來是治水用的地圖。禹借助地圖,因勢利導(dǎo),治水取得了成功?!皞髡f”雖然不能證實地圖起源的具體時代,但從側(cè)面說明,約在四千年以前,我國先民已經(jīng)使用地圖了。

    據(jù)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誕生了地圖?!稘h書.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的記載。《左傳》中有:“惜夏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說,在夏朝極盛時期,遠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獸畫成圖,而九州的長官把圖和一些金屬當作禮品獻給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鑄成鼎,并把遠方人畫的畫鑄在鼎上,以便百姓從這些圖畫中辨別各種事物。文中的“百物而為之備”,很明顯說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圖??上?,原物流傳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因戰(zhàn)亂被毀而失傳。

    據(jù)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斷,后來的《山海經(jīng)圖》是從夏代九鼎圖像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原始地圖。在《山海經(jīng)圖》的“五藏三經(jīng)圖”上,畫著山、水、動物、植物、礦物等,而且注記著道里的方位,是較規(guī)范的地圖形式。由此可以說,中國在夏代已經(jīng)有了原始的地圖。

    古時候的地圖是怎么繪制出來的?

    據(jù)記載:中國的黃帝同蚩尤打仗使用過地圖。

    夏禹時期,大禹鑄造九鼎圖。

    周代的《周禮》中曾有”天下地圖”、”土地地圖”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了用于生產(chǎn)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圖。自從黃河流域產(chǎn)生了農(nóng)業(yè),黃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東方的文化搖籃,可以說,中國地圖的發(fā)展出于農(nóng)業(yè)生活與戰(zhàn)爭的需要。

    春秋時代,出于農(nóng)田水利和軍事工程所需,出現(xiàn)了以數(shù)學計算的新方法。雖然當時的地圖沒有流傳下來,但不難想象,地圖已被廣泛應(yīng)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從事土地測量和戶口統(tǒng)計人員,就在車上向他們打招呼以表敬意;荊柯為謀刺秦王,假借呈獻地圖之名義求見。這說明當時的地圖已是統(tǒng)治者手中的重要。據(jù)記載,中國古代已有土地圖、行政圖、軍事交通圖、天下大勢圖以及礦山、墓地分布圖等?,F(xiàn)在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chǔ)的古地圖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圖,它們于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圖中包括的范圍與湖南、廣東、廣西三省相仿,內(nèi)容和表示法與現(xiàn)代地圖大致相同。這些地圖在地圖發(fā)展史上享有極高聲譽。

    在古代地圖科學史上,有兩位世界公認的地圖學家。一位是希臘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樣在平面上描繪地球球面的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的畫法,一種是把經(jīng)緯線繪成簡單扇形,一種是繪成球形,叫做地圖投影學。這是很重要的基礎(chǔ),也是早期西方對地圖學最主要的貢獻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學指南》中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經(jīng)緯度的測定方法,并選定經(jīng)過大西洋中的費羅島的子午線。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制成世界地圖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稱之為地圖科學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國西晉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編制了《禹貢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圖》,前者為歷史地圖,后者為簡縮的晉國地圖。他提出的”制圖六體”: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圖繪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方面的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制圖的理論基礎(chǔ)。他采用的計里畫方法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格局,受到了后世著名的地理學家的尊重。

    古代人是怎么畫出精確的地圖的?

    古代應(yīng)該是沒有精確地圖的,至少是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精確地圖。精度,維度,比例尺,等高線啥都沒有,怎么可能很精確呢

    中國歷史地圖 古代地圖怎么繪制的

    劉徽《海島算經(jīng)》。

    《海島算經(jīng)》是三國時代魏國數(shù)學家劉徽所著的測量學著作,原為《劉徽九章算術(shù)注》第九卷勾股章內(nèi)容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全書共9題,全是利用測量來計算高深廣遠的問題,首題測算海島的高、遠,故得名?!逗u算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測量數(shù)學事著 ,亦為地圖學提供了數(shù)學基礎(chǔ)

    裴秀(224—271)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西晉大臣、學者。歷官三國魏散騎常侍、尚書仆射,晉光祿大夫、司空,封鉅鹿郡公,作《禹貢地域圖》,開創(chuàng)我國古代地圖繪制學。

    裴秀在地圖學方面做出的最大貢獻是他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的“制圖六體”,即繪制地圖的六項原則。

    制圖六體:

    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guān)系;

    三為"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

    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

    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注:“六體”中的高下、方邪、迂直三條,后人解釋不一。一般認為,按原文并考慮到測制地圖的基本法則,應(yīng)理解為:將兩地間的道路長度(包含道路起伏、彎曲而引起的誤差)改化為水平面上的直線長度的 3個因素和方法。

    在此基礎(chǔ)上,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制圖六體”即出自本書的序言,可惜此書早已散佚。

    裴秀提出的這“制圖六體”,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完善的制圖理論。除經(jīng)緯線和地球投影外,現(xiàn)代地圖學上應(yīng)考慮的主要因素,他幾乎全提了出來。

    賈耽(730~805)師承裴秀六體,繪制了世界上著名的《海內(nèi)華夷圖》。賈耽是唐代地理學家、地圖制圖學家,他采用裴秀制圖法,在55歲時組織畫工,花了17年的時間,繪制成了《海內(nèi)華夷圖》巨幅唐代中國全圖?!逗?nèi)華夷圖》幅面約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圖》大10倍,可見唐代制圖事業(yè)之規(guī)模。

    《海內(nèi)華夷圖》是繼裴秀之后中國又一著名地圖作品,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最主要的特點是注重歷史地理的考證,古今地名分別用不同顏色繪注,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沿革地圖的先例。

    宋朝是我國地圖歷史上輝煌的年代。北宋統(tǒng)一不久就根據(jù)全國各地所貢的400余幅地圖編制 成全國總圖《淳化天下圖》。在當今的西安碑林中,有一塊南宋紹興七年的刻石,兩面分刻 《華夷圖》和《禹跡圖》。右圖是《禹跡圖》的一部分,計里畫方,從長江、黃河的圖形 可看出,該圖具有相當高的精確度。宋朝的沈括(公元1031~1095年),做過大規(guī)模水準測量 ,發(fā)現(xiàn)了磁偏角的存在,使用24方位改裝了指南針。他編繪的《守令圖》是一部包括20幅地 圖的天下州縣地圖集。他還著有科學著作《夢溪筆談》。

    古代沒有GPS,地圖是怎么畫出來的

    測量地圖一般由古代人游離劃定,延續(xù)上朝代的繼續(xù)侵占或減少而測量

    古人怎樣畫比例大的地圖?

    古代劃分地界邊疆,國與國之間主要是軍事實力和軍事價值,內(nèi)部主要是風俗習慣劃分,或者說開發(fā)程度,古時地圖沒有等高線,比例尺這一類的東西,地圖主要就是這地方有什么明顯的地標山川河流之類的,在什么方位,距離是多少,距離不是多少里而是步行或騎馬幾天,畢竟地圖除了軍隊沒別人用它,古時候的地圖現(xiàn)在來看更像是戰(zhàn)略大地圖,只是說明這帶有什么城池地理大概是什么情況,

    古代人是如何制作地圖的?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后的科學更是發(fā)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fā)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臺灣繪制的臺灣全圖)。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jīng)》

    《海島算經(jīng)》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shù)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shù)》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于該書之后。

    唐代數(shù)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jīng)》,并列為我國古代的數(shù)學經(jīng)典《算經(jīng)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ㄅR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shù)。重差測量術(shù)是借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依據(jù)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yīng)邊成比例的內(nèi)在關(guān)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jīng)》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jīng)》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jīng)》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jù),為實現(xiàn)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么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晉武帝時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據(jù)「六軍所經(jīng),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于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jié)了前人制圖經(jīng)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guān)系;三為「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地圖制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準望,那么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里,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shù)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yīng)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chǔ),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里畫方

    「計里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里數(shù),相當于現(xiàn)代地形圖上的方里網(wǎng)格;然后按方格繪制地圖內(nèi)容,以保證一定的準確性。據(jù)文字記載,此法始于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nèi)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熟妇人妻系列av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AA区一区二区三无码精片|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专区| 青青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激情射精爆插热吻无码视频|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品一区二区三区精99 |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秋霞鲁丝片Av无码少妇|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秋霞|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嫖妓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