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必修二物理期中考試重點 必修二化學知識點總結大全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識點歸納 高中物理必修二題型總結 物理必修二前三章知識點總結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預習有助了解下一節要學習的知識點、難點,為上課掃除部分知識障礙,通過補缺,建立新舊知識間聯系,從而有利于知識化;我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1
一、運動的描述
1.物體模型用質點,忽略形狀和大小;地球公轉當質點,地球自轉要大小。物體位置的變化,準確描述用位移,運動快慢S比t,a用Δv與t比。
2.運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簡法,中間時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帆核幾何圖像法,求解運動好方法。自由落體是實例,初速為零a等g.豎直上拋知初速,上升心有數,飛行時間上下回,整個過程勻減速。中心時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數;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平方。
3.速度決定物體動,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減,垂直拐彎莫前沖。
二、力
1.解力學題堡壘堅,受力分析是關鍵;分析受力性質力,根據效果來處理。
2.分析受力要仔細,定量計算七種力;重力有無看提示,根據狀態定彈力;先有彈力后摩擦,相對運動是依據;萬有引力在萬物,電場力存在定無疑;洛侖茲力安培力,二者實質是統一;相互垂直力,平行無力要切記。
3.同一直線定方向,計算結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計算結果給指明;兩力合力小和大,兩個力成q角夾,平行四邊形定法;合力大小隨q變,只在最小間,多力合力合另邊。
多力問題狀態揭,正交分解來解決,三角函數能化解。
4.力學問題方法多,整體隔離和假設;整體只需看外力,求解內力隔離做;狀態相同用整體,否則隔離用得多;即使狀態不相同,整體牛二也可做;假設某力有或無,根據計算來定奪;極限法抓臨界態,程序法按順序做;正交分解選坐標,軸上矢量盡量多。
三、牛頓運動定律
1.F等ma,牛頓二定律,產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與a同方向,速度變量定a向,a變小則u可大,只要a與u同向。
2.N、T等力是視重,mg乘積是實重;超重失重視視重,其中不變是實重;加速上升是超重,減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減升定,完全失重視重零
四、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運動軌跡為曲線,向心力存在是條件,曲線運動速度變,方向返轎跡就是該點切線。
2.圓周運動向心力,供需關系在心里,徑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離。
3.萬有引力因質量生,存在于世界萬物中,皆因天體質量大,萬有引力顯神通。衛星繞著天體行,快慢運動的衛星,均由距離來決定,距離越近它越快,距離越遠越慢行,同步衛星速度定,定點赤道上空行。
五、機械能與能量
1.確定狀態找動能,分析過程找力功,正功負功加一起,動能增量與它同。
2.明確兩態機械能,再看過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為零,初態末態能量同。
3.確定狀態找量能,再看過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轉變,初態末態能量同。
六、熱力學定律
1.第一定律熱力學,能量守恒好感覺。內能變化等多少,熱量做功不能少。
正負符號要準確,收入支出來理解。對內做功和吸熱,內能增加皆正值;對外做功和放熱,內能減少皆負值。
2.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傳遞是不可逆,功轉熱和熱轉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2
知識構建:
考試的要求:
Ⅰ、對所學知識要知道其含義,并能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并直接運用,相當于課程標準中的“了解”和“認識”。
Ⅱ、能夠理解所學知識的確切含義以及和其他知識的聯系,能夠解釋,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加以運用,相當于課程標準的“理解”,“應用”。
要求Ⅰ:質點、參考系、坐標系。
要求Ⅱ:位移、速度、加速度。
一、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
●物體與質點
1、質點: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而言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時,為研究問題方便,可忽略其大小和形狀,把物體看做一個有質量的點,這個點叫做質點。
2、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的條件
條件:①研究的物體上個點的運動情況完全一致。
②物體的線度必須遠遠的大于它通過的距離。
(1)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物體上各部分運動的差異對所漏并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就可以把物體當作質點
(2)平動的物體可以視為質點
平動的物體上各個點的運動情況都完全相同的物體,這樣,物體上任一點的運動情況與整個物體的運動情況相同,可用一個質點來代替整個物體。
小貼士:質點沒有大小和形狀因為它僅僅是一個點,但是質點一定有質量,因為它代表了一個物體,是一個實際物體的理想化的模型。質點的質量就是它所代表的物體的質量。
●參考系
1、參考系的定義:描述物體的運動時,用來做參考的另外的物體。
2、對參考系的理解:
(1)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是相對于參考系而言的,例如,肩并肩一起走的兩個人,彼此就是相對靜止的,而相對于路邊的建筑物,他們卻是運動的。
(2)同一運動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觀察結果可能不同。例如司機開著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以車為參考系,司機是靜止的,以路面為參考系,司機是運動的。
(3)比較物體的運動,應該選擇同一參考系。
(4)參考系可以是運動的物體,也可以是靜止的物體。
小貼士:只有選擇了參考系,說某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物體怎樣運動才變得有意義參考系的選擇是研究運動的前提是一項基本技能。
●坐標系
1、坐標系物理意義: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的坐標系,從而,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變化。
2、坐標系分類:
(1)一維坐標系(直線坐標系):適用于描述質點做直線運動,研究沿一條直線運動的物體時,要沿著運動直線建立直線坐標系,即以物體運動所沿的直線為x軸,在直線上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例如,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其位置可用離車站(坐標原點)的距離(坐標)來確定。
(2)二維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適用于質點在平面內做曲線運動。例如,運動員推鉛球以鉛球離手時的位置為坐標原點,沿鉛球初速方向建立x軸,豎直向下建立y軸,鉛球的坐標為鉛球離開手后的水平距離和豎直距離。
(3)三維坐標系(空間直角坐標系):適用于物體在三維空間的運動。例如,籃球在空中的運動。
歸納整理: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是運動學乃至整個力學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質點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質點的運動是相對的。為了描述運動而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為參考系。坐標系則是參考系中各個點的定量表示。本節重點內容是對質點概念的理解以及研究問題時如何選取參考系。
二、時間和位移
●時間和時刻:
①時刻的定義:時刻是指某一瞬時,是時間軸上的一點,相對于位置、瞬時速度、等狀態量,一般說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時刻。
②時間的定義:時間是指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是時間軸上的一段,通常說的“幾秒內”,“第幾秒”都是指的時間。
●位移和路程:
①位移的定義:位移表示質點在空間的位置變化,是矢量。位移用又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又向線段的長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義:路程是物體在空間運動軌跡的長度,是一個標量。在確定的兩點間路程不是確定的,它與物體的具體運動過程有關。
●位移與路程的關系: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是過程量,兩者都和參考系的選取有關系。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的大小。只有當物體做單方向的直線運動是兩者才相等。
三、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速度的定義: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瞬時速度、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
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或是某一時刻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平均速度:物體在某段時間的位移與時間的比值,能夠粗略的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平均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大小和物體運動的階段有關系。定義式:v=s/t適用于所有的運動形式。
平均速率: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路程與時間之比。平均速率是標量。定義式:v=s/t.
注意: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相等的,只有物體做無往復的直線運動時兩者才相等。
歸納整理:物體的運動有快慢之分。不同的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可以用速度來描述。本節重點圍繞與速度相關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時速度、瞬時速率等概念及相關的公式和應用。
四、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打點計時器的分類: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計時器。
1、電磁打點計時器: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記錄運動物體在一定時間間隔內位移的儀器。它使用交流電源,工作電壓在10V以下,當電源的頻率為50Hz時,它每隔0.02S打一個點。
電磁打點計時器的構造如圖所示。
2、電火花計時器:電火花計時器使用交流電源,工作電壓是220V.
電火花計時器的構造如圖所示。主要由脈沖輸出開關,正負脈沖輸出插座、墨粉紙盤、紙盤軸等構成。
3、計時原理:
電火花計時裝置中有一將正弦式交變電流轉化為脈沖式交變電流的裝置當計時器接通220V交流電源時,按下脈沖輸出開關,計時器發出的脈沖電流經接正極的放電針和接負極的墨粉紙盤軸產生火花放電。利用火花放電在紙帶上打出點跡,當電源的頻率為50Hz時,它每隔0.02S打一個點。
●用打點計時器測量瞬時速度
處理這類問題可采用兩種方法:一是與某點相鄰的點間距離所對應的時間很短。只有0.02S,故只要測出某點與其相鄰點間的距離x,再利用v=x/t求出平均速度,就可用這個平均速度來代表某點的瞬時速度;二是利用某點左側的位移與時間(0.02S)的比值求出速度v1,再利用某點右側的一段位移與時間(0.02S)的比值求出速度v2,利用Va=(v1+v2)/2就可得出a點更準確的瞬時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3
1.“繩模型”如上圖所示,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點情況。
(注意:繩對小球只能產生拉力)
(1)小球能過點的臨界條件:繩子和軌道對小球剛好沒有力的作用
(2)小球能過點條件:v≥(當v>時,繩對球產生拉力,軌道對球產生壓力)
(3)不能過點條件:v<(實際上球還沒有到點時,就脫離了軌道)
2.“桿模型”,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點情況
(注意:輕桿和細線不同,輕桿對小球既能產生拉力,又能產生推力。)
(1)小球能過點的臨界條件:v=0,F=mg(F為支持力)
(2)當0F>0(F為支持力)
(3)當v=時,F=0
(4)當v>時,F隨v增大而增大,且F>0(F為拉力)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公式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期末必備)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知識點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高一物理必修2圓周運動知識點歸納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物理必修2知識點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萬有引力)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有同學總結過嗎,沒有的話,快來我這里瞧瞧。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曲線運動
1.在曲線運動中,質點在某一時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2.物體做直線或曲線運動的條件:
(已知當物體受到合滾鄭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產生加速度a)
(1)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相同,則物體做直線運動;
(2)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不同,則物體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合外力的方向總是指向軌跡的凹的一邊。
4.平拋運動: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計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
分運動:
(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豎直方向上物體的初速度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5.以拋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
6.①水平分速度: ②豎直分速度: 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時刻的運動方向可用該點速度方向與x軸的正方向的夾角 表示
7.勻速圓周運動:質點沿圓周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相同。
8.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v:質點通過的弧長和通過該弧長所用時間的比值,即v=s/t,單位m/s;屬于瞬時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為在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上
9.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非勻速曲線運動,因而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2)角速度 :ω=φ/t(φ指轉過的角度,轉一圈φ為 ),單位 rad/s或1/s;對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3)周期T,頻率:f=1/T
(4)線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間的`關系:
10.向心力: 向心力就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 描述線速度變化快慢,方向與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12.注意:
(1)由于 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瞬時加速度的方向不斷改變的變加速運動。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向心力方向總指向圓心,是一個變力。
(3)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外力者備毀就是向心力。
13.離心運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的情況下,就做逐漸遠離圓心的運動
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
1.萬有引力定律: 引力常量G=6.67× 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量M, 天體半徑R, 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
(1)萬有引力=向心力 (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 ≈9.8m/s2
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 0,W>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做正功。
(3)當 α大于90度小于等首備于180度時,cosα[ 內 容 結 束 ]
拓展閱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極少數原始落后地區)。
②傳統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的環境增加了壓力,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人口環境容量):
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最適宜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①資源狀況。
②生產力水平。
③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1)城市規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熱帶地區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為氣候更涼爽)。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溫帶、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兩江交匯處,過河點,河口)。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資源:克拉瑪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鐵)、約翰內斯堡(黃金)。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④農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土地租金低。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
①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2)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城市化出現的問題:
①環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緊張,
④就業困難,
⑤社會治安混亂。
3、解決措施: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立“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要想學好物理,首先就是要掌握它的知識點。 下兆御基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1
關于彈力的問題
1.彈力的產出
條件:(1)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
(2)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
2.彈力方向的判斷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指向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受力物體)。
(2)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受力物體)。
(3)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拆伏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沿繩背離受力物體)。
補充:物體間點面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于面,點線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于線,兩物體球面接觸時其彈力的方向沿兩球心的連線指向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小
(1)彈簧的彈力滿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彈簧的勁度系數,僅與彈簧的材料有關,x代表形變量。
(2)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考點二:關于摩擦力的問題
1.對摩擦力認識的四個"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靜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動摩擦力小
(3)靜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與運動方向共線,但一定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動力
2.靜摩擦力用二力平衡來求解,滑動族謹摩擦力用公式來求解
3.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斷
存在判斷:假設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是否發生相當運動,若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物體間存在靜摩擦力;若不發生相對運動,則不存在靜摩擦力。
方向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2
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理解
1.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
(2)牛頓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只與質量有關
(3)肯定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牛頓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實驗總結出來的一條獨立的規律,并非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
(5)當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從運動效果上說,相當于物體不受力,此時可以應用牛頓第一定律
2.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與F、m的定量關系,特別是a與F的幾種特殊的對應關系:同時性、同向性、同體性、相對性、獨立性
(2)牛頓第二定律進一步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決定于物體的受力情況和初始狀態
(3)加速度是聯系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的橋梁,無論是由受力情況確定運動情況,還是由運動情況確定受力情況,都需求出加速度
3.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總是成對出現于同一對物體之間,物體間的這對力一個是作用力,另一個是反作用力
(2)指出了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特點:"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質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同時出現、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同,效果不同
考點二: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時常用的方法、技巧
1.理想實驗法
2.控制變量法
3.整體與隔離法
4.圖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關于臨界問題
處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據條件變化或過程的發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況的變化和狀態的變化,找到臨界點或臨界條件(更多類型見錯題本)
考點三: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的幾個典型問題
1.力、加速度、速度的關系
(1)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決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與加速度的關系,合力只要不為零,無論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為零
(2)合力與速度無必然聯系,只有速度變化才與合力有必然聯系
(3)速度大小如何變化,取決于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方向之間的關系,當二者夾角為銳角或方向相同時,速度增加,否則速度減小
2.關于輕繩、輕桿、輕彈簧的問題
(1)輕繩
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②同一根繩上各處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認為受力形變極微,看做不可伸長
④彈力可做瞬時變化
(2)輕桿
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桿的方向
②各處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輕桿不能伸長或壓縮
④輕桿受到的彈力方式有:拉力、壓力
⑤彈力變化所需時間極短,可忽略不計
(3)輕彈簧
①各處的彈力大小相等,方向與彈簧形變的方向相反
②彈力的大小遵循的關系
③彈簧的彈力不能發生突變
3.關于超重和失重的問題
(1)物體超重或失重是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或對懸掛物體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體的實際重力
(2)物體超重或失重與速度方向和大小無關。根據加速度的方向判斷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則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則失重
(3)物體出于完全失重狀態時,物體與重力有關的現象全部消失:
①與重力有關的一些儀器如天平、臺秤等不能使用
②豎直上拋的物體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杯口向下時,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3
1.力的沖量定義:
力與力作用時間的乘積--沖量I=Ft矢量:方向--當力的方向不變時,沖量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過程量:力在時間上的累積作用,與力作用的一段時間相關單位:牛秒
2.動量定義:
物體的質量與其運動速度的乘積--動量p=mv矢量:方向--速度的方向狀態量:物體在某位置、某時刻的動量單位:千克米每秒、kgm/s
3.動量定理:
∑Ft=mvt-mv0動量定理研究對象是一個質點,研究質點在合外力作用下、在一段時間內的一個運動過程。定理表示合外力的沖量是物體動量變化的原因,合外力的沖量決定并量度了物體動量變化的大小和方向。矢量性:公式中每一項均為矢量,公式本身為一矢量式,在同一條直線上處理問題,可先確定正方向,可用正負號表矢量的方向,按代數方法運算。當研究的過程作用時間很短,作用力急劇變化(打擊、碰撞)時,∑F可理解為平均力。動量定理變形為∑F=Δp/Δt,表明合外力的大小方向決定物體動量變化率的大小方向,這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表述。
4.動量守恒:
一個不受外力或所受到的合外力為零,這個的動量就保持不變,可用數學公式表達為p=p'相互作用前的總動量等于相互作用后的總動量。Δp1=-Δp2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組成的,兩物體動量的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Δp=0總動量的變化為零“守衡”定律的研究對象為一個,上式均為矢量運算,一維情況可用正負表示方向。注意把握變與不變的關系,相互作用過程中,每一個參與作用的成員的動量均可能在變化著,但只要合外力為零,各物體動量的矢量合總保持不變。注意各狀態的動量均為對同一個參照系的動量。而相互作用的可以是兩個或多個物體組成。
5.怎樣判斷動量是否守衡?
動量守衡條件是不受外力,或合外力為零。一般研究問題,如果相互作用的內力比外力大很多,則可認為動量守衡;根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如果在某方向上合外力為零,則在該方向上動量守衡。注意守衡條件對內力的性質沒有任何限制,可以是電場力、磁場力、核力等等。對狀態沒有任何限制,可以是微觀、高速,也可以是宏觀、低速。而力的作用過程可以是連續的作用,可以是間斷的作用,如二人在光滑平面上的拋接球過程。綜上有:物體運動狀態是否變化取決于--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物體運動狀態變化得快慢取決于--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和質量大小。物體到底做什么形式的運動取決于--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和初始狀態。物體運動狀態變化了多少取決于--(1)力的大小和方向;(2)力作用時間的長短。實驗表明只要力與其作用時間的乘積一定,它引起同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相同,力與力作用時間的乘積,可以決定和量度力的某種作用效果--沖量。的內力改變了內物體的動量,但外力才是改變總動量的原因。
練習題:
兩個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線,同一方向運動,B球在前,A球在后,MA=1kg,MB=2kg,vA=6m/s,vB=2m/s,當A球與B球發生碰撞后,A、B兩球速度可能為()
A.vA=5m/s,vB=2.5m/s
B.vA=2m/s,vB=4m/s
C.vA=-4m/s,vB=7m/s
D.vA=7m/s,vB=1.5m/s
答案:B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4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限度,這個值叫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fm=μ0?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法(假設沒有靜摩擦)。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系。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相關文章: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識點小結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萬有引力)
★與高一物理必修二相關的知識要點總結(2)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公式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曲線運動)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高一物理必修二的學習,需要同學們總結高一物理必修二所學的知識點。下面我給大家帶來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曲線運動1.在曲線運動中,質點在某一時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2.物體做直線或曲線運動的條件:
(已知當物體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產生加速度a)
(1)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相同,則物體做直線運動;
(2)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不同,則物體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畝消運動時合外力的方向總是指向軌跡的凹的一邊。
4.平拋運動: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計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分運動(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豎直方向上物體的初速度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5.以拋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
6.①水平分速度: ②豎直分速度: 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時刻的運動方向可用該點速度方向與x軸的正方向的夾角 表示
7.勻速圓周運動:質點沿圓周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老耐巧相同。
8.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v:質點通過的弧長和通過該弧長所用時間的比值,即v=s/t,單位m/s;屬于瞬時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為在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上
9.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非勻速曲線運動,因而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2)角速度 :ω=φ/t(φ指轉過的角度,轉一圈φ為 ),單位 rad/s或1/s;對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3)周期T,頻率:f=1/T
(4)線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間的關系:
10.向心力: 向心力就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 描述線速度變化快慢,方向與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12.注意:
(1)由于 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瞬時加速度的方向不斷改變的變加速運動。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向心力方向總指向圓心,是一個變力。
(3)做勻速圓周運侍鍵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13.離心運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的情況下,就做逐漸遠離圓心的運動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1.萬有引力定律: 引力常量G=6.67× 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量M, 天體半徑R, 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
(1)萬有引力=向心力 (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 ≈9.8m/s2
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 <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軌道半徑可視為地球半徑)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衛星的線速度,在所有圓周運動的衛星中線速度是最大的。
由mg=mv2/R或由 = =7.9km/s
5.開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量
7.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計算環繞速度
8.大于環繞速度的兩個特殊發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義)
功、功率、機械能和能源
1.做功兩要素: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位移
2.功: 功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負功之分,單位為焦耳(J)
3.物體做正功負功問題 (將α理解為F與V所成的角,更為簡單)
(1)當α=90度時,W=0.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時,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滾動,桌面對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當α<90度時, cosα>0,W>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正功。
(3)當 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時,cosα<0,W<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負功。
如人用力阻礙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負功。
一個力對物體做負功,經常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取絕對值)。
例如,豎直向上拋出的球,在向上運動的過程中,重力對球做了-6J的功,可以說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說了“克服”,就不能再說做了負功
4.動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表達式
5.重力勢能是標量,表達式
(1)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相對于選取的參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計算重力勢能時,應該明確選取零勢面。
(2)重力勢能可正可負,在零勢面上方重力勢能為正值,在零勢面下方重力勢能為負值。
6.動能定理:
W為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m為物體質量,v為末速度, 為初速度
解答思路:
①選取研究對象,明確它的運動過程。
②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和各力做功情況,然后求各個外力做功的代數和。
③明確物體在過程始末狀態的動能 和 。
④列出動能定理的方程 。
7.機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沒有任何外力做功。)
解題思路:
①選取研究對象----物體系或物體
②根據研究對象所經歷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當地選取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過程的初、末態時的機械能。
④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進行求解。
8.功率的表達式: ,或者P=FV 功率:描述力對物體做功快慢;是標量,有正負
9.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的最大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
實際功率是指機器工作中實際輸出的功率。機器不一定都在額定功率下工作。實際功率總是小于或等于額定功率。
高一物理必修二考點1.“繩模型”如上圖所示,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最高點情況。
(注意:繩對小球只能產生拉力)
(1)小球能過最高點的臨界條件:繩子和軌道對小球剛好沒有力的作用
(2)小球能過最高點條件:v ≥ (當v >時,繩對球產生拉力,軌道對球產生壓力)
(3)不能過最高點條件:v < (實際上球還沒有到最高點時,就脫離了軌道)
2.“桿模型”,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最高點情況
(注意:輕桿和細線不同,輕桿對小球既能產生拉力,又能產生推力。)
(1)小球能過最高點的臨界條件:v=0,F=mg (F為支持力)
(2)當0
(3)當v=時, F=0
(4)當v>時,F隨v增大而增大,且F>0(F為拉力)
高一物理 學習 方法一、課前認真預習
預習是在課前,獨立地閱讀教材,自己去獲取新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課前預習未講授的新課,首先把新課的內容都要仔細地閱讀一遍,通過閱讀、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重點、難點、范圍和要求。對于物理概念和規律則要抓住其核心,以及與其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區別與聯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
二、主動提高效率的聽課
帶著預習的問題聽課,可以提高聽課的效率,能使聽課的重點更加突出。課堂上,當老師講到自己預習時的不懂之處時,就非常主動、格外注意聽,力求當堂弄懂。同時可以對比老師的講解以檢查自己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學習教師對疑難問題的分析過程和思維方法,也可以作進一步的質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定期整理學習筆記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回顧、對照預習筆記、聽課筆記、作業、達標檢測、教科書和參考書等材料加以補充、歸納,使所學的知識達到、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學習筆記要簡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點。
四、及時做作業
作業是學好物理知識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掌握知識熟練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時的預習中,用書上的習題檢查自己的預習效果,課后作業時多進行一題多解及分析最優解法練習。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看懂了嗎,大家還想不想進一步學習高一更多精彩課程呢,名師主講課讓你輕松學好高一的課程!高分從這里開始!(點擊圖片直接進入體驗學習哦!!!)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同學們清楚嗎,不清楚的話,快來我這里瞧瞧。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高御凱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
一.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的位移:平面直角坐標系 通常設位移方向與x軸夾角為α
2.曲線運動的速度:
①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②速度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可分解為水平速度Vx及豎直速度Vy,V2=Vx2+Vy2
3.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變都會造成速度的變化,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變)
4.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二.平拋運動(曲線運動特例)
1.定義:以一定的速度將物體拋出,如果物體只受重力的鎮伍喚作用,這時的運動叫做拋體運動,拋體運動開始時的速度叫做初速度。如果初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這個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的速度:①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初速度V0即為Vx一直保持不變
②豎直方向做自由落體運動 Vy=gt
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與X軸的夾角為θ tanθ=Vy/V0=gt/V0
3.平拋運動的位移:①水平方向 X=V0t
②豎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 S2=x2+y2=(V0t)2+(1/2gt2 )2 方向:與X軸夾角為α tanα=y/x=V0t/?gt2=2V0/gt
三.圓周運動
1.線速度V:①圓周運動的快慢可以用物體通過的弧長與所用時間的比值來量度 該比值即為線速度 ②V=Δs/Δt 單位:m/s③勻速圓周運動:物體沿著圓周運動,并且線速度的大小處處相等(tips:方向時時改變)
2.角速度ω:①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快慢還可以用它與圓心連線掃過角度的快慢來描述,即角速度 ② 公式 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單位是rad/s
3.轉速r:物體單位時間轉過的圈數 單位:轉每秒或轉每分
4.周期T: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轉過一周所用的時間 單位:秒S
5.關系式:V=ωr(r為半徑) 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義:任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都指向圓心,這個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達式 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轉過的圈數)方向:指向圓心
7.向心力 F=mV2/r=mω2r=m(4π2/T2)r=4π2f2mr=4π2n2mr 方向:指向圓心
8.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①鐵路的彎道:
②拱形橋:(1)凹形:F向=FN-G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豎直向上 (2)凸形:F向=G-FN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豎直向下
③航天器失重:航天員受到地球引力與飛船座艙的支持力,合力提供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所需的向心力 mg-FN=mv2/R v=√gR時FN=0 航天員處于失重狀態
④離心運動(逐漸遠離圓心):(1)做圓周運動的物體,由于慣性,總有橘好沿切線方向飛去的傾向。當向心力消失或不足時,即做離心運動
(2)應用:洗衣機脫水 加工無縫鋼管(離心制管技術)
(3)危害:公路彎道不得超速 高速轉動的砂輪 飛輪不得超速 否則會釀成事故
四.開普勒定律
1.開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2.開普勒第二定律: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掃過相等的面積
3.開普勒第三定律:①所有行星的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②a—橢圓軌道的半長軸 T—公轉周期 則 a3/T2=k 對同一個行星來說,k為常量
五.萬有引力定律
1.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1m2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m1m2/r2 G為引力常量r的單位為米;m的單位為千克;F的單位為N
3.適用范圍:自然界任意兩個物體
4.引力常量 G=6.67×10-11N·m2/kg2 卡文迪許(英) 扭秤實驗
5.應用①地球質量:(1)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地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所受的重力mg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即mg=GmM/R2 M=gR2/G R為地球半徑 M為地球質量
②計算天體質量:設M為某天體質量 r 為環繞星體的軌道半徑 T為環繞周期
萬有引力充當向心力可知 GMm/r2=(m4π2/T2)r 得出M=4π2r3/GT2
6.宇宙航行:①第一宇宙速度:物體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 7.9KM/s(超過該速度,脫離地球。最大的環繞速度,最小的發射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太陽系內 11.2KM/s
③第三宇宙速度:脫離太陽系 17.9KM/s
7.經典力學具有局限性:適用于低速宏觀
六.能量
1.勢能:相互作用的物體憑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彈性勢能,重力勢能)
2.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
七.功(W)
1.物體做功的條件:①力 ②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位移
2.公式:W=FLcosα F—力 L—位移 α—力與位移的夾角
3.單位: 焦耳 J 1J=1N·m 標量
4.正功與負功 ①α=π/2 不做功 ②α<π/2 正功 ③π/2 <α<=π 負功
5.當一個物體在幾個力的共同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時,這幾個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等于各個力分別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
八.功率(P)
1.定義:做功的快慢
2.公式: P=W/t=Fv 單位 瓦特 簡稱瓦 符號:W 1W=1J/s
九.重力勢能(Ep)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
2.表達式:Ep=mgh
3.重力做的功(WG):物體運動時,重力對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得位置有關,而跟物體運動運動的路徑無關 WG =mgh1-mgh2=Ep1-Ep2 重力勢能增加,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正功
4.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物體的重力勢能總是相對于某一水平面來說的,這個水平面叫做參考平面。在參考平面,物體的重力勢能取做零。
5.勢能是共有的
十.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各部分之間,由于有彈力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勢能,這種勢能叫做彈性勢能
十一.動能定理
1.動能表達式:Ek=1/2mv2
2.動能定理:
①內容: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
②表達式:W=Ek2-Ek1 (W指合外力做的功)
十二.機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內,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十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別的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拓展閱讀:高一數學必修二知識點
1、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1)棱柱:
定義: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邊形,且每相鄰兩個四邊形的公共邊都互相平行,由這些面所圍成的幾何體。
分類:以底面多邊形的邊數作為分類的標準分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頂點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對角線的端點字母,如五棱柱
幾何特征:兩底面是對應邊平行的全等多邊形;側面、對角面都是平行四邊形;側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與底面全等的多邊形。
(2)棱錐
定義:有一個面是多邊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個公共頂點的三角形,由這些面所圍成的幾何體
分類:以底面多邊形的邊數作為分類的標準分為三棱錐、四棱錐、五棱錐等
表示:用各頂點字母,如五棱錐
幾何特征:側面、對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與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頂點到截面距離與高的比的平方。
(3)棱臺:
定義:用一個平行于棱錐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錐,截面和底面之間的部分
分類:以底面多邊形的邊數作為分類的標準分為三棱態、四棱臺、五棱臺等
表示:用各頂點字母,如五棱臺
幾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邊形②側面是梯形③側棱交于原棱錐的頂點
(4)圓柱:
定義:以矩形的一邊所在的直線為軸旋轉,其余三邊旋轉所成的曲面所圍成的幾何體
幾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圓;②母線與軸平行;③軸與底面圓的半徑垂直;④側面展開圖是一個矩形。
(5)圓錐:
定義: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旋轉軸,旋轉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圍成的幾何體
幾何特征:①底面是一個圓;②母線交于圓錐的頂點;③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
(6)圓臺:
定義:用一個平行于圓錐底面的'平面去截圓錐,截面和底面之間的部分
幾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兩個圓;②側面母線交于原圓錐的頂點;③側面展開圖是一個弓形。
(7)球體:
定義:以半圓的直徑所在直線為旋轉軸,半圓面旋轉一周形成的幾何體
幾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圓;②球面上任意一點到球心的距離等于半徑。
2、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定義三視圖:正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側視圖(從左向右)、俯視圖(從上向下)
注:正視圖反映了物體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即反映了物體的高度和長度;
俯視圖反映了物體左右、前后的位置關系,即反映了物體的長度和寬度;
側視圖反映了物體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即反映了物體的高度和寬度。
3、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斜二測畫法
斜二測畫法特點:①原來與x軸平行的線段仍然與x平行且長度不變;②原來與y軸平行的線段仍然與y平行,長度為原來的一半。
高一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二)
兩個平面的位置關系:
(1)兩個平面互相平行的定義:空間兩平面沒有公共點
(2)兩個平面的位置關系:
兩個平面平行-----沒有公共點;兩個平面相交-----有一條公共直線。
a、平行
兩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平面內有兩條相交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個平面,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
兩個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如果兩個平行平面同時和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交線平行。
b、相交
二面角
(1)半平面:平面內的一條直線把這個平面分成兩個部分,其中每一個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從一條直線出發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圍為[0°,180°]
(3)二面角的棱:這一條直線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這兩個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點為端點,在兩個面內分別作垂直于棱的兩條射線,這兩條射線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6)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esp.兩平面垂直
兩平面垂直的定義:兩平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說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記為⊥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平面經過另一個平面的一條垂線,那么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
兩個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如果兩個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個平面內垂直于交線的直線垂直于另一個平面。
高一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三)
棱錐
棱錐的定義:有一個面是多邊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個公共頂點的三角形,這些面圍成的幾何體叫做棱錐
棱錐的的性質:
(1)側棱交于一點。側面都是三角形
(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與底面是相似的多邊形。且其面積比等于截得的棱錐的高與遠棱錐高的比的平方
正棱錐
正棱錐的定義:如果一個棱錐底面是正多邊形,并且頂點在底面內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這樣的棱錐叫做正棱錐。
正棱錐的性質:
(1)各側棱交于一點且相等,各側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錐的斜高。
(3)多個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esp:
a、相鄰兩側棱互相垂直的正三棱錐,由三垂線定理可得頂點在底面的射影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b、四面體中有三對異面直線,若有兩對互相垂直,則可得第三對也互相垂直。且頂點在底面的射影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