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教科書?中國古代著作中最重要的是“五經”,它們由詩歌、社會禮儀知識以及歷史文獻組成。這些經典由哲學導師加以研究、利用,比較起來這些哲學導師中最為杰出的是孔子。五經 他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且恒久,以至于在過去2000年間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特點可以公正地用一個詞,即“儒教”來表示。那么,美國歷史教科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美國許多中學都采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于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么寫臺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臺灣時,很多時候仍將“臺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臺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臺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臺灣模糊化。在書后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臺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制作過程的秘密。
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
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印第安人構成了美國的土著民族,當哥倫布于1492年抵達美洲時,估計有超過兩千萬的印第安人生活在這片大陸上。當第一批歐洲白人到達北美時,印第安人友善地接待了他們,并提供幫助以度過嚴酷的冬天。為了紀念這一恩惠,美國設立了感恩節這一節日。
隨著美國的成立及其對西部領土的擴張,白人開始通過欺騙和暴力手段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導致印第安人口急劇減少。
1849年,美國軍隊在謝伊峽谷的納瓦霍人聚居地開始了驅逐行動。在準將詹姆斯·H·卡勒頓的命令下,軍隊破壞了當地的生活設施,聲稱要為印第安人帶去更好的生活。這一行動持續了六個月,期間納瓦霍人勇敢地保衛了自己的家園。
1864年3月6日,超過六千名納瓦霍人被迫離開家園,開始了一段血淚之路,前往新墨西哥州的薩姆納堡。在那里,他們遭受了疾病、饑餓和苦難。四年后,政府與他們簽訂了條約,建立了350萬英畝的保留地。
盡管經歷了種種困難,包括1868至1880年的嚴重旱災,納瓦霍人最終回到了他們的家園,開始了新的生活。1931年,謝伊峽谷成為國家公園,如今已成為旅游勝地。
美國的西部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血淚之上的。整個19世紀,美國聯邦軍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驅逐和屠殺印第安人。
美國教科書里的中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歷史領域:
歷史變遷:詳細講述中國的歷史發展,從古代文明到近現代的重要歷史事件和轉折點。
歷史影響:分析中國歷史對世界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國際關系的影響。
經濟領域:
經濟角色:探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其龐大的市場規模、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成就以及面臨的挑戰。
文化領域:
多元文化: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民俗風情以及現代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交流:探討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政治領域:
政治制度:概述中國的政治制度、政府結構和政治決策過程。
政治發展:分析中國政治體制的發展演變,以及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中國古代著作中最重要的是“五經”,它們由詩歌、社會禮儀知識以及歷史文獻組成。這些經典由哲學導師加以研究、利用,比較起來這些哲學導師中最為杰出的是孔子。
五經
他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且恒久,以至于在過去2000年間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特點可以公正地用一個詞,即“儒教”來表示。孔子(孔夫子的尊稱)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一個貧困的下等貴族家庭,他必須在這個世界上求得成功。
孔子
而他當時所面臨的世界卻是沒有希望的,到處都是封建割據的混亂狀態,無論在宗教還是世俗方面,都沒有一個較高的權力機構可以贏得國民的忠誠。這種情形驅使孔子周游于列國宮廷之間,希望尋得一位能夠采納其理想政治見解的統治者。他確實也得到過幾個較小的官職,但他對實際政治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他轉而教育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夠有效地貫徹他的訓導。
孔子最終發現了自己的特長并將其充分發揮。他證明了他自己是一個具有罕見的熱情和擅長教育的教師。他的教導和他個人的品格都被記錄在《論語》一書中,此書最古老的版本似乎成于他去世約100年時。這本書不是一部以殉難結尾的、充滿自我犧牲精神的史詩,但是它記錄了使一個人迷人的個性——明智、仁慈、反省自我。這些記錄使人相信他能夠恢復平靜。
美國中學生都要念《世界歷史》課,課本是近1000頁的一大本彩色精裝書,書里面圖文并茂,很吸引人。課本講得最多的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的西方文明,關于中國歷史的內容比較少。
中國的歷史是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文明歷史發展中敘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國和印度有單獨一節,其中關于中國的有約20頁,先介紹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如與西方文明形成鮮明對比的東方文明、四大發明、獨特的文字、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響等。學生讀了這一節就會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基本概念。然后課本又從商、周兩代歷史開始敘述。關于秦漢時期,著重講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和漢武帝時期的強盛,絲綢之路和佛教的傳入;唐宋時期則重點介紹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描述了長安的發達、唐詩的興盛、科舉制度等;元明清講馬可·波羅、鄭和下西洋,一直到鴉片戰爭。敘述相當簡潔,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點到了。
對近代的中國,課本講得稍多。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國共合作、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訪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紹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物,以及紅軍萬里長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敘述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時,課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論述還是比較客觀的。
以上就是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全部內容,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的研究團隊對美國教科書中關于中國歷史的描述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美國青少年在小學階段很少接觸到關于中國的內容。直到六年級,教科書中才有一些關于中國先秦和兩漢時期的只言片語。盡管提到了絲綢之路,但使用的詞匯與現今中國所希望傳達的絲綢之路概念有所不同,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