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學習總結?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平均速度公式。速度改變量、中間時刻瞬時速度、中間位置瞬時速度、位移差規律。總結以上知識點,高一物理學生可全面掌握動力學、功與能量、運動圖象、速度與加速度、勻變速直線運動等核心概念與計算方法,為后續物理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那么,高一物理學習總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高一#導語】高中物理知識是學生比較重視的一項科目,要想學好物理,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知識。下面就讓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歸納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歸納篇一
1、參考系: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的另外的物體。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
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被選為參考系的物體,我們假定它是靜止的。選擇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選擇時要使運動的描述盡量的簡單。
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點:
①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②物體可看做質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物體可被看做質點的幾種情況:
(1)平動的物體通常可視為質點.
(2)有轉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點.
(3)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點,反之,則可以.
注(1)不能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為標準來判斷物體是否可以看做質點,關鍵要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視為質點.
(2)質點并不是質量很小的點,要區別于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http://wenku.baidu.com/view/35c37a2fb4daa58da0114ae5.html
去看看應該會幫到你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
一、質點的運動
(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見第一冊P19〕/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見第一冊P24〕。
2)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高一物理的知識點總結,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應用方法。
運動的描述部分,質點模型用于忽略物體形狀和大小,地球自轉和公轉分別考慮大小和質點。位移和速度描述物體位置變化,S/t計算平均速度,a定義為速度變化量比時間,自由落體運動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等于g,豎直上拋運動初速度已知,上升高度由初速度決定,飛行時間等于上升時間兩倍,整個過程視為勻減速。
力的概念,力學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受力分析,根據效果確定力的性質。重力、彈力、摩擦力、萬有引力、電場力、洛侖茲力和安培力是常見的力,其中洛侖茲力和安培力本質相同。力的合成采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合力大小隨夾角變化而變化,多力合成可用正交分解法。
牛頓運動定律,F=ma是核心,合力與加速度方向一致,速度變化由加速度決定,加速度與速度同向時,物體加速。
曲線運動和萬有引力,向心力是曲線運動的條件,圓周運動中,向心力由徑向合力提供,滿足向心力公式mu平方比R和mrw平方。萬有引力存在于天體之間,衛星繞天體運動速度取決于軌道半徑,距離越近速度越快,同步衛星固定在赤道上空。
機械能與能量,動能增量等于力做的功,初末狀態機械能相等,考慮“重力”之外力做功,分析過程力做功情況。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1)
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主要包括:
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關鍵在于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再根據題意使用運動學公式解決速度、位移等。
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推斷或求出物體所受的未知力。同樣關鍵在于求出加速度,進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確定合外力。
注意點包括:
分析問題時,應重視力與運動的關系,通過加速度這座橋梁,進行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的分析。
處理力變化的物體時,要分段進行分析,每一段根據初速度和合外力確定運動情況。力變化后,可能影響其他力,如彈力變化引起滑動摩擦力變化。
關于超重和失重現象理解如下:
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不隨重力變化,僅由加速度方向決定。加速度向上時為超重現象,加速度向下時為失重現象。
物體處于超重或失重狀態與速度方向無關,關鍵在于加速度方向。
完全失重狀態時,所有由重力產生的現象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等。
易錯現象有:
忽略彈力變化對摩擦力的影響。
不審題導致對物理過程分析錯誤。
混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誤認為重力增加或減少。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2)
功的概念與計算:
功是力對物體做功的結果,力與物體位移方向一致時做正功,垂直時不做功,相反做負功。
以上就是高一物理學習總結的全部內容,首先,力學和運動學是物理學習的基礎,需要熟練掌握相關公式,并理解每個公式的適用場景以及關聯的物理量性質。建議如果時間允許,提前學習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這將有助于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其次,必修一中的各種物理思想和方法也是學習的重點。如等效替代、理想實驗、正交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