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歷史?一、史前時期至夏朝時期的歷史 我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三百萬至四百萬年前的史前時期。那時的人類已經開始制造工具和使用火。此后經過一系列的演變和發(fā)展,逐漸進入了部落聯(lián)盟時期,并開始了農耕文明和畜牧業(yè)的萌芽階段。數千年的華夏大地上不斷產生不同的部族與國家。那么,我們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被中斷的國家,這可以說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最為自豪的一點了。當然,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我國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我們經常會說,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有上下5000年之久。那么可能有人會問,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真的有上下5000年嗎?請聽小編來細細分析
在我國民國時期,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在當時的民國時期,有許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我國的歷史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時代,而最早的夏朝則出現在公元前,2070年,從公元前2070年一直到當時的民國總共也只有4000多年的歷史,那么孫中山先生為什么說會有5000年的歷史呢?其實5000年歷史的答案就在這句話的后半句“神州軒轅自古傳”。“神州”自然指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所賴以生存的土地了,而“軒轅”則是指的我國上古時期的領袖,位于五帝之首的黃帝公孫軒轅。
夏朝作為一個大的朝代,他不可能是憑空出現的,在他出現之前,一定有歷史文化沉淀,在夏朝建立之前,肯定有其他的文明為夏朝奠定了基礎,而這段文明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上古時期所建立的文明。上古時期也可以說是三皇五帝的時代,三皇分別是指伏羲,燧人,神農,而五帝則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于3715年,
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應該是4732年。
應該是元謀人(原始人)開始的170萬年。
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所以是1700-2015年,也就是3715年。這就是漢字開始記錄事物的歷史。商朝之前有夏朝,三皇五帝,上古神話時代,
司馬遷的《史記》從三皇五帝開始記載。黃帝出生在公元前2717年,所以是2717-2015年,也就是4732年前。
三皇五帝之前有大量的歷史。如果從最早的元謀開始,那么中國歷史從170萬年前就開始了。
祖國的悠久歷史包括:
一、史前時期至夏朝時期的歷史
我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三百萬至四百萬年前的史前沒信桐時期。那時的人類已經開始制造工具和使用火。此后經過一系列的演變和發(fā)展,逐漸進入了部落聯(lián)盟時期,并開始了農耕文明和畜牧業(yè)的萌芽階段。數千年的華夏大地上不斷產生不同的部族與國家。最早見于記載的時代是從伏羲和女媧氏繁衍的時代算起的大約近四千年到五千年的古史記載。這些都是中華歷史的早期發(fā)展基礎。此后,歷史經歷了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形成。
二、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歷史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隨著各國之間的戰(zhàn)爭與結盟,最終走向了統(tǒng)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礎。漢朝則是在秦朝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科技,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是枯坦中華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兩大階段。它們?yōu)楹髞淼臍v史時期奠定了基礎,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特點和價值觀。
三、唐宋元明清的歷史
唐朝時期我國文化、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達到了高峰。
說起中國古代的歷史,我們最常用的詞語為“中華上下五千年”。這也體現了華夏文明悠久的文化,但是讓人們感到好奇的是,目前中華文明第一個有記載的朝代,是傳承14代,17后的夏朝(夏朝國君在位時為“后”,去世為“帝”)。
而夏朝的歷史雖然相對比較模糊,但是普遍認為起始時間為公元前2070年,那么截止到如今,也才只有4000多年的歷史,剩下的一千年又去哪里了呢?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的而這個定義是什么,“通過調查獲得的知識”,但是在分析史前社會的時候,特定文化共有的故事因為沒有外部來源確鑿的證據,通常會被歸類于文化遺產或者傳說,我國最早有跡可循的歷史,還得上溯一千年,來到遠古的新石器時代,正是從那里,生活在中原大地的原始人,逐漸產生了和其他土著人所不同的習俗以及文化,從而養(yǎng)育出了中華文明。
大約在五千年前,隨著農業(yè)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男子對于創(chuàng)造生產力的作用,逐漸加強,因此代替了婦女在生活生產中支配的作用,人們開始以父親的血統(tǒng)來確定親屬關系,從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為了方便區(qū)分,每個部落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符號,實際上這就是姓氏的誕生和由來。而華夏聯(lián)盟之首,華夏部落聯(lián)盟共主黃帝,也在公元前2717年誕生,他是歷史學界公認的中華民族始祖。
歷史本身就是滔滔的、流淌的,一個時間之流。這個是最本質的東西,我們必須去抓住它,當然我們是通過我們的感受去抓住這個時間之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構成我們的歷史,就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同的空間之中一樣,空間和時間在里面,和我們在一起。古代的一本書叫《文子》,談到時間與空間,“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fā)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
擴展資料
科學性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fā)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fā)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于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們的歷史的全部內容,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余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