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歷史?1、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后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2、殷墟甲骨文是公認的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那么,文字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
甲骨文發現于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并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金文指古代銅器上鑄的或刻的文字(又稱銘文),主要代表是西周 《毛公鼎銘文》,其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二)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劃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三)隸書大盛的漢代
這一時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馬王堆帛書》,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馬王堆帛書》用筆沉著、遒健,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獨具特色,既不同于簡書,也不同于石刻,縱有行、橫無格,長度非常自由。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么工整,也不像草書那么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么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圣」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致、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一、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6、楷書: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么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二、關于漢字
1、起源: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如下:
1、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后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
2、殷墟甲骨文是公認的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漢字類型: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后期開始流行,到西周達到高峰。先秦稱青銅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作金文,由于鐘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鐘鼎文」。
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后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文字的演變歷史順序: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殷墟文字”。據考古發現,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體系的古漢語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所以每當人們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會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為古人相當重視占卜,所以甲骨文就這樣慢慢的傳承了下來,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的進步,最終慢慢的演化成為了后來的漢字。
2、金文
金文是指漢字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金文運用了約八百年,從商代末期到秦滅六國。
金文課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其最長之文,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漸興盛,多記載天子之事)、東周金文(多記錄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時期)、秦漢金文(金文漸漸衰敗)。
3、篆書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容易書寫。
以上就是文字歷史的全部內容,1、甲骨文是古代在龜甲、獸骨上寫或刻的文字,最早發現于商朝盤庚時期,內容主要是“卜辭”和“記事辭”。甲骨文以象形字和會意字為主,形聲字較少,呈現出一字多體、筆畫不定的特點,反映出殷商時期中國文字尚未統一。2、金文是古代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又稱為鐘鼎文、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