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有害生物,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甚至生存產生危害的生物;是由數量多而導致圈養動物和栽培作物、花卉、苗木受到重大損害的生物。狹義上僅指動物,廣義上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病毒。有害生物,包括危害植物的各種害蟲、有害動物(蝸牛、螨類等)、病原微生物(真菌、細菌、那么,有害生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有害生物,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甚至生存產生危害的生物;是由數量多而導致圈養動物和栽培作物、花卉、苗木受到重大損害的生物。狹義上僅指動物,廣義上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病毒。
有害生物,包括危害植物的各種害蟲、有害動物(蝸牛、螨類等)、病原微生物(真菌、細菌、放線菌病毒、類病毒、立克次體、類菌質體、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菟絲子、槲寄生、桑寄生、列當)等。田間雜草因具有對栽培植物的侵害性,往往也包括在內。
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我會回答你們的問題,我也會回關的哦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各種生物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相互關聯的系統。因此,部分生態學家認為,在自然界,生物無益害之分。通常所指的有害生物是指對人類的利益造成損害的生物,即對人體健康、農業安全生產及生態系統等有害的物種。植物檢疫就是為了防止有害生物的傳入和擴散。根據《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vention,IPPC)出版的《植物檢疫術語》的定義,有害生物(pest)是指任何對植物或植物產品構成傷害或破壞的任何植物、動物或病原體的種、株(品系)或生物型。
植物有害生物通??煞治:οx、病原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細菌、植原體、螺原體)、植物病毒(病毒和類病毒)、雜草、病原線蟲、軟體動物和其他有害動物等若干類。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可以是有害生物,也可以是非有害生物,如果它們能夠對農林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就是有害生物。
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紫莖澤蘭
學 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Crofton Weed
中文異名:解放草,破壞草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征:莖紫色,被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可達6mm,排成傘房狀,總苞片3-4層,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行有性和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擠鄰近多種植物.
原產地:中美洲,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分布于云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臺灣,垂直分布上限為2500m.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在其發生區常形成單種優群落,排擠本地植物,影響天然林的恢復;侵入經濟林地和農田,影響栽培植物生長;堵塞水渠,阻礙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業.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澤蘭實蠅對植株高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達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紅三葉草,狗牙根等植物進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學防治:2,4-D,草甘膦,敵草快,麥草畏等10多種除草劑對紫莖澤蘭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對于根部效果較差.
2,薇甘菊
學 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
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征:莖細長,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頭狀花序.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質或稍木質藤本,兼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方式.其莖節和節間都能生根,每個節的葉腋都可長出一對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產地:中美洲;現已廣泛分布于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廣泛分布于香港,澳門和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薇甘菊是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喬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過產生化感物質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對6-8m以下林木,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的危害最為嚴重,可造成成片樹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災難性后果.該種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控制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國內外正在開展化學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3,空心蓮子草
學 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英文名:Alligator Weed
中文異名:水花生,喜旱蓮子草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鑒別特征:水生型植株無根毛,莖長達1.5-2.5m;陸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徑達1cm左右的肉質貯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莖稈堅實,節間最長15cm,直徑3-5mm,髓腔較小.葉對生,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具長1.5-3cm的總梗.花白色或略帶粉紅,雄蕊5.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莖節行營養繁殖;旱地型肉質貯藏根受刺激時可產生不定芽.生長高峰期每天可生長2-4cm.花期5-10月,常不結實.
原產地:南美洲;世界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及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天津近年也發現歸化植物.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島嶼出現,50年代作豬飼料推廣栽培,此后逸生導致草災,表現在:(1)堵塞航道,影響水上交通;(2)排擠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種單一化;(3)覆蓋水面,影響魚類生長和捕撈;(4)在農田危害作物,使產量受損;(5)田間溝渠大量繁殖,影響農田排灌;(6)入侵濕地,草坪,破壞景觀;(7)滋生蚊蠅,危害人類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產南美的專食性天敵昆蟲蓮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較好,但對陸生型的效果不佳.(2)機械,人工防除適用于密度較小或新入侵的種群.(3)用草甘膦,農達,水花生凈等除草劑作化學防除,短期內對地上部分有效.
4,豚 草
學 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英文名:Ragweed, Bitter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征:高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雄花序總苞碟形,排成總狀,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葉腋.
生物學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種子產量高,每株可產種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鳥和人為攜帶傳播;豚草種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極強.
原產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區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發現于杭州,為一種惡性雜草,其危害性表現在:(1)花粉是人類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農田,導致作物減產;(3)釋放多種化感物質,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進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達松,虎威,克蕪蹤,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長;(3)用紫穗槐,沙棘等進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5,毒 麥
學 名:Lolium temulentum L.
英文名:Darnel Rye-grass, Poison Darnel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征:莖叢生,高20-120cm.葉線狀披針形,長6-40cm,寬3-13cm.穗狹,長5-40cm,主軸波狀曲折,兩側溝狀,具8-19個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個花.第二穎具5-9脈;芒長7-15mm.穎果長橢圓形,長4-6mm,綠而具紫褐暈.
生物學特征: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適應性廣,分蘗力較強.其籽實比小麥早熟,熟后隨穎片脫落.種子繁殖.
原產地:歐洲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世界各地.
中國分布現狀:除西藏和臺灣外,各省(區)都曾有過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麥種傳播.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可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產生毒麥堿(Temuline),能麻痹中樞神經.人食用含4%毒麥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麥做飼料時也可導致家畜,家禽中毒.
控制方法:人工拔除.
6,互花米草
學 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英文名:Smooth Cord-grass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征:稈高1-1.7m,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cm,基部寬0.5-1.5cm,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cm.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mm,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于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藥長5-7m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潮間帶.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種子可隨風浪傳播.根系分布深達60cm的灘土中,單株一年內可繁殖幾十甚至上百株.
原產地:美國東南部海岸;在美國西部和歐洲海岸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上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香港.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害草,表現在:(1)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2)堵塞航道,影響船只出港;(3)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并誘發赤潮;(4)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劑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對于灘涂中的種子和根系效果較差.
7,飛機草
學 名:Eupatorium odoratum L.
(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Fragrant Eupatorium, Bitter Bush, Siam Weed
中文異名:香澤蘭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鑒別特征:高達3-7m,根莖粗壯,莖直立,分枝伸展.葉對生,卵狀三角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粗鋸齒,有明顯的三脈,兩面粗糙,被柔毛及紅褐色腺點,擠碎后有刺激性的氣味;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總苞圓柱狀,長1 cm,總苞片3-4層.花冠管狀,淡黃色,柱頭粉紅色.瘦果狹線形,有棱,長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
生物學特性:叢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隨風傳播,而成熟季節恰值干燥多風的旱季,故擴散,蔓延迅速.種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長久存活.在海南島1年開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
原產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亞洲,非洲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臺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云南,貴州.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飛機草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曾作為一種香料植物引種到泰國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被發現.為害多種作物,并侵犯牧場.當高度達15 cm或更高時,就能明顯地影響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長,能產生化感物質,抑制鄰近植物的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葉有毒,含香豆素.用葉擦皮膚會引起紅腫,起泡,誤食嫩葉會引起頭暈,嘔吐,還能引起家畜和魚類中毒,并是葉斑病原Cercospora sp.的中間寄主.
控制方法:先用機械或人工拔除,緊接著用除草劑處理或種植生命力強,覆蓋好的作物進行替代,此外,用天敵昆蟲Pareuchaetes pseudooinsulata控制有一定效果.
8,鳳眼蓮
學 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英文名: Water Hyacinth
中文異名:鳳眼藍,水葫蘆
分類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鑒別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莖具長匍匐枝.葉基生呈蓮座狀,寬卵形,寬卵形至腎狀圓形,光亮,具弧形脈;葉柄中部多少膨大,內有多數氣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較大,中部具有黃斑.蒴果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無性為主,依靠匍匐枝與母株分離方式,植株數量可在5天內增加1 倍.一株花序可產生300粒種子,種子沉積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于水庫,湖泊,池塘,溝渠,流速緩慢的河道,沼澤地和稻田中.
原產地:巴西東北部;現分布于全世界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從日本引入臺灣作花卉,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后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覆蓋水面,影響生活用水;滋生蚊蠅.
控制方法:(1)人工打撈;(2)專食性天敵昆蟲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劑在短時間內有效.
9,假高梁
學 名: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英文名:Johnson Grass
中文異名:石茅,阿拉伯高梁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征:具根狀莖延長,具分枝.稈直立,高1-3m,葉寬線形,葉舌具緣毛.圓錐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輪生,與主軸交接處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對,其中一個具柄,另一個無柄,長3.5-4mm,無芒,被柔毛.穎果棕褐色,倒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間,果園,以及河岸,溝渠,山谷,湖岸濕處.花期6-7月,果期7-9月,種子和根莖繁殖.
原產地: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于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緯國家.
中國分布現狀:臺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蘇,上海,遼寧,北京,河北,四川,重慶,云南.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紀初曾從日本引到臺灣南部栽培,同一時期在香港和廣東北部發現歸化,種子?;煸谶M口作物種子中引進和擴散.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甘蔗,黃麻,洋麻,苜蓿等30多種作物地里的雜草,不僅通過生態位競爭使作物減產,還可能成為多種致病微生物和害蟲的寄主.此外,該種可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控制方法:(1)對混在進口種子中的種子,可用風選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將其根莖置于高溫,干燥環境下;(3)用暫時積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長;(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劑防治.
10,蔗扁蛾
學 名:Opogona sacchari(Bojer)
英文名: Banana Moth
中文異名:香蕉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 Lepidoptera 輝蛾科 Hieroxestidae
鑒別特征:成蟲體長7.5-10mm.翅披針形.前翅有2個明顯的黑褐色斑點和許多細褐紋.觸角絲狀.足粗壯而扁,跗節最長,后足脛節有2對距.卵橢圓形,淡黃色,長約0.5mm.幼蟲乳白色,透明.被蛹,亮褐色,背面暗紅褐色,首尾兩端多呈黑色.
生物學特性:1年發生3-4代,在15℃時生活周期約為3個月,在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可達8代之多.幼蟲活動能力極強,行動敏捷,蛀食皮層,莖稈,咬食新根.以幼蟲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蟲上樹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內蛀食.卵散產或成堆,每雌蟲產卵50-200粒.食性廣,寄主植物達60余種.
原產地: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己傳播到10余個省,直轄市.在南方的發生更嚴重,在這些地區凡能見到巴西木(即香龍血樹Dracaena fragrans Ker-Gawl.)的地方幾乎都有蔗扁蛾發生危害.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寄主植物很容易擴散和傳播,已在歐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美國等地區發現.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隨進口的巴西木進入廣州.隨著巴西木在我國的普及,蔗扁蛾也隨之擴散,20世紀90年代傳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廣泛,威脅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溫室栽培的植物,特別是一些名貴花卉等.感染植物輕則局部受損,重則將整段干部的皮層全部蛀空.
控制方法:幼蟲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蟲的有利時機.可用菊殺乳油等速殺性的藥劑灌澆莖的受害處,并用敵百蟲制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內.大規模生產溫室內,可掛敵敵畏布條熏蒸.或用菊醋類化學藥劑噴霧防治.當巴西木莖局部受害時,可用斯氏線蟲局部注射進行生物防治.
11,濕地松粉蚧
學 名:Oracella acuta(Lobdell)
英文名:Lobdelly Pine Mealybug
中文異名:火炬松粉蚧
分類地位:同翅目Homoptera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鑒別特征:若蟲橢圓形至不對稱橢圓形,長1.02-1.52mm.3 對足.末齡后期蟲體分泌蠟質物形成白色蠟包,覆蓋蟲體.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與當地松粉蚧區別:濕地松粉蚧雌成蟲梨形,腹部向后尖削,觸角7節,當地松粉蚧雌成蟲紡錘形,觸角8節.生物學特性: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松梢汁液為害,為害時主要集中在枝梢端部,特別粗壯的枝梢蟲口數量最多.僅在越冬時部分若蟲藏匿于老針葉葉鞘內.產卵數量大,對溫度條件要求不嚴格,可忍受一定的低溫.
原產地:美國.
中國分布現狀: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88年隨濕地松無性系繁殖材料進入廣東省臺山,到1994年,已擴散蔓延至廣東省多個縣市,破壞了27.7萬hm2的松林.據估計,濕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000hm2時的速度進行散布.近30年來,中國自美洲引入不少松樹優良種,種植最廣的有濕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這些寄主為濕地松粉蚧的擴散提供了便利.它同時對當地的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南亞松Pinus latteri等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廣東中部沿海的低海拔地帶危害已相當嚴重,危害區正在迅速擴散.該蟲可以忍受冬季低溫,說明有繼續向北擴散的可能性.控制方法:國內進行了不少的化學藥劑和微生物防治實驗,取得一定的殺蟲效果,但在生產上還未能進行大面積使用.
12,強大小蠹
學 名: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英文名:Red Turpentine Beetle
中文異名:紅脂大小蠹
分類地位:鞘翅目 Coleptera 小蠹科 Scolytidae
鑒別特征:成蟲圓柱形,長5.7-10.0mm,淡色至暗紅色.雄蟲長是寬的2.1倍,成蟲體有紅褐色,額不規則凸起,前胸背板寬.具粗的刻點,向頭部兩側漸窄,不收縮;蟲體稀被排列不整齊的長毛.雌蟲與雄蟲相似,但眼線上部中額隆起明顯,前胸刻點較大,鞘翅端部粗糙,顆粒稍大.生物學特性:主要危害已經成材且長勢衰弱的大徑立木,在新鮮伐樁和伐木上危害尤其嚴重.1年1-2代,蟲期不整齊,一年中除越冬期外,在林內均有紅脂大小蠹成蟲活動,高峰期出現在5月中,下旬.雌成蟲首先到達樹木,蛀入內外樹皮到形成層,木質部表面也可被刻食.在雌蟲侵入之后較短時間里,雄蟲進入坑道.當達到形成層時,雌蟲首先向上蛀食,連續向兩側或垂直方向擴大坑道,直到樹液流動停止.一旦樹液流動停止,雌蟲向下蛀食,通常達到根部.侵入孔周圍出現凝結成漏斗狀塊的流脂和蛀屑的混合物.各種蟲態都可以在樹皮與韌皮部之間越冬,且主要集中在樹的根部和基部.
原產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等美洲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98年在我國山西省陽城,沁水首次發現,推測引入與80年代后期山西從美國引進木材有關.與北美洲發生情況不同的是,它不僅攻擊樹勢衰弱的樹木,也對健康樹進行攻擊,導致發生區內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該蟲在河北,河南,山西發生面積52.6萬hm2,其中嚴重危害面積13萬hm2時,個別地區油松死亡率高達30%,己導致600多萬株的松樹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調查統計,危害面積達16.3hm2萬時,其中成災面積9.1萬hm2,己有342.4萬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
控制方法:清除嚴重受害樹,并對伐樁進行熏蒸等處理,消滅殘余小蠢和避免其再次在伐樁上產卵危害.在成蟲侵入期采用菊酯類農藥在樹基部噴霧,可防止成蟲侵害.
13,美國白蛾
學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異名:秋幕毛蟲,秋幕蛾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 燈蛾科 Arctiidae
鑒別特征:成蟲白色,體長12-15mm.雄蟲觸角雙櫛齒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蟲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卵球形.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根據頭部色澤分為紅頭型和黑頭型兩類.蛹長紡錘形,暗紅褐色,繭褐色或暗紅色,由稀疏的絲混雜幼蟲體毛組成.
生物學特性:美國白蛾在遼寧等地1年發生2代.以蛹在樹皮下或地面枯枝落葉處越冬,幼蟲孵化后吐絲結網,群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后,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
原產地:北美洲.
中國分布現狀:現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天津,陜西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傳入歐洲,現已傳入歐洲10多個國家,以及日本,朝鮮半島,土耳其.1979年傳入我國遼寧丹東一帶,1981年由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傳入山東榮成縣,并在山東相繼蔓延,1995年在天津發現,1985年在陜西武功縣發現并形成危害.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飛翔進一步擴散.其繁殖力強,擴散快,每年可向外擴散35-50km.可為害果樹,林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種植物,在果園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覽區,林蔭道,發生嚴重時可將全株樹葉食光,造成部分枝條甚至整株死亡,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造成驚人的損失.此外,被害樹長勢衰弱,易遭其他病蟲害的侵襲,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蟲喜食桑葉,對養蠶業構成威脅.
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機械,化學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蛾,人工剪除網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噴施溴氰菊醋,滅幼脲等化學和生物殺蟲劑等.
14,非洲大蝸牛
學 名: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英文名:Giant African Snail
中文異名:褐云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法國螺
分類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 瑪瑙螺科 Achatinidae
鑒別特征:貝殼長卵圓形,深黃色或黃色,具褐色白色相雜的條紋;臍孔被軸唇封閉,殼口長扇形;殼內淺藍色螺層數為6.5-8;軟體部分深褐色或牙黃色,貝殼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色,黏液無色.生物學特性:喜棲息于植被豐富的陰暗潮濕環境及腐殖質多的地方.6-9月最活躍,晨昏或夜間活動.食性雜而量大,幼螺多為腐食性.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長迅速,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壽命長,可達5-7年.抗逆性強,遇到不良環境時,很快進入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生存幾年.
原產地:非洲東部沿岸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中國分布現狀:現己擴散到廣東,香港,海南,廣西,云南,福建,臺灣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引入,除原產地外,已擴散至南亞,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擴散速度很快.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的.后被作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個南方省份.除人為主動引入外,其卵和幼體可隨觀賞植物,木材,車輛,包裝箱等傳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傳播.它們咬斷各種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這種螺也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養殖場必須建立隔離制度;養殖結束后必須進行徹底的滅螺處理.除藥物防治外,應使用各種方法盡量對其殺滅.
15,福壽螺
學 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
中文名:大瓶螺,蘋果螺,雪螺
分類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鑒別特征:貝殼較薄,卵圓形;淡綠橄欖色至黃褐色,光滑.殼頂尖,具5-6個增長迅速的螺層.螺旋部短圓錐形,體螺層占殼高的5/6.縫合線深.殼口闊且連續,高度占殼高的2/3;胼胝部薄,藍灰色.臍孔大而深.厴角質,卵圓形,具同心圓的生長線.厴核近內唇軸緣.殼高8cm以上;殼徑7cm以上,最大殼徑可達15cm.
生物學特性:喜棲于緩流河川及陰濕通氣的溝渠,溪河及水田等處.底棲性,雌雄異體.食性雜.有蟄伏和冬眠習性.3月上旬開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莖上或岸壁上產卵,初產卵塊呈鮮艷的橙紅色,在空氣中卵漸成淺粉色.一只雌性福壽螺通常1年產2400-8700個卵,孵化率可高達90%.其繁殖速度比亞洲稻田中當地近緣物種快10倍左右.雖然是水生種類,但可以在干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中度過6-8個月.一旦發洪水或被灌溉時,它們又能再次活躍起來.
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
中國分布現狀:廣泛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臺灣;1981年引入廣東,1984年前后,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廣為養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但由于養殖過度,口味不佳,市場并不好,而被大量遺棄或逃逸,并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福壽螺食量極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還能刮食藻類,其排泄物能污染水體.其對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顯然大大超過其作為美食的價值.除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食物鏈構成外,福壽螺也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重點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產卵盛期前的防治,壓低第二代的發生量,并及時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冬后殘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養鴨食螺為主,輔之藥物防治.
16,牛 蛙
學 名:Rana catesbeiana Shaw
英文名:Bull Frog, American Bullfrog
中文異名:美國青蛙
分類地位:無層目 Anura (Salientia) 蛙科 Ranidae
鑒別特征:體大粗壯,體長152-l70mm.頭長寬相近,吻端鈍圓,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膚略顯粗糙.卵粒小,卵徑12-1.3mm.蝌蚪全長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學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節集群外,一般分散棲息在水域內.蝌蚪多底棲生活,常在水草間覓食活動.食性廣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還有魚,蛙,蠑螈,幼龜,蛇,小型鼠類和鳥類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為.1年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壽命6-8年.
原產地: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羅里達州北部.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區(包括臺灣),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門外,均有自然分布.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廣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國.牛蛙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于入侵和擴散.本地兩棲類則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甚至已經影響到生物多樣性,如滇池的本地魚類,同時對一些昆蟲種群也存在威脅.早期的養殖和管理方法不當是造成其擴散的主要原因.國內貿易和消耗加工過程中缺乏嚴格管理,動物在長途販運和加工過程中逃逸現象普遍.
控制方法:加強牛蛙飼養管理以及對餐飲業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圍進一步擴大.改變飼養方式,由放養改為圈養.在蝌蚪階段進行清塘性處理來控制種群數量.捕捉和消耗牛蛙成體資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數量.
我國林業有害生物包括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和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兩種。
一、全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
1. 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Nickle
2.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3. 蘋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
4. 紅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5. 雙鉤異翅長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6. 楊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
7. 銹色棕櫚象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
8. 青楊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
9. 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10.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1. 棗實蠅Carpomya vesuviana Costa
12. 落葉松枯梢病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 (Sawada) Shang
13. 松皰銹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rst
14.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
二、全國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名單
1. 落葉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laricis Vall.
2. 蘋果綿蚜 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3. 板栗大蚜Lachnus tropicalis(Van der Goot)
4. 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lii (Fitch)
5. 栗鏈蚧 Asterolecanium castaneae Russell
6. 法桐角蠟蚧 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
7. 紫薇絨蚧 Erioc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ana
8. 棗大球蚧 Eulecanium gigantea (Shinji)
9. 槐花球蚧 Eulecanium kuwanai (Kanda)
10. 松針蚧 Fiorinia jaonica Kuwana
11. 松突圓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12. 吹綿蚧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13. 栗紅蚧 Kermes nawae Kuwana
14.柳蠣盾蚧 Lepidosaphes salicina Borchsenius
15. 楊齒盾蚧Quadraspidiotus slavonicus(Green)
16. 日本松干蚧 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
17. 云南松干蚧 Matsucoccus yunnanensis Ferris
18. 栗新鏈蚧 Neoasterodiaspis castaneae (Russell)
19. 竹巢粉蚧 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
20. 濕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 (Lobdell)
21. 白蠟綿粉蚧 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
22. 桑白蚧 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oni-Tozzetti)
23. 楊圓蚧 Quadraspidiotus gigas (Thiem et Gerneck)
24. 梨圓蚧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
25. 中華松梢蚧 Sonsaucoccus sinensis (Chen)
26. 衛矛矢尖蚧 Unaspis euonymi (Comstock)
27. 溫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28. 沙棗木虱 Trioza magnisetosa Log.
29. 懸鈴木方翅網蝽 Corythucha ciliata (Say)
30. 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
31. 蘋果小吉丁蟲 Agrilus mali Matsumura
32. 花曲柳窄吉丁 Agrilus marcopoliObenberger
33. 花椒窄吉丁 Agrilus zanthoxylumi Hou
34. 楊十斑吉丁 Melanophila picta Pallas
35. 楊錦紋吉丁 Poecilonota variolosa (Paykull)
36. 雙斑錦天牛Acalolepta sublusca(Thomson)
37.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erster)
38.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39. 黑星天牛Anoplophora leechi (Gahan)
40. 皺綠柄天牛Aphrodisium gibbicolle (White)
41.櫟旋木柄天牛Aphrodisium sauteri Matsushita
42.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
43. 銹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
44. 紅緣天牛Asias halodendri (Pallas)
45. 云斑白條天牛 Batocera horsfieldi (Hope)
46. 花椒虎天牛 Clytus validus Fairmaire
47. 麻點豹天牛 Coscinesthes salicis Gressitt
48. 栗山天牛 Massicus raddei (Blessig)
49. 四點象天牛 Mesosa myops (Dalman)
50. 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51. 銹斑楔天牛 Saperda balsamifera Motschulsky
52. 山楊楔天牛 Saperda carcharias (Linnaeus)
53. 青楊天牛 Saperda populnea (L. )
54. 雙條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
55. 粗鞘雙條杉天牛 Semanotus sinoauster Gressitt
56. 光胸斷眼天牛 Tetropium castaneum (L.)
57. 家茸天牛 Trichoferus campestris (Faldermann)
58. 柳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 Heydel.
59. 紫穗槐豆象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 Motschulsky
60. 檸條豆象 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
61. 椰心葉甲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62. 水椰八角鐵甲 Octodonta nipae (Maulik)
63. 油茶象 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
64. 榛實象 Curculio dieckmanni (Faust)
65. 麻櫟象 Curculio robustus Roelofs
66. 剪枝櫟實象 Cyllorhynchites ursulus (Roelofs)
67. 長足大竹象 Cyrtotrachelus buquetiGuer
68. 大竹象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
69. 核桃橫溝象 Dyscerus juglans Chao
70. 臭椿溝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Harold)
71. 溝眶象 Eucryptorrhynchus chinensis(Olivier)
72. 蕭氏松莖象 Hylobitelus xiaoi Zhang
73. 楊黃星象 Lepyrus japonicus Roelofs
74. 一字竹象 Otidognathus davidis Fabricuius
75. 松黃星象 Pissodes nitidus Roel.
76. 榆跳象 Rhynchaenus alini Linnaeus
77. 褐紋甘蔗象 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 (Heller)
78. 華山松木蠹象 Pissodes punctatus Langor et Zhang
79. 云南木蠹象 Pissodes yunnanensis Langor et Zhang
80. 華山松大小蠹 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
81. 云杉大小蠹 Dendroctonus micans Kugelann
82. 光臀八齒小蠹Ips nitidusEggers
83. 十二齒小蠹 Ips sexdentatus Borner
84. 落葉松八齒小蠹 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
85. 云杉八齒小蠹 Ips typographus L.
86. 柏膚小蠹 Phloeosinus aubei Perris
87. 杉膚小蠹 Phloeosinus sinensis Schedl
88. 橫坑切梢小蠹 Tomicus minor Hartig
89. 縱坑切梢小蠹 Tomicus piniperda L.
90. 日本雙棘長蠹 Sinoxylon japonicus Lesne
91. 橘大實蠅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
92. 蜜柑大實蠅Bactrocera tsuneonis(Miyake)
93. 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94. 刺槐葉癭蚊 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
95. 水竹突胸癭蚊 Planetella conesta Jiang
96. 柳癭蚊 Rhabdophaga salicis Schrank
97. 楊大透翅蛾 Aegeria apiformis (Clerck)
98. 蘋果透翅蛾 Conopia hector Butler
99. 白楊透翅蛾 Parathrene tabaniformisRottenberg
100. 楊干透翅蛾 Sesia siningensis (Hsu)
101. 茶藨子透翅蛾 Synanthedon tipuliformis (Clerk)
102. 核桃舉肢蛾 Atrijuglans hitauhei Yang
103. 曲紋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Horsfield)
104. 興安落葉松鞘蛾Coleophora obducta(Meyrick)
105. 華北落葉松鞘蛾Coleophorasinensis Yang
106. 芳香木蠹蛾東方亞種 Cossus cossus orientalis Gaede
107. 蒙古木蠹蛾 Cossus mongolicus Erschoff
108. 沙棘木蠹蛾 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 Chou,Fang et Chen
109. 小木蠹蛾 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
110. 咖啡木蠹蛾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111. 六星黑點豹蠹蛾 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112. 木麻黃豹蠹蛾 Zeuzera multistrigata Moore
113. 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L.
114. 廣州小斑螟 Oligochroa cantonella Caradja
115. 蔗扁蛾 Opogona sacchari (Bojer)
116. 銀杏超小卷蛾 Pammene ginkgoicola Liu
117. 云南松梢小卷蛾 Rhyacionia insulariana Liu
118. 蘋果頂芽小卷蛾 Spilonota lechriaspis Meyrick
119. 柳蝙蛾 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
120. 檸條廣肩小蜂Bruchophagus neocaraganae(Liao)
121. 槐樹種子小蜂 Bruchophagus onois (Mayr)
122. 刺槐種子小蜂 Bruchophagus philorobiniae Liao
123. 落葉松種子小蜂 Eurytoma laricis Yano
124. 黃連木種子小蜂 Eurytoma plotnikovi Nikolkaya
125. 鞭角華扁葉蜂 Chinolyda flagellicornis (F. Smith)
126. 栗癭蜂 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
127. 桃仁蜂 Eurytoma maslovskii Nikoiskaya
128. 杏仁蜂 Eurytoma samsonoui Wass
129. 桉樹枝癭姬小蜂 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 Salle
130. 刺桐姬小蜂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131. 泰加大樹蜂 Urocerus gigas taiganus Beson
132. 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pp.
133. 小黃家蟻 Monomorium pharaonis (Linnaeus)
134. 尖唇散白蟻 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 Tsai et Hwang
135. 枸杞癭螨Aceria macrodonis Keifer.
136. 菊花葉枯線蟲 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 (Schwartz) Steiner
137. 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138. 油茶軟腐病菌 Agaricodochium camelliae Liu
139. 圓柏葉枯病菌 Alternaria tenuis Nees
140. 冬棗黑斑病菌 Alternaria tenuissima (Fr.) Wiltsh
141. 杜仲種腐病菌 Ashbya gossypii (Ashby et Now.) Guill.
142. 毛竹枯梢病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
143. 松苗葉枯病菌Cercospora pini-densiflorae Hari. et Nambu
144. 云杉銹病菌 Chrysomyxa deformans (Diet.) Jacz.
145. 青海云杉葉銹病菌 Chrysomyxa qilianensis Wang, Wu et Li
146. 紅皮云杉葉銹病菌 Chrysomyxa rhododendriDe Bary
147. 落葉松芽枯病菌 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
148. 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149. 二針松皰銹病菌 Cronartium flaccidum (Alb. et Schw. )Wint.
150. 松瘤銹病菌 Cronartium quercuum (Berk.) Miyabe
151. 板栗疫病菌 Cryptonectria parasitica (Murr.) Barr.
152. 桉樹焦枯病菌 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 Morgan Hodges
153. 楊樹潰瘍病菌 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
154. 松針紅斑病菌 Dothistroma piniHulbary
155. 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156. 國槐腐爛病菌 Fusarium tricinatum (Cord.) Sacc.
157. 馬尾松赤落葉病菌 Hypoderma desmazierii Duby
158. 落葉松癌腫病菌 Lachnellula willkommii (Hartig) Dennis
159. 肉桂枝枯病菌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 Griff. et Maubl
160. 松針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 acicola (Thum.) Sydow
161. 梭梭白粉病菌 Leveillula saxaouli (SoroK.) Golov.
162. 落葉松落葉病菌 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Ito et al
163. 楊樹灰斑病菌 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M.Miura
164. 羅漢松葉枯病菌 Pestalotia podocarpiLaughton
165. 杉木縮頂病菌 Pestalotiopsis guepinii (Desm.) Stey
166. 葡萄蔓割病菌 Phomopsis viticola (Saccardo) Saccardo
167. 木菠蘿果腐病菌 Physalospora rhodinaBerk. et Curt.
168. 板栗潰瘍病菌 Pseudovalsella modonia (Tul.) Kobayashi
169. 合歡銹病菌 Ravenelia japonica Diet. et Syd.
170. 草坪草褐斑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171. 木菠蘿軟腐病菌 Rhizopus artocarpi Racib.
172. 葡萄黑痘病菌 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
173. 竹黑粉病菌 Ustilago shiraianaP.Henn
174. 楊樹黑星病菌 Venturia populina (Vuill.) Fabr.
175. 冠癭病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et Townsend) Conn
176. 柑橘黃龍病菌 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mJagoueix et al
177. 楊樹細菌性潰瘍病菌 Erwinia herbicola (Lohnis) Dye.
178. 油橄欖腫瘤病菌 Pseudomonas savastanoi (E.F.smith) Stevens
179. 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Takikawa et al
180. 桉樹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E. F. Smith)Yabuuch
181. 柑橘潰瘍病菌 Xanthomonas axonopodispv.citri(Hasse)Vauterin et al
182. 楊樹花葉病毒 Poplar Mosaic Virus
183. 竹子(泡桐)叢枝病菌 Ca. Phytoplasm astris
184. 棗瘋病 Ca. Phytoplasm ziziphi
185. 無根藤 Cassytha filiformis L.
186. 菟絲子類 Cuscuta spp.
187. 紫莖澤蘭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188. 五爪金龍 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
189. 金鐘藤 Merremia boisiana (Gagnep. ) Oostr.
190. 加拿大一枝黃花 Solidago canadens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實行的工作方針和防治理念:
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須堅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以培育和恢復健康森林為目標,促進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第3名:蚊子
為了養育它們的卵,雌蚊子以動物和人類的血液為食,這會導致瘧疾、登革熱西尼羅病毒的傳播。蚊子產卵后兩天就要準備孵化了,但這些卵就算過上幾個月也不是死亡。為了限制蚊子的繁殖,可以經常清洗池塘,也可以通過在其中養魚的辦法進行治理,因為蚊子卵可是魚的美味佳肴。
第2名:老鼠
作為哺乳動物里最大的家族,老鼠可謂罪大惡極。它們到處筑巢,咬斷電線引發火災。早在中世紀,就有數百萬歐洲人死于老鼠傳染引起的瘟疫??炜觳睾媚愕氖澄?,千萬不要讓老鼠找到,因為它們也會引發斑疹傷寒病、旋毛蟲病和食物中毒。
第1名:超級病菌
抗生素的濫用已經培養出許多新的細菌,它們在與抗生素的戰爭越戰越勇,層出不窮,最新的細菌幾乎可以抵抗所有的抗生素了。這些細菌十分可怕,它們可以騙過抗生素,引起葡萄狀球菌感染、心臟瓣膜感染、肺炎等疾病。遵循達爾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法則,很多病菌越來越強大,它們具有自我復制的能力,對抗生素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這些超級病菌經常在醫院、看護房以及一些病人常用的設施上神出鬼沒。但是大家也無需惶恐,遠離超級病菌的最好辦法就是:勤洗手。
以上就是有害生物的全部內容,植物有害生物通??煞治:οx、病原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細菌、植原體、螺原體)、植物病毒(病毒和類病毒)、雜草、病原線蟲、軟體動物和其他有害動物等若干類。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可以是有害生物,也可以是非有害生物,如果它們能夠對農林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就是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