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普朗克?普朗克長度是以德國人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普朗克本就是19世紀50年代后期著名的物理學家以及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故以其名字命名的這個長度單位, 這個長度單位屬于物理學的范疇,對于能量量子化理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那么,物理學家普朗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沒有關系。
1、普朗克是德國物理學家,全名為馬克斯·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且和愛因斯坦并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
2、普朗特也是德國物理學家,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全名為路德維希·普朗特(1875.2.4—1953.8.15),他在邊界層理論、風洞實驗技術、機翼理論、紊流理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稱作空氣動力學之父和現(xiàn)代流體力學之父。
普朗克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為熱力學、統(tǒng)計力學和電磁學奠定了現(xiàn)代物理學的基礎;二是他發(fā)現(xiàn)了能量的量子化現(xiàn)象,開創(chuàng)了量子力學的先河。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被譽為量子力學之父。在熱力學和統(tǒng)計力學方面,普朗克提出了能量輻射的黑體輻射定律,即普朗克輻射定律,解決了傳統(tǒng)物理學模型無法解釋黑體輻射問題的難題。
他通過對輻射能量的假設,提出了經(jīng)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能量量子化”現(xiàn)象。因此,普朗克被稱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
普朗克在電磁學領域也有重要的貢獻。他通過分析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變換,發(fā)現(xiàn)電磁波的頻率和光的能量之間存在著一個固定的關系,即普朗克常數(shù)。這個關系被后來證明和廣泛應用于電子、原子、分子等微觀物理系統(tǒng)的描述中,成為量子力學中一個基本的概念。
除此之外,普朗克還在科學家的社會地位、現(xiàn)代物理學的方法論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意義的探討和發(fā)言。他強調(diào)科學的客觀性和顛覆精神,并在德國納粹時期公開反對種族滅絕政策,拒絕投降到極權主義的思想下。
可以說,普朗克是20世紀最杰出的物理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現(xiàn)代物理學的發(fā)展不可或缺。
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德國普朗克
來源:百度百科
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爾。1867年,其父民法學教授J.W.von普朗克應慕尼黑大學的聘請任教,從而舉家遷往慕尼黑。普朗克在慕尼黑度過了少年時期,1874年入慕尼黑大學。1877~1878年間,去柏林大學聽過數(shù)學家K.外爾斯特拉斯和物理學家H.von亥姆霍茲和G.R.基爾霍夫的講課。普朗克晚年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這兩位物理學家的人品和治學態(tài)度對他有深刻影響,但他們的講課卻不能吸引他。在柏林期間,普朗克認真自學了R.克勞修斯的主要著作《力學的熱理論》,使他立志去尋找象熱力學定律那樣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學得博士學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學和基爾大學任教。1888年基爾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學任命他為基爾霍夫的繼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后任教授)和理論物理學研究所主任。1900年,他在黑體輻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由于這一發(fā)現(xiàn)對物理學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他獲得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普朗克最大貢獻是在1900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說。
光量子假說的主要內(nèi)容: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物體熱輻射的規(guī)律時發(fā)現(xiàn),只有認為電磁波的吸收和發(fā)射不是連續(xù)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理論計算結果才能跟實驗事實相符,這樣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普朗克還認為每一份能量等于HV,其中V是輻射電磁波的頻率,H是一個常量=6.63*10的-34次方焦秒,受他的啟發(fā),愛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在空間傳播的光也不是連續(xù)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一個光量子,簡稱光子,光子的能量E跟跟光的頻率V成正比,即E=HV。
? 老年普朗克
馬克斯·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國基爾城,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奠基人,二十世紀倆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
?少年普朗克
普朗克出生在受過良好教育的傳統(tǒng)家庭。他的曾祖父戈特利布·雅各布·普朗克和祖父海因里希·路德維希·普朗克都是哥根廷的神學教授。他的父親是威廉·約翰·尤利烏斯·普朗克,是基爾和慕尼黑的大學教授。他的叔叔戈特利布普朗克是哥根廷的法學家,是德國國民法典的重要創(chuàng)立者之一。
母親艾瑪·帕齊希(1821年-1914年)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夫妻倆養(yǎng)育有四個孩子: 老大赫爾曼、老二希爾德加德、老三阿達爾貝特、老四奧托,第一任妻子留下倆個孩子,胡戈和艾瑪。
1867年普朗克全家搬往慕尼黑居住。普朗克在慕尼黑的馬克西米立安文理中學讀書,他的同學奧斯卡·馮·米勒,后來成為德意志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
1874年普朗克中學畢業(yè)后,開始學習物理學專業(yè)。老師是 慕尼黑的物理學教授菲利普·馮·約利(1809年-1884年),他勸說普朗克不要學習物理,他認為“這門科學中的一切都已經(jīng)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補”,這也是當時許多物理學家所堅持的觀點,但是普朗克卻回答道:“我并不期望發(fā)現(xiàn)新大陸,只希望理解已經(jīng)存在的物理學基礎,或許能將其加深”,普朗克開始在約利教授手下做了他一生中僅有的幾次物理實驗,研究氫氣在加熱后的鉑中的擴散。
普朗克
一、生平簡介
普朗克,M.(Max Planck 1858~1947)近代偉大的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奠基人。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爾。1867年,其父民法學教授J.W.von普朗克應慕尼黑大學的聘請任教,從而舉家遷往慕尼黑。普朗克在慕尼黑度過了少年時期,1874年入慕尼黑大學。1877~1878年間,去柏林大學聽過數(shù)學家K.外爾斯特拉斯和物理學家H.von亥姆霍茲和G.R.基爾霍夫的講課。普朗克晚年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這兩位物理學家的人品和治學態(tài)度對他有深刻影響,但他們的講課卻不能吸引他。在柏林期間,普朗克認真自學了R.克勞修斯的主要著作《力學的熱理論》,使他立志去尋找象熱力學定律那樣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學得博士學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學和基爾大學任教。1888年基爾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學任命他為基爾霍夫的繼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后任教授)和理論物理學研究所主任。1900年,他在黑體輻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由于這一發(fā)現(xiàn)對物理學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他獲得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普朗克成了德國科學界的中心人物,與當時德國以及國外的知名物理學家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
以上就是物理學家普朗克的全部內(nèi)容,普朗克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為熱力學、統(tǒng)計力學和電磁學奠定了現(xiàn)代物理學的基礎;二是他發(fā)現(xiàn)了能量的量子化現(xiàn)象,開創(chuàng)了量子力學的先河。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