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教科書?不一樣。以歷史教科書為例,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分為“上接”、“下接”兩種類型。“上接”型教科書以時間為主線,按照通史體例編寫,涵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下接”型教科書則以臺灣地方史為主要內容,那么,臺灣歷史教科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不一樣。
以歷史教科書為例,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分為“上接”、“下接”兩種類型。“上接”型教科書以時間為主線,按照通史體例編寫,涵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下接”型教科書則以臺灣地方史為主要內容,強調臺灣歷史的獨特性。而大陸的歷史教科書是按照專題的方式編寫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
1840年以來的近代史,包括鴉片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兩邊的內容并沒有多少不同。
有些地方的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抗日戰爭,對自己一方知道的情況多些,就講得多些。對進入臺灣認為是戰略撤退......
在大陸的臺灣商人、游客那么多,真看不出有什么“可怕”,樓上不要這么緊張好不好?
我在一家中學教書,學校圖書館里我看到過。
我以語文課本為例:他們叫《國中國文》課本
1、繁體字,豎排,書是從右翻到左;
2、里面文言文比例的比較高(50%以上,包括四書、唐詩宋詞、八大家散文等等),民國時期的名家作品也有,也能看到逃到臺灣去的在大陸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作家作品;
3、每一冊里會有幾篇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的文章;
4、其余記不清了,大致就這些了。
有良心,選我的答案
臺灣地區1995年頒布的國民中學(初中)國文課程目標:
壹、體認中華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培養倫理、民主、科學觀念,激發愛鄉愛國思想。
貳、培養積極創造之思考能力及民胞物與之開闊胸襟。
叁、繼續學習標準國語,加強聽、說及討論之能力,養成負責之觀念及良好風度。
肆、明了我國語文之特質,增進閱讀、寫作之能力,及欣賞文學作品之興趣。
伍、明了國字之結構,正確使用毛筆字及硬筆書寫楷書或行書,并培養欣賞碑帖之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請注意這里的用詞:“體認”、“厚植”、“民胞物與”、“國字”……可以見出,課程制定者突出強調了“國文”中“國”的自覺意識。尤其是“國字”這個稱謂,將漢字這一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字地位提高到一個與國家民族尊嚴聯系在一起的高度。
如果指的是731部隊的話,是有的,但只是給了一段文字和一幅圖,是“國中”歷史第二冊里提到的。
順便一提,臺灣的歷史課本相對“詳細”一點。當然,是對自己有利的詳細,不有利的不提,有的地方帶有偏見,比如抗戰那塊根本沒有提敵后戰場的事,游擊隊什么的好像沒有。只說他們怎么樣怎么樣,沒有我們的教材更客觀一些。不過一些地方該提到的還是有說的。(圖片來源于網上)
就是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新的災難即是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
以上就是臺灣歷史教科書的全部內容,【異同比較】臺灣版認為太平天國是起因于政風、軍備敗壞,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種族歧視,而大陸版卻強調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所謂舊的矛盾,就是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