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音樂的故事?音樂家的小故事(一): 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被人們稱為“音樂神童”。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那么,名人與音樂的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眼中的李云迪
2008-09-07 03:51:04
第一次知道“鋼琴王子”李云迪的名字,純屬不經意。甚至在那時候,我還不能算是一個音樂愛好者。
我想,李云迪的成名,也許更多地要歸功于李斯特的著名練習曲“鐘”。至少于我而言,第一次知道李云迪,是因為那個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他演奏的“鐘”的MV。
這是一個商業味十足的MV,與其說這是一段古典音樂的演奏錄像,不如說它更像一部廣告片:鋼琴、美女、相機、長發披肩的李云迪,還有他右手中指上那個醒目的金戒指。盡管“鐘”的演奏難度極大,但這一切并沒有給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覺得,“鐘”是專門用來炫技的曲子,并無多少內涵,就像這個MV作秀的成份遠大于音樂本身一樣。留在我記憶中的,除了“鐘”所特有的空靈的感覺之外,也只是記住了李云迪的名字,僅此而已。
再次看到李云迪的演奏,是他在DG公司錄制肖邦的“幻想即興曲”的實況錄像。
一樣的長發,一樣的金戒指,但少了美女和相機,多了嚴肅苛刻的錄音師。當李云迪坐在锃亮的斯坦威三角鋼琴前,閉上眼睛陶醉地按下這首曲子的第一個音時,我也情不自禁地和他一起沉浸在這美妙的琴聲中。在我眼里,肖邦的多數作品都是憂郁和傷感的,但這首“幻想即興曲”卻呈現了肖邦少見的陽光和健康的一面,因此成了我非常喜歡的一部肖邦的作品。
如果說 貝多芬通過不懈的奮斗而努力接近上帝的話,那么莫扎特就是天使在人間。
莫扎特出身于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學起音樂來就如同別的嬰兒學說話一樣發自天然。他有一個姐姐叫瑪麗安娜(marianne)。當沃爾夫岡剛會走路時,在父親給小瑪麗安娜上音樂課的時侯,他就聽著。然后他蹣跚著走到撥弦古鋼琴那里把教材從頭到尾彈得一點不差。到他四歲時,他不僅能彈撥弦古鋼琴,而且開始寫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為樂隊寫一部協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學著拉它。有一天,當他的父親和三個朋友正在花園的涼亭里彈奏一部弦樂四重奏時,小沃爾夫岡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點不錯地拉了出來!他們都大為驚訝,他又同樣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他是出色的鋼琴家,可視譜演奏協奏曲,能即興演奏。從六歲開始作曲:八歲時寫下第一首交響曲,十一歲寫下第一首清唱劇,十二歲寫下第一部歌劇,十四歲指揮了該歌劇的十二場演出。
【音樂】
嵇康: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詩人與音樂家,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從小喜愛音樂,有極高的音樂天賦。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尤其善于演奏《廣陵散》。
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愿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愿與豎子們同流合污。他如癡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
【詩文】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英年早衰,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
民間故事占據了很大的地位。在許許多多的故事中
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聽故事的快樂
更感受到了傳統文化。這里我給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名人故事:五大音樂家的小故事的民間故事,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名人故事:五大音秀才不信,說道:"他是你的徒弟這個沒辦法證實,不過他說的話卻是非常有理,我看喂是放棄吧。"老和尚敲了下秀才的頭說:"給你說了,我那個徒弟不成器,他給你解的夢都是亂解,還是老衲來給你解解夢吧。"秀才帶著半信半疑的神情問:"那么,我那個房頂上種菜不是中了也白中嗎?"老和尚笑著搖頭說:"此言差矣,地里種菜種得那么矮,房頂上種菜,是說你不但要中,而槍要高中了!"秀才看到了絲希望,又問:"那么我穿著蓑衣斗笠又大傘,不是多次舉嗎?"老和尚"呵呵"笑道:"你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雨已經淋不濕你了,你再加把傘,那不是就萬無失了嗎?"秀才聽了,心里像看到了陽光,連忙又問:"那員外家的女兒呢?是不是我們沒有戲啊?"老和尚"哈哈"大笑,意味深長的說:"那樣啊,就是該你翻身的時候到了!"秀才聽了,激動得拜倒在地,老和尚點點頭飄然而去。樂家的小故事吧。
1707年,亨德爾在不被人知的情況下游歷威尼斯。
音樂家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城,正值瓦吉德·阿里·沙當政的時代。
瓦吉德·阿里·沙是勒克瑙的國王,是一個非常狂熱的人,嗜酒如命。但是他愛好音樂、藝術、雕刻、繪畫,熱愛美的事物。他曾經把各種各樣的舞蹈家、歌唱家、音樂家、詩人邀請到他的宮廷。
有一位音樂家卻一直拒絕露面。瓦吉德·阿里·沙親自去請音樂家——這是他少有的舉動,他從未出門見過任何人。他的邀請足夠盛情,除了滿足對方的要求外,還愿意多付報酬。但是,這位音樂家還是不情愿去宮廷。
當瓦吉德·阿里·沙去見他時,他說:“我可以去,但是您將不得不滿足我的條件。我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當我演奏或歌唱時,誰也不能晃動他的頭。”
瓦吉德·阿里·沙說:“這件事情不難辦,不必擔心。我將通告那些來聽演奏的人們,‘如果你們晃動頭,你們的頭將被砍掉’!”他是一個狂熱的人,說到就會做到,真的就那樣去做準備。他通告整個勒克瑙的首府:“那些想來聽演奏的人們務必請注意,他們將冒生命的危險。士兵將會寶劍出鞘,侍立一旁。凡因欣賞之興而搖頭、點頭者,頭將被砍掉!”
勒克瑙至少有一萬名音樂愛好者,卻只有一百人出席音樂會。真是危機四伏啊!人們會僅僅因為一只蚊子的騷擾或其它什么原因而晃動頭部……也許會由于音樂家的出色表演而忘乎所以,時刻都記住這個條件并不容易。
以上就是名人與音樂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約瑟夫.海頓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奧地利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制造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