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湯因比?《歷史研究》這部書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著作。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那么,歷史研究湯因比?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鉅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伯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展史,也叫阿諾德·湯因比,為了區分兩者,人們往往都稱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湯因比曾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攻讀古典文學,1911年獲學位。后短期在雅典的英國學院求學,此一經歷促成他關于文明衰落的哲學萌芽。
求職與創作
1912年他成為貝利奧爾學院上古史教師及研究員,1915年為英國外交部情報司工作。1919年他代表出席巴黎和平會議后,在倫敦大學任拜占庭及近代希臘研究教授。
他于1921年~1922年希土戰爭期間任《曼徹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ardian)記者,后將此經歷寫成《希臘與土耳其的西方問題》于1922年發表。1925年他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國際史研究教授,并任倫敦皇家國際事務學會的研究部主任。湯因比曾分別于1929年至1967年兩度來華訪問,對中國文化有極高的評價。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在哲學范式上基本上完全參照了柏格森的討論范式,這實際上也就是當時哲學思潮的一種革新。在洛維特的德意志感覺論之后,尼采的哲學變革被普遍當做一種生命政治的起源,被引入到了探討之中。而生命政治以及生命沖動的外部環境兩個哲學概念進入到湯因比的歷史解釋學討論中,就成了《歷史研究》中對于文明這個有機體的界定。而這種探討方式和戰后人文社科學界對于二戰中,德意志所爆發出來的極端狂熱和集體無意識讓人感到恐懼,這種恐懼包括德意志底層的狂人,中間階層的麻木,以及上層階級的政治野心。這種戰后的反思成就了戰后大部分學科所探討的命題起源。所以說,湯因比建立《歷史研究》實際上受到傳統上德意志哲學發展中,洛維特開創的精神史的影響。
湯因比(188—1975)是英國歷史學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學接受古典教育,并成為希臘羅馬史和近東問題的專家。1919—1955年,湯因比長期擔任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并多次參加政治和社會活動。他的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歷史觀點并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歷史研究》。這部書被譽為 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著作。
在《歷史研究》一書的開頭,湯因比就尖銳指出,以往歷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國家作為歷史研究的一般范圍,這大大限制了歷史學家的眼界。事實上,歐洲沒有一個民族國家能夠獨立地說明自身的歷史問題。因此,應該把歷史現象放到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范圍就是文明。文明是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聯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時包括幾個同樣類型的國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文明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都經歷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和死亡5個發展階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間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或稱“親屬關系”,就像幾代人生命的延續,每一個文明或者是“母體”,或者是“子體”,或者既是母體又是子體。但這種文明之間的歷史繼承性并不排斥它們之間的可比性。首先,從時間上看,文明社會最多只不過三代,歷史進人文明階段也不過剛剛超過6000年,而人類歷史至少已有30萬年。
《歷史研究》共分為十三部,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以論帶史,以文化形態史觀貫穿全書。湯因比從各大文明的發生、成長、破壞、崩解和死亡的過程來展開其論點,他總是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不厭其煩地加以論證。他自稱這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治學傳統。
(1)歷史研究的“單位”和“模式”
湯因比認為:歷史研究的范圍不應局限于某一民族國家或某一時代,而應以“社會”為研究的基本對象。所謂“社會”,也就是能自成一體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體。宗教則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按照宗教來劃分的。唯有以“文明”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才有可能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
在考察了前文明時期的社會之后,作者將前文明的特征歸結為:①經過混亂時期,建立起大一統帝國(如羅馬帝國);②間歇時期;③大一統教會;④蠻族大遷徙。教會和民族大遷徙是一個垂死文明的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的產物。
以此為依據,湯因比認為人類歷史已出現過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文明、遠東文明等20多種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慮》中,他又將文明擴展到37種,并修正了早期以希臘羅馬歷史為藍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臘—中國復合模式”以及“猶太模式”。
1889年4月14日,阿諾德·湯因比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曾在茶葉進出口公司和一家慈善機構任職;母親是個歷史學家,曾寫過《蘇格蘭歷史故事》等書;叔伯中有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經濟學家。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湯因比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酷愛歷史,后來又在牛津大學巴里奧學院接受古典教育,專攻希臘羅馬史和近代歷史。
早在1920年,湯因比就萌生了撰寫一部多卷本的宏觀歷史著作的念頭。1921~1922年希土戰爭期間,作為《曼徹斯特導報》記者,他到希臘、巴爾干半島、土耳其一帶采訪。在東方列車上,他擬定了《歷史研究》一書的編寫大綱,后來在實際寫作時幾乎很少變更。
1947年,湯因比赴美講學,在美國完成了《歷史研究》最后數卷的寫作。1955年以功勛教授名銜退休后,他仍致力于歷史研究,并活躍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公開譴責美國的侵越戰爭、以色列的中東政策和南非的種族歧視,熱情宣傳世界和平。1975年10月22日,湯因比因病去世,享年86歲。
以上就是歷史研究湯因比的全部內容,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在哲學范式上基本上完全參照了柏格森的討論范式,這實際上也就是當時哲學思潮的一種革新。在洛維特的德意志感覺論之后,尼采的哲學變革被普遍當做一種生命政治的起源,被引入到了探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