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歷史?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后曾定都和龍、琿春。宋遼金時期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那么,吉林省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吉林省位于東北地區,北靠黑龍江、南接遼寧、西臨內蒙古、東與俄羅斯、朝鮮接壤,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以山地和平原為主,跨圖們江、鴨綠江、遼河、綏芬河、松花江五大水系,目前下轄9個地級行政區,總人口2690.73萬人。
舜帝和大禹時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肅慎已經與中原有聯系,并開始朝貢。大禹分天下為九州,華夏居中,周邊各族都來中原朝貢。
周武王伐紂,周朝取代商朝成為中原的統治者。周武王、成王、康王時期,肅慎多次來中原朝貢。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封弟召公奭于燕國。燕國在遼東郡構建軍民鎮戎體系和長城,今吉林省境有二龍湖古城和真番障塞等。春秋戰國時期,濊貊、東胡、山戎、夫余等少數民族出現在東北地區。東北漢族、東胡、濊貊、肅慎被稱為古代東北四大民族。燕長城的作用防范匈奴也有防范東胡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和燕國頻頻與匈奴和東胡作戰。秦漢之際,匈奴開始強大,匈奴族著名首領冒頓單于擊敗東方的東胡。
漢武帝時期,為加強與衛滿朝鮮的藩屬關系,無果。漢武帝借“涉何事件”派樓船將軍楊仆和左將軍荀彘攻滅衛滿朝鮮,并在原衛滿朝鮮舊地和相鄰地區設置漢四郡。其中,吉林東南部區域受玄菟郡管轄。從此,吉林地區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體系。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采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于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后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采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于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筑有柳條邊墻。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并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采集。
漢至隋朝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后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后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于吉林,曾定都于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后曾定都和龍、琿春。
宋遼金時期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金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金天興二年(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
元朝隸屬于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古時期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遠在舜、禹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系,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時期
從先秦開始,吉林就被歷代中央政權劃入行政區域管轄之下。漢朝時設置郡縣,唐朝的渤海及后來的遼、金、元各代也都設立府、州、縣。明朝設立都司、衛所。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清政府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是吉林省建置之始。在順治年間,多爾袞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筑有柳條邊墻。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吉林建城,史稱“吉林烏拉”(滿語譯音“沿江”之意),吉林由此得名。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改稱寧古塔將軍,其所轄范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 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
清順治十年(1653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后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吉林省第一任巡撫為顧肇熙),省會設于吉林市。
吉林,簡稱“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長春,地處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吉林界于北緯40°50′-46°19′,東經121°38′-131°19′之間,南鄰遼寧,西接內蒙古,北與黑龍江相連,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與朝鮮相望,吉林省總面積18.74萬平方千米。
擴展資料:
歷史文化
1、東北大秧歌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
2、踩高蹺
踩高蹺是中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里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
3、飲食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菜肴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咸味都比較重。
以上就是吉林省歷史的全部內容,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采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