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難點重點?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面對和進行的工作,而能否正確的確定教學的重、難點是高效率小學數學教學的前提,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和關鍵。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那么,小學數學難點重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全都是自己打出來的哦
小學數學?重點?其實很簡單,只要上課聽懂
重點有三個
一個是代數,第二個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第三個是統計與一些雜題。
代數主要包括方程,還有一些數學的基礎,例如什么質數合數什么的。特別是方程,要重點復習。
平面幾何主要包括小學學的基礎圖形,還要記住基礎概念,例如什么三角形具有穩定形,還要背公式,最總要的一點是靈活靈用。
立體幾何,這是小學的難點,建議多做題。
統計等,這些都很簡單,可以簡要看一看
1、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C=4a
3、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S=ab
4、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S=a.a= a
5、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S=ah÷2
6、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徑=半徑×2 d=2r 半徑=直徑÷2 r= d÷2
9、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圓周率×半徑×2 c=πd =2πr
10、圓的面積=圓周率×半徑×半徑 ?=πr
11、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12、長方體的體積 =長×寬×高 V =abh
13、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 S =6a
14、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 a
15、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圓的周長×高 S=ch
16、圓柱的表面積=上下底面面積+側面積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
1、 每份數×份數=總數 總數÷每份數=份數 總數÷份數=每份數
2、 1倍數×倍數=幾倍數 幾倍數÷1倍數=倍數 幾倍數÷倍數=1倍數
3、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4、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單價=數量 總價÷數量=單價
5、 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6、 加數+加數=和 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
7、 被減數-敗亮高減數=差 被減數-差=減數 差+減數=被減數
8、 因數×因數=積 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
9、 被除數÷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商×除數=被除數
小學數學圖形計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邊長×4 C=4a 面積=邊長×邊長 S=a×a
2 、正方體 V:體積 a:棱長 表面積=棱長×棱長×6 S表=a×a×6 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
3 、長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察尺=(長+寬)×2
C=2(a+b)
面積=長×寬
S=ab
4 、長方體
V:體積 s:面積 a:長 b: 寬 h:高
(1)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2(ab+ah+bh)
(2)體積=長×寬×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積 ×2÷底
三角形底=面積 ×2÷高
6 平行四邊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積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圓形
S面積 C周長 ∏ d=直徑 r=半徑
(1)周長=直徑×∏=2×∏×半徑
C=∏d=2∏r
(2)面積=半徑×半徑×∏
9 圓柱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c:底面周長
(1)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3)體積=底面積×高
(4)體積=側面積÷2×半徑
10 圓錐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體積=底面積×高÷3
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和差問題
(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和倍問題
和÷(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者 和-小數=大數)
差倍問題
差÷(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 小數+差=大數)
植樹問題
1 非封閉鍵核線路上的植樹問題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兩端都要植樹,那么:
株數=段數+1=全長÷株距-1
全長=株距×(株數-1)
株距=全長÷(株數-1)
⑵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一端要植樹,另一端不要植樹,那么:
株數=段數=全長÷株距
全長=株距×株數
株距=全長÷株數
⑶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兩端都不要植樹,那么:
株數=段數-1=全長÷株距-1
全長=株距×(株數+1)
株距=全長÷(株數+1)
2 封閉線路上的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如下
株數=段數=全長÷株距
全長=株距×株數
株距=全長÷株數
盈虧問題
(盈+虧)÷兩次分配量之差=參加分配的份數
(大盈-小盈)÷兩次分配量之差=參加分配的份數
(大虧-小虧)÷兩次分配量之差=參加分配的份數
相遇問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追及問題
追及距離=速度差×追及時間
追及時間=追及距離÷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離÷追及時間
流水問題
順流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靜水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濃度問題
溶質的重量+溶劑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質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濃度
溶液的重量×濃度=溶質的重量
溶質的重量÷濃度=溶液的重量
利潤與折扣問題
利潤=售出價-成本
利潤率=利潤÷成本×100%=(售出價÷成本-1)×100%
漲跌金額=本金×漲跌百分比
折扣=實際售價÷原售價×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稅后利息=本金×利率×時間×(1-20%)
時間單位換算
1世紀=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閏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閏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時 1時=60分
1分=60秒 1時=3600秒積=底面積×高 V=Sh
希望能給你幫助! 謝謝....
解決問題,即應用題的教學,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那么在新課改下如何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呢?下面談一下自己學習后的粗淺見解。
一、要理解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數學問題解決,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思維對策進行的一個思維過程,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最終達到目標。也就是說,數學領域中的解決問題,不只是關心問題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關心求得結果的過程。要解決問題,就要搞清問題的求解目標和已知條件、未知條件,這是問題解笑搭決的第一步。它對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也為思維敏捷性和深刻性創造了極好的訓練機會。問題解決的第二步是設計求解計劃,這要求大量的分析綜合,嘗試與猜測、類比與聯想,這對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大有仔局益處。問題解決的最后一步,就是對所得結果作檢驗和回顧。這時訓練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具體建議。
1、注意對“好”的問題的正確理解。
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解決這個問題沒有現成的方法和程序,而需要發揮學生的各種思考和創造;問題應當成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趣味性,既非人為編造的,又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好奇心;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往往是多種的,需要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并發揮多種的數學思考;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有利于學生掌握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所謂的“偏題”、“怪題”;同時,問題應具有適當的開放性,這種開放并不一定表現在答案的多樣性上,更為重要的是問題能使所有的學生都嘗試解決,不同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能獲得發展。
數學重點難點教學一
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遷移
每一個數學知識點之間,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客觀的聯系,如果將其割裂開來,數學課堂無疑是低效的,也會影響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小學階段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需要基于特定的知識基礎上,要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知識,必須要注重數學知識的遷移。新知識的教學要以舊知識作為基礎,找到兩者的銜接之處,促進知識之間的遷移,有了以往學習過的知識作為鋪墊,學生學習起來就容易得多。
如,在關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中,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就是面積的推導,在學習時,可以先復習長方形、三角形面積求解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看平行四邊形與自己以前學習過的哪個圖形相似,將其轉化為自己學習過的一個圖形。經過對比與分析后,學生就可以知道,平行四邊形與自己以前學習過的長方形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這樣推導起來就變得更加容易了,教學難點與重點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借助多媒體突破難點與重點知識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改變傳統課堂中粉筆+教材+黑板的教學模式,將知識點用形象趣味的、圖片、聲音、文字來展示出來,讓學生的各類感官都可以參與進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將靜止的圖象生動形象的為學生展示出來。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面對和進行的工作,而能否正確的確定教學的重、難點是高效率小學數學教學的前提,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和關鍵。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在講課時必須做到:突出重點、講清難點,幫助學生理清頭緒,從而有效學習。
一、什么是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在教材內容的邏輯結構的特定層次中占相對重點的前提判斷”,也就是“在整個知識體系或課題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內容”。如果某知識點是某知識單元的核心或后繼學習的基石或有廣泛應用等,即可確定它是教學重點。小學數學教學重點是基于數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而客觀存在的,因而對每一位學生是一致的。教學難點是指那些太抽象、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的、過程太復雜的、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技能與方法。教學重點和難點具有不同的性質。難點具有暫時性和相對性。難點內容一旦經過教學被學生理解和解決了,難點就不復存在了,這就是難點的暫時性。同一知識與方法對一些學生可能是難點,而對另一些學生就可能不是難點,這就是難點的相對性。而重點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只有少數的課時重點具有暫時性)。
突破重難點是小學數學教學成功的關鍵,筆者主要是通過在課前預設、課堂教學、鞏固練習三個環節中,如何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行簡單闡述,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小學數學教學成功的關鍵。往往我們為如何解決重難點而絞盡腦汁,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每位教師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課前預設,找準重難點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主體學習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每天的預設中,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真研究教材,找準各章節的重難點。例如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是分數應用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中引入了列方程來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將除法歸結于乘法。所以這一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就集中在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教學之中,而分數乘法應用題關鍵就是教學好“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只有這樣才利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
二、課堂教學,緊抓重難點
1.在自主探究中,突破重難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小學高年級時,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素養,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都有所發展。當學生初步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教師應當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以上就是小學數學難點重點的全部內容,重點有三個 一個是代數,第二個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第三個是統計與一些雜題。代數主要包括方程,還有一些數學的基礎,例如什么質數合數什么的。特別是方程,要重點復習。平面幾何主要包括小學學的基礎圖形,還要記住基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