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地帶性 生物具有什么性和什么性 經向地帶性 七個非地帶性 非地帶性有哪些
主要有→熱帶雨林 | 熱帶季雨林 | 季風林 | 亞熱帶常綠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基轎舉 | 泰加林(北方針搏碧葉帆螞林) | 多刺林 | 亞熱帶灌叢 | 熱帶稀樹草原 | 溫帶草原 | 凍原 | 荒漠 | 極地-高山荒漠。
頂級群落:隨著群落演替的發展,最后會出現一個相對穩定的群落階段,稱之為頂級群落。
地帶性群落,顯盯衡橡域群落名詞解釋:由水平或垂直的生物氣候帶決定或隨其變化而變化的有規律分布的植物群落,約相當于頂極群落凱旁。例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泰加林攔絕、凍原、稀樹草原、荒漠、草原、山地荒漠、山地草原、山地森林、山地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凍原等。反之受局部地區水熱條件,尤其是地表水或/和潛水決定的植被稱隱城植被,例草甸(山地草甸和高山草甸除外)、沼澤、水生植被等。
問題一:將陸地生物群落區分為森林,草原,荒漠等類型的主要依據是()A 植物高矮 B.地勢高低 C氣陸生群落分類主要依據群落組成,并非地勢或者植物高低,群落的組成即群落中不同動植物和微生物,主要依據應該是植被分布
問題二:陸地上呈大面積分布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幾類熱帶雨林
1.熱帶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緯10℃之間的低海拔高溫多濕地區,由熱帶種類所組成的高大繁茂、終年常綠的森林群落,為地球表面最為繁茂的植被類型。
2.植被特征:①種類組成特別豐富,均為熱帶分布的種類。②群落結構復雜:層次多而分層不明顯,喬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樹狀,群落中附寄生植物發達,有葉面附生現象,富有粗大的木質藤本和絞殺植物。③喬木樹種構造特殊:多具板狀根、氣生根、老莖生花等現象;葉子在大小形狀上非常一致,全綠,革質,中等大小;多昆蟲傳粉。④林冠高低錯落,色彩不一,無明顯季相交替,終年常綠。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緯度10℃之間的區域,全球可分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亞馬遜河流域,面積最大行肆。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剛果盆地一帶。
③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附近島嶼、婆羅洲、伊里安及菲律賓群島。向西可達緬甸和印度檔兄轎的阿薩姆,向北經中南半島可達中國的臺灣、廣東及云南南部,向東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亞大陸的東部。以龍腦香科植物為標志。
④我國的熱帶雨林為北方邊緣,不很典型,分布于臺灣、兩廣、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絞殺植物較多,但龍腦香科的種類不多。可分為濕潤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個植被亞型。
4.動物及其生態。熱帶雨林中種類很多,但個體數量較少,且特化種類較多。動物的活動性低,很少有季節性的遷移現象,其生殖活動和數量變動受季節性的影響不明顯。熱帶雨林中的代表動物主要有長臂猿、猩猩、眼鏡蛇、懶猴、犀牛、蜂鳥、極樂鳥等。
紅樹林
1.指分布于熱帶濱海地區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種淤泥海灘上生長的喬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紅樹科的常綠種類組成,其次為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種類,共10余科,30多種。②外貌終年常綠,林相整齊,結構簡單,多為低矮性群落。③具特殊的胎生現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鹽生的形態和生理特點。
3. 分布:有兩個分布中心。
①東方紅樹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熱帶、亞熱帶濱海地區。
②西方紅樹林:分布于太平洋東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熱帶、亞熱帶濱海地區。
③我國的紅樹林屬東方紅樹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沿海、廣西和臺灣。
4. 動物及其生態:生活在紅樹林中的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都較少,較為廣泛分布的是水獺,東南亞紅樹林中有吃書葉的各種猴子,如長鼻猴和天狗猴等。兩棲動物大都避開這種咸淡水環境。鳥類以蒼鷺、鸕鶿、翠鳥和鶚等較為常見,魚類以彈涂魚為最多。其它有多種蟹類、藤壺類、蚊類、蠓類等生活在其中。
熱帶季雨林
1. 指分布于熱帶有周期性干濕交替地區的,由熱帶種類所組成的森林群落。
2. 植物群落特征:①旱季喬木樹種部分或全部落葉,季相變化明顯。②種類組成、結構、高度等均不及雨林發達。③板狀根、莖花現象、木質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發達。
3. 分布:不連續分布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其中以亞洲東南部最為發達。
4. 動物及其生態:由于該群落類型一方面與常綠雨林相毗鄰,另一方面又與稀樹草原想接壤,因此其動物區系,具有明顯的過渡區或群落交錯區的特征。常見的動物有獨角犀、亞洲虎、野豬、印度野牛、原雞、葉猴、羅猴、懶熊等等。
熱帶旱生林
分布于熱帶干燥或半干燥的低海拔地區,小而多刺的喬木或灌木植物在群落中占優勢。典型的植物有瓶子樹、猴面包樹、金合歡、大戟科和仙人掌科的一些肉質植物。大多數植物在旱季無葉,而在雨季十分繁茂。
熱帶稀樹草原
指分布于熱帶干燥地區,以喜高溫、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
問題三:陸地上呈大面積分布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幾類陸地上呈大面積分布的地帶性生物群落主要有以下幾類:
森林:
熱帶雨林
常綠闊葉林
落葉闊葉林
北方針葉林
草原:
稀樹草原
草原
荒漠塵螞
苔原
問題四:在對陸地進行植物群落的調查時,下面幾種樣方形狀中,哪種是理想的樣方形狀()A.扇形B.三角形C.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用樣方法,為了便于計數和求樣方面面積,樣方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為宜.故選:C.
問題五:陸地生態中,什么是區分別不同群落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部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即生態,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群落內部依靠食物鏈維系著物質和能量的平衡和流動,生物和環境之間也因物質和能量的制約而達到一種較穩定的狀態,即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不同種群生物之間不停地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構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南美的熱帶雨林是一個生態,在城市中心的公園也是一個生態,還有我們去野營的森林或者海邊的沙灘,和像紅樹林、沼澤、沿海河口這樣的濕地,這些都是生態。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種都不是孤立地生存,總有許多其它生物種與之同群共居,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物群體。正如種群是個體的 *** 體一樣,群落是種群的 *** 體,是一個比種群更復雜更高一級的生命組織層次。群落因其組成成分中生物類別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果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種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彼此發生作用,形成一種有規律的組合,這種多植物種的組合就叫做植物群落
熱帶雨林
1.熱帶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緯10℃之間的低海拔高溫多濕地區,由熱帶種類所組成的高大繁茂、終年常綠的森林群落,為地球表面最為繁茂的植被類型。
2.植被特征:①種類組成特別豐念廳富,均為熱帶分布的種類。②群落結構復雜:層次多而分層不明顯,喬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樹狀,群落中附寄生植物發達,有葉面附生現象,富有粗大的木質藤本和絞殺植物。③喬木樹種構造特殊:多具板狀根、氣生根、老莖生花等現象;葉子在大小形狀上非常一致,全綠,革質,中等大小;多昆蟲傳粉。④林冠高低錯落,色彩不一,無明顯季相交替,終年常綠。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緯度10℃之間的區域,全球可分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亞馬遜河流域,面積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剛果盆地一帶。
③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附近島嶼、婆羅洲、伊里安及菲律賓群島。向西可達緬甸和印度的阿薩姆,向北經中南半島可達中國的臺灣、廣東及云南南部,向東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亞大陸的東部。以龍腦香科植物為標志。
④我國的熱帶雨林為北方邊緣,不很典型,分布于臺灣、兩廣、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絞殺植物較多,但龍腦香科的種類不多。可分為濕潤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個植被亞型。
4.動物及其生態。熱帶雨林中種類很多,但個體數量較少,且特化種類較多。動物的活動性低,很少有季節性的遷移現象,其生殖活動和數量變動受季節性的影響不明顯。熱帶雨林中的代表動物主要有長臂猿、猩猩、眼鏡蛇、懶猴、犀牛、蜂鳥、極樂鳥等。
紅樹林
1.指分布于熱帶濱海地區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種淤泥海灘上生長的喬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紅樹科的常綠種類組成,其次為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種類,共10余科,30多種。②外貌終年常綠,林相整齊,結構簡單,多為低矮性群落。③具特殊的胎生現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鹽生的形態和生理特點。
3. 分布:有兩個分布中心。
①東方紅樹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熱帶、亞熱帶濱海地區。
②西方紅樹林:分布于太平洋東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熱帶、亞熱帶濱海地區。
③我國的紅樹林族悉屬東方紅樹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沿海、廣西和臺灣。
4. 動物及其生態:生活在紅樹林中的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都較少,較為廣泛分布的是水獺,東南亞紅樹林中有吃書葉的各種猴子,如長鼻猴和天狗猴等。兩棲動物大都避開這種咸淡水環境。鳥類以蒼鷺、鸕鶿、翠鳥和鶚等較為常見,魚類以彈涂魚為最多。其它有多種蟹類、藤壺類、蚊類、蠓類等生活在其中。
熱帶季雨林
1. 指分布于熱帶有周期性干濕交替地區的,由熱帶種類所組成的森林群落。
2. 植物群落特征:①旱季喬木樹種部分或全部落葉,季相變化明顯。②種類組成、結構、高度等均不及雨林發達。③板狀根、莖花現象、木質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發達。
3. 分布:不連續分布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其中以亞洲東南部最為發達。
4. 動物及其生態:由于該群落類型一方面與常綠雨林相毗鄰,另一方面又與稀樹草原想接壤,因此其動物區系,具有明顯的過渡區或群落交錯區的特征。常見的動物有獨角犀、亞洲虎、野豬、印度野牛、原雞、葉猴、羅猴、懶熊等等。
熱帶旱生林
分布于熱帶干燥或半干燥的低海拔地區,小而多刺的喬木或灌木植物在群落中占優勢。典型的植物有瓶子樹、猴面包樹、金合歡、大戟科和仙人掌科的一些肉質植物。大多數植物在旱季無葉,而在雨季十分繁茂。
熱帶稀樹草原
指分布于熱帶干燥地區,以喜高溫、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喬木的植物群落。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喬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傘形樹冠,葉片堅硬,具典型旱生結構。草本層以高約1米的禾本科植物占優勢,亦具典型旱生結構。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不存在。該群落類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和亞洲。我國在云南干熱河谷,海南島北部,雷州半島和臺灣的西南部均有分布。
荒漠和半荒漠仔穗隱
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緯度30~40°之間)的副熱帶無風地區。例如,南美西岸的智利和阿根廷,非洲的西海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亞荒漠等。最大的是連接亞洲的大沙漠,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亞大沙漠和東亞大沙漠,后者包括我國的柴達木、準葛爾、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的年平均降雨量低于250㎜,季節性明顯。
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特別耐旱的超旱生植物,他們從生理和形態結構上適應旱生環境,葉面縮小或退化,以小枝和莖代行光合作用,如豬毛菜屬(Salsala)、堿蓬屬(Suaecla)等。
荒漠中的動物,多數有冬季和夏季休眠以及貯存大量食物以備越冬的習性。夜出性的種類所占比例較高。代表動物在歐亞大陸荒漠有三趾跳鼠亞科、沙鼠科的嚙齒類動物。鳥類中有百靈、隼等;北美荒漠則有棉尾兔、更格爾鼠和小韋鼠等。南美有美洲鴕鳥。澳洲的荒漠上有袋鼠、袋鼴等。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1.常綠闊葉林是指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濕潤地區的,由常綠的雙子葉植物所構成的森林群落。又稱照葉林、月桂樹林、樟栲林等。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等的常綠樹種組成,區系成分極其豐富,地理成分復雜,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遺植物,或進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屬及特有植物;喬木層樹種具有樟科月桂樹葉子的特征:小型葉、漸尖、革質、光亮、無茸毛、排列方向與光線垂直等。②外貌中年常綠,林相整齊,季相變化不明顯。③群落結構較為復雜,林木層、下木層均有亞層次的分化,草本層以蕨類植物為主。④藤本植物較為豐富,但多為革質或木質小藤,板根、莖花、葉面附生現象大大減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3.分布:主要分布在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北美的佛羅里達半島和加利福尼亞,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島,澳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北大西洋的馬德拉群島和加那利群島等地。
我國是常綠闊葉林的集中分布區,面積最大,類型最多,南自南嶺,北抵秦嶺,西至青藏高原東緣,東到東南沿海島嶼,可分為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3個植被型,若干個植被亞型。
4.動物及其生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內動物種類較為豐富,主要的哺乳動物是猴類和鹿類,著名的猴類為金絲猴、日本猴;鹿類如白唇鹿、毛冠鹿、白尾鹿等。中國西南地區分布的熊貓則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珍稀動物,被稱為活化石。日本產的日本小睡鼠則是東亞產的唯一睡鼠,而澳大利亞的眾多有袋動物都是獨特的動物類群。
硬葉常綠闊葉林
1.指分布于亞熱帶大陸西岸地中海式氣候地區的,由硬葉常綠闊葉林樹種所構成的森林群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硬葉常綠闊葉樹種所構成,其葉片具典型的旱生結構,堅硬革質,小型葉為主,被茸毛,無光澤,氣孔深陷,排列與光線成銳角,或葉片退化(甚至成刺狀),植株與花具強烈香味(揮發油);②森林群落上層稀疏,樹木較矮小,群落下層較為繁茂、密閉;③無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很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具鱗、球、根莖的地下牙植物特別豐富。
3. 分布:主要有三個集中分布區
①歐洲的地中海沿海:主要由木栓櫟、刺葉櫟等組成。
②北美西岸的加利福尼亞:主要由密花櫟和禾葉櫟等組成。
③大洋州西南和東南地區:按樹屬、金合歡等屬為主。
④我國為山地類型(夏多雨、冬干冷),主要分布在西南,尤以金沙江中上游河谷兩側
山地為多,主要由高山櫟等樹種組成。
溫帶落葉闊葉林
1. 指分布于溫帶濕潤海洋地區的,由落葉雙子葉植物所構成的落葉森林群落。
2. 特征:①季相更替現象十分明顯為其外貌的顯著的特征;②中生性植物特別豐富,
喬木層有闊葉葉片、草質、柔軟、無毛,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優勢,其次是高位芽植物;③結構簡單,分層清楚,夏季林相郁閉,冬季林內明亮干燥;④層間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顯。
3. 分布:有三個集中分布區
①西歐和中歐:以山毛櫸為主要建群種。
②北美的五大湖地區和大西洋沿岸:以美洲山毛櫸和糖槭為建群種。
③東亞:主要分布在我國,以Quercus種群為代表。
④我國的落葉林分布面積較廣,包括東北南部和華北大部,殼斗科的Quercus、
Castanea、Fagus在不同地區分別成為建群種。
4.動物及其生態:群落中消費者各有其特色,哺乳動物有鹿、獾、棕熊、野豬、狐、松鼠等,鳥類有野雞、鶯等,還有各種各樣的昆蟲。群落中凈初級生產量僅養活著小量的動物,而動物的生物量又集中在土壤動物上。
溫帶草原
溫帶草原出現于中等程度干燥、較冷的大陸性氣候地區。這種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歐洲都有分布。我國主要以內蒙古和大興安嶺以西的廣大地區,向西逐漸過渡成荒漠。植被分層簡單,以多年生的禾本科草類占優勢,其中以針茅屬植物最為豐富,還有沙草科、豆科等植物。有明顯的季相變化。代表動物有高鼻羚羊、野驢、駱駝以及小型的黃鼠、跳鼠、倉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犬鼠、長耳兔、草原松雞等。
北方針葉林
冬季嚴寒,夏季溫暖濕潤,年溫差較大。主要代表樹種有云杉、冷杉和松。林冠一般不茂密,林下灌木、苔蘚、地衣較多。代表動物有駝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林鶯、松雞等。大部分有季節遷徙現象。該類型分布橫跨亞、歐和北美溫帶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和阿爾泰山。
凍原
凍原又稱苔原,出現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區,分布于歐亞大陸和餓北美北部沿海地區,也包括北冰洋中的島嶼。我國只有高山凍原,分布在長白山和阿爾泰山西部高山帶。凍原的優勢植物是多年生灌木、苔草、禾草、苔蘚和地衣,植被的高度一般只有幾厘米。凍原的典型動物有馴鹿、旅鼠、北極狐、北極黃鼠,在美洲還有麝香牛、雷鳥和雪梟。
1.海相生物群(1)廣海至深海生物群
分布于東海至南海海域。主要生物群有浮游有孔蟲、鈣質超微、溝鞭藻以及底棲有孔蟲、介形蟲、雙殼類,腹足類等。東海古新世和始新世有孔蟲有數百種,包括 Pl 帶至P11帶浮游有孔蟲帶,P12帶至P21帶的浮游有孔蟲帶不連續,底棲有孔蟲較多,它們與鈣質超微的若干化石帶相共生,另有若干溝鞭藻和介形蟲化石帶。臺灣、珠江口至南海海域有漸新世(P18-P22)、中新世至上新世(N4—N21)的浮游有孔蟲帶和相應的鈣質超微化石帶。這一類型生物群門類多,浮游和底棲類皆很豐富,是正常鹽度海水的生物群,可資全球地層對比。有若干底棲類有孔蟲與北美西部同期動物群相同,這是生物分布的一個待解之謎。南海中新世、上新世至第四紀的有孔蟲氧同位素分期取得了全球氣候地層對比的成果。
(2)淺海大有孔蟲動物群
古新世、始新世大有孔蟲(即貨幣蟲)動物群見于岡底斯山以南的崗巴定日帶和岡底斯南側,構成貨幣蟲灰巖相,含有豐富的大、小有孔蟲和軟體動物、珊瑚等底棲生物,屬于典型的特提斯淺海生物群。東海、臺灣的始新世貨幣蟲動物群亦很發育,但多為砂質灰巖相,種類也比藏南少得多。臺灣、澎湖、西沙和北部灣地區,中新世中堊蟲動物群是全球廣布的溫暖淺海動物群,是形成中堊蟲灰巖或白堊巖的造礁生物。上新世至第四紀的某些大有孔蟲孑遺種類與珊瑚等組成礁灰巖,見于臺灣、澎湖和西沙等地,但規模已大為縮小。
(3)海灣—潟湖相生物群
見于塔里木西部。除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有若干浮游類有孔蟲外,主要為底棲類有孔蟲和牡蠣類軟體動物,屬于副特提斯生物群,與中亞地區相同。中新世有孔蟲轉變為種類單調的海灣—潟湖相動物群。上新世至第四紀可能有殘留游移海盆地存在于塔里木,殘存了少數能適應高鹽水體的生物。
(4)陸相盆地中的海源生物群
這種特殊類型的生物群在我國內陸分布甚廣,世界罕見。已見于松遼盆地、二連盆地和四川盆地白堊紀地層中,前二地區有魚類、金藻類、溝鞭藻,后一地區存在單調的有孔蟲群。古近紀已知有江漢盆地、蘇北盆地有孔蟲和廣東茂名、三水盆地的有孔蟲。華北平原始新世沙河街有孔蟲和鈣質超微化石尤為著名。新近紀至第四紀的有孔蟲與海相介形蟲常組合在一起,它們不僅見于華北平原(包括北京平原)、桑干河、汾渭地塹帶,還見于內蒙古、塔里木、柴達木,甚至海拔數千米的阿里地區,它們的分布引起了關于來源問題的長期討論,且至今未決。這類生物群不同于濱海、沿岸地區的海相夾層生物群,因區域上離海遠,與海洋的通道難以確定。有海水上溯、鳥攜、風帶等幾種可能來源,具體的傳播方式有待研究。判仿東部盆地的古水系上溯傳播方式可能性較大,西部盆地可能存在新近紀和第四紀的游移殘留海盆,在上述背景上風帶、鳥攜的途徑也不能排除。
2.陸相生物群
這里以哺乳動物與植物群為主,簡述其生態類型。
古近紀和新近紀動物群在區系演化上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階段和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階段。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動物群是地方性(或土著)動物群向洲際性動物群過渡的動物群,中新世中期—上新世動物群是全北界或北方區動物滾手群。在中國范圍內,兩階段的動物群中均存在南方與北方的分異。
(1)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由地方性向洲際性過渡的動物群
這種過渡性表現為由地方性分子占統治地位逐步分階段地過渡到大區域或洲際共有分子的大量增加,但始終保有目、科一級的土著特色。我國古新世哺乳動物群已知有10多目10余科100余種,早期以階齒獸科為代表(Bemalambdidae),晚期以古階齒獸科為代表(Archaeolambdidae),與另一個研究最好的北美古新世動物群難以對比,古新世早大沖嫌期動物群尤其如此;華南有早期和晚期動物群,華北(內蒙古)只有晚期組合,但也沒有古階齒獸等南方主導分子,可見當時即存在華北區與華南區的差異,但因發現還不均衡,兩區動物群的組成尚待新發現。始新世動物群增加到17目90余科數百種,科一級和一批屬的洲際對比已有可能。但始新世中期和此前的動物與南亞仍不易對比,從始新世中期偏晚時期和始新世晚期開始才有了明顯的共有屬。我國始新世動物群具有明顯亞洲特色:始新世早期以Orientolophus,Asiacoryphodon,Rhombomylus為代表,始新世中期偏早時期以Lo-phiolestes,Protitan,Tamquammys為代表,始新世中期偏晚時期以 Rhinotitan,Anthracok-eryx,Pappocricetodon為代表,始新世晚期以Embolotherium,Dianomys,Sinosminthus為代表。以始新世晚期動物群為例,南、北方動物群性質有明顯不同:北方以有蹄類、嚙齒類、兔形類為主,如 Embolotherium,Gigantamynodon,Desmatolagus,Lophiomeryx 等,另有始新世中期殘遺的中獸科、兩棲犀科屬種;南方動物群以奇蹄類、偶蹄類的石炭獸科、食肉類為主,如 Gigantomynodon,Cadurcodon,Indricotherium,Schizotherium,Bothriodon,Anthracotherium以及古劍齒虎和其他古老劍齒虎,另有始新世中期的殘遺類型。漸新世動物群主要發現于北方,特別是西北區至內蒙古一帶,南方除滇東等地外很少發現。漸新世早期以 Karakoromys decessus,Ordolagus 等為代表,漸新世晚期以 Dzungariotheriumturfanense,Yindirtomys grangeri,Tachyoryctoides obrutchewi 為代表。漸新世動物群中巨犀類、嚙齒類、兔形類和食蟲類小哺乳動物大量增加。中新世早期哺乳動物群發現于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盆地和新疆準噶爾盆地,以西寧“謝家動物群”為例,10屬14種化石中能與國際進行屬級對比的僅有Eucricetodon(真古倉鼠)和Brachypotherium(短腳犀)等,屬歐洲與巴基斯坦阿奎坦—布爾迪加爾期。組成中小哺乳動物為主,另有角羊等,大部分屬是漸新世殘留并且大部為亞洲土著類型。蘭州中新世早期“張家坪動物群”也包括十幾個屬種,以大哺乳動物為主,大部為殘存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若干屬種與南亞、中亞所共有,包括剛從非洲遷移到亞洲的象類,說明青藏地區尚未構成巨大屏障。可見,中新世早期與古近紀動物群相比雖然出現了若干更進步種類,但仍保留了屬以上單位的地方色彩。
(2)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階段的哺乳動物群
此階段已極為現代化,80%以上的科延續到現代。與南亞、非洲和歐美進行屬級對比的化石大量出現,如北美的馬類西進歐亞,非洲的長鼻類東進歐亞、北美。大量新科出現,其中有特殊意義的是靈長目高等猿類或人形類的出現。亞非共有的Dryopithecus(森林古猿)和Sivapithecus(=Ramapithecus,即西瓦古猿或拉瑪古猿)是古人類演化的重要環節。三趾馬動物群區域分布最廣,有華北、西北、華南、藏北、藏南的幾十個地點,說明新近紀時期中國大部地區廣泛發育森林、草原或森林—草原環境,當然西部趨干,東部趨濕。東部區動物群的南北分異亦有明確顯示,北方和西藏以三趾馬動物群為主;滇桂除古猿動物群外出現了較多的Stegolophodon(古劍齒象)和Stegodon(劍齒象),后者到第四紀為南方型動物群的代表分子;長江中下游是過渡區。按演化和年代地層序列,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分為5 期,各有特有屬種為代表(全國地層委員會,2002;王乃文、何希賢,2005)。
(3)全球現代陸生動物地理區系
自北而南分為:北方大區或古北界,其南界由北非、土耳其、中亞、昆侖—秦嶺,東延至北美,內部分為歐洲—西伯利亞區、古地中海區(包括我國西北區)、東亞區(或東方區,包括華北北部、東北、朝鮮、日本等)、加拿大區、索諾蘭區(基本是美國和墨西哥);中部大區或老世界,包括馬達加斯加、南亞、中國南方—東南亞—伊里安等區;中南美大區或新世界;南大陸大區或南生界,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塔哥尼亞區等。這種全球古動物區系格局就是突破古近紀各土著動物區的范圍,通過加強動物區間的全球交流,在新近紀形成的。其中我國南、北方動物區的界線就是北方大區和中部大區的界線。這條界線第四紀時有大范圍的南北擺動,構成所謂“淮河過渡區”。陸生動物交流的成功,歸因于陸間海洋屏障的收縮與消失,其中歐、亞之間的動物交流得益于副特提斯或蓬蒂海的大規模收縮和連接蓬蒂海與北冰洋的土爾蓋海灣或海峽的大規模收縮和消失;亞、美之間的交流主要依賴白令陸橋多次連通;歐洲與北非的交流與直布羅陀海峽的陸橋形成期有關。哺乳動物之外的其他動物的洲際交流可能另有傳播機制,如華北東部始新世的Knightia魚群與北美西部同類魚群可對比,但并未發現通過白令陸橋交流的化石遺跡。這種情況與東海古新世Silicosigmoilinacalifornica有孔蟲群頗相似,這種底棲類動物同樣與北美西部同類相一致。它們很可能是通過北赤道暖流的漂浮島生態環境完成交流的。
(4)古近紀和新近紀陸生植物群類型
據大植物化石和孢粉組合分析,古近紀有3個植物群類型或3個植物區,新近紀有4個類型或植物區,清楚地反映了古氣候帶的性質和演變。
古近紀的3個植物群類型或植物區是:東北—華北—阿勒泰區、華南—西北—藏北區和藏南—桂粵—臺灣區,分別為亞熱帶—暖溫帶的暖溫濕潤植物群、副熱帶干旱—半干旱植物群和熱帶暖濕植物群。
屬于第一種類型的有:東北地區古新世栗子溝木化石群、始新世早期的古城組孢粉組合、始新世中期計軍屯植物群、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的寶泉嶺組、水曲柳組、洋河組的“三合植物群”、始新世晚期的西露天組孢粉組合、漸新世的水曲柳組孢粉組合、華北漸新世的開地坊組孢粉組合以及阿勒泰古新世的阿勒泰植物群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常綠落葉闊葉樹占突出地位。特別是北疆的阿勒泰植物群過去不為人所關注,其21種植物化石的區系成分與現代湖北神農架、浙江天目山和長江以南地區的植物生態性質相同,有的葉片直徑達30 cm,說明其亞熱帶屬性。雖然在蒙古廣大地區尚未發現同期植物群,但可推斷當時在東亞中緯度區存在一個由北疆至東北的廣大暖溫潮濕帶。華北的植物孢粉性質與東北有所區別,華北平原始新世早期的孔店組孢粉組合中含有麻黃粉,汾渭地區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的“白鹿塬植物群”由Palibinia數種組成,它們皆指示干旱氣候條件,可見華北當時是介于以北潮濕帶和以南干旱帶之間的過渡帶。
屬于第二種類型的有:華南長江中下游至南嶺一帶的古新世“茶山坳植物群”以多種Palibinia為特征,該區古新世孢粉譜中常見麻黃。始新世至漸新世的Palibinia和麻黃向西分布到川西的“熱魯植物群”,向南分布到粵北的三水盆地土布心組三段,向北擴展到汾渭地區至山東西部。Palibinia植物群延伸到中亞土庫曼斯坦等地,經中南歐直達英國懷特島。隨著新近紀華南轉變為潮濕氣候帶、中亞至地中海的廣大區域為副特提斯或蓬蒂海占領,古近紀的東南西北向巨型干旱帶驟然瓦解,Palibinia也從此滅絕。
屬于第三種類型的有:海南始新世中期的長昌植物群、右江地區始新世晚期—漸新世的那讀植物群和公康植物群,以及藏南始新世中期的秋烏植物群。這些植物群皆位于當時的熱帶潮濕區,其中海南和右江的植物群靠近初生的南海,藏南的秋烏植物群形成于尚未消失的特提斯海濱。
新近紀的4個類型或植物區是:西北區、華北—東北區、華南區和青藏—南海—臺灣區。
西北區很少有新近紀大植物發現,但蘭州、西寧地區的中新世早期的謝家組、中新世中晚期的咸水河組和臨夏組甚至山西中新世晚期的保德組中,藜科、蒿屬花粉都是孢粉組合的主導分子,柴達木上新世獅子溝組的典型孢粉組合是蒿屬、麻黃粉與藜科。中新世早期的謝家組尚含顯著的榆科、松科花粉,甚至很少的熱帶、亞熱帶分子;中新世中晚期至上新世藜科、蒿屬背景上,水生植物逐步減少,山地針葉植物逐步增加,反映了干旱趨勢的加強。
華北—東北區的新近紀植物和孢粉化石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是山東的中新世山旺植物群和孢粉組合,山旺植物群含130種植物,最多的是 Acer,Carpinus,其次有 Zelkova,Carya,Juglans,Hamamelis,孢粉譜中含有一定的常綠闊葉樹和山地針葉樹成分,該植物群定義為混有亞熱帶分子的暖溫帶闊葉落葉林比較適當。華北平原館陶組下段孢粉組合和晉冀交界區的漢諾壩玄武巖夾層植物群皆以針葉樹為主伴有落葉闊葉樹,顯示了比華北東部溫度較低的山地植物群性質。但內蒙古東部的老梁底植物群以落葉闊葉樹為主,更接近東北新近紀植物群。華北上新世植物群仍存在東西差異,山東堯山組孢粉植物群仍顯示與山旺植物群相近的性質,但山西的上新世早期榆社植物群與晚期的太谷植物群顯示了北方硬木混交林的特性。東北新近紀最著名的植物群是吉林敦化的秋梨溝植物群,已發現的19種化石反映了中新世的中生混交林植被,與山東山旺植物區系性質相近,但含8種松柏類,反映古氣溫低于山旺。東北地區上新世植物孢粉資料少,與廣泛發育玄武巖有關。
華南區很少發現內容豐富的新近紀植物群。最有意義的是福建中新世漳浦植物群,含有Liquidambar,Sterculia,Fissistigma,Paliurus,Magnolia,Gymnocladus 等,屬于熱帶植物區系中的副熱帶雨林植被。閩西佛曇組的上新世孢粉組合具有豐富的山地針葉樹,喜暖成分減少,草本植物增多,反映了氣溫降低的山地植被特征。江西中新世至上新世初的頭陂組產以Quercoidites為主的孢粉植物群,含有較多的Fagus,Liquidambar,Engelhardtia,Ilex,Nyssa,Myrica,Tilia,屬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植被,但另有大量草本的 Chenopodium,反映稍涼微干的亞熱帶氣候。江西南豐的Quercoidites-Faguspollenites組合可能屬于頭陂組上部的早上新世部分,吉安的Quercoidites-Cyclobalanopsis組合應屬上新世晚期的黃橋組,它們反映了溫暖潮濕氣候下的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植被,其中較少Chenopodium可能反映了森林植被的擴展。四川中新世晚期的涼水井組孢粉以被子植物和蕨類為主,上新世晚期的鹽源組孢粉以水龍骨科和單縫孢子占多數,仍然屬于潮濕氣候植被,沒有反映出任何趨干趨冷的特征,這也反映出該地瀕臨的青藏高原這時尚未顯著隆升。總之,這里所劃的華南區是新近紀的亞熱帶潮濕氣候帶。
青藏—南海(包括臺灣)大區在新近紀是一個東西向延伸數千千米的熱帶或熱帶—亞熱帶潮濕植物區系。其東段(滇東、南嶺以南至臺灣)的熱帶植被性質明顯,如滇東的小龍潭和多塘植物群、廣西合浦的南康植物群、臺灣的石底植物群;西段東部的中新世植物群如滇西的景谷、劍川、臨滄植物群和藏東的芒康植物群無疑具有熱帶植被特性,但上新世的騰沖植物群已轉變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反映了由中新世熱帶植被向暖溫帶植被的演變趨勢。藏中岡底斯帶上的中新世烏郁植物群為以高山櫟為主的熱帶山地植被,其性質為常綠革葉灌叢,但藏南上新世的噶爾植物群和希夏邦馬北坡植物群分別為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革葉灌叢,應該反映了上新世熱帶山地垂直分帶性的增強和該區新近紀的副熱帶干旱環境。總之,青藏大部地區在新近紀由地貌平坦的熱帶區向平原與山脈相間的熱帶—亞熱帶區轉變,但沒有出現高寒偏干的高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