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歷史?二十四節氣的國際影響力那么,二十四節氣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節氣的起源時間較為久遠,但從文字記載的角度來看,可充分考證二十四節氣形成過程的文本文獻并不十分確鑿。以現存的資料可大致梳理二十四節氣萌芽于夏商時期,以兩分(春分和秋分)和兩至(冬至和夏至)為首先出現的節氣;發展于西周至春秋時期,開始從四時形成八節(包括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最后定型于戰國至西漢時期,成為與現今版本相近的二十四節氣。
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并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節氣命名反映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例如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歷代政府發布的時間尺度,而且是指導農業生產、預測日常生活冷暖雨雪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巧妙地將天文、農業、物候和民俗結合起來,產生了大量相關的季節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這種時間制度不僅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生活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與節氣制度相關的風俗文化。
以上就是二十四節氣歷史的全部內容,二十四節氣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