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歷史?日本七巧板的分割方式略有不同,它應該是采用蝶幾樣法的中心正方形變型而成。由於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納言智慧板》一書,而我國現能找到的《七巧圖合壁》是1803年出版的,所以日本認為七巧板不是中國傳去的。那么,七巧板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七巧板的來歷和用途
”七巧板”又稱”智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拼板.七巧板中有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它的數目不多,卻能拼出很多種圖形,如能拼出從0到9的十個數字,或漢語拼音字母,也能拼出幾何圖形、動物、建筑物等.那簡簡單單的七塊板,竟能拼出千變萬化的圖形.誰能想到呢,這種玩具是由一種古代家具演變來的.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后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后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
2.七巧板的歷史
七巧板的歷史
七巧圖的起源尚無定說,在西方它被稱作"唐圖"(Tangram)。
七巧板是如今的小孩子都人手一份的智力玩具,我小時候也因為有著一份七巧板而十分開心。七巧板這是從古代就有著的一種智力玩具。本期民間故事帶你了解一下七巧板的由來和歷史,看看你了解多少。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后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
后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中有正方形切割術,并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
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F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七巧圖的起源尚無定說,在西方它被稱作"唐圖"(Tangram)。可以確信的是,七巧圖及與它類似的游戲燕幾圖、蝶幾圖或益智圖,在明清兩代曾於民間廣為流行。因此七巧板的發明可能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源於蝶幾。將圖二的蝶幾樣法取右半部,再切割兩刀后重拼即成七巧板。七巧板很快傳往日本及歐洲。在歐洲1805年編的書目中已收有介紹中國七巧板拼圖的書。日本七巧板的分割方式略有不同,它應該是采用蝶幾樣法的中心正方形變型而成。由於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納言智慧板》一書,而我國現能找到的《七巧圖合壁》是1803年出版的,所以日本認為七巧板不是中國傳去的。
七巧板的歷史
一 “七巧”的來源 三 “現代智力七巧板”的發展
“七巧”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朝,七月初七夜里,牛郎 織女鵲橋 然而,傳統七巧板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①三角形重復太多;
相會的時候。姑娘們有一個“用線穿針”的比賽風俗,看誰先穿過去, ②缺少世界上最美的形狀圓形。因而影響和限制了它的拼圖功能,特別
這個風俗就叫“乞巧”,有“七夕祈巧”的意思。因此“七巧”一詞最 是很難表現百年科技下的踢球 溜冰 汽車 坦克 航天飛機……等等現代
初是用來預測運氣的。 有形世界的新畫面。這也是經過數千年構思 演變完善七巧板的古代創
二 “傳統七巧板”的來歷 始人所預想不到的。
傳統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幾圖”,“燕”與“宴”相通,“燕幾 為了拓展七巧板的活動功能,圖形科普學研究者樓珠球教師在傳統
”就是“宴席用的桌幾”,由六張不同形狀的桌面組成,后增一小幾, 七巧板的“勾股法”設計原理的基礎上,巧妙應用了現代高等數學的幾
改名為“七星”,可以視賓客多寡,任意拼排成不同形狀的大 何學 拓撲學和線性規劃原理設計了“現代智力七巧板”。因而
桌面,這就是傳統七巧板的雛形,為后世的拼圖玩具開創了先河。在西方它被稱作"唐圖"(Tangram)。
七巧板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時期左右),但是當時只是一個雛形,沒有明確的記載,而且還沒有成為一個游戲。在宋朝時期,演化形成了燕幾圖,在明朝時期進一步演化成了蝶翅幾 ,在清朝時期才形成了現代的七巧板。
燕幾圖可以說是七巧板最早的形態了。燕幾的意思是招呼客人賓宴用的案幾,北宋時期的黃伯思,他先設計了六件長方形的案幾,在宴會的時候可以根據客人的所少來適當的調整位置,后來又設計了一個小案幾,七個案幾拼在一起會成為一個大的長方形,分開之后也可以組合出來其他的形狀,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七巧板(漢武帝時期的無明確記載而且與七巧板形態相差較大)。
蝶翅幾是明朝的嚴澄按照燕幾圖的原理設計的,蝶翅幾是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幾組成,同樣可以拼成各種類型的組合。蝶翅幾將三角形這一形狀引進了七巧板之中,豐富了七巧板內的圖形(燕幾圖版本的七巧板沒有三角形)。
在清朝時期,人們將燕幾圖和蝶翅幾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現代版本的七巧板。清代陸以湉的《冷廬雜識》中記載:“宋黃伯思宴幾圖,以方幾七,...,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制,....,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余。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游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以上就是七巧板歷史的全部內容,七巧板的演變過程概述如下:一、起源與背景 七巧板,這個古老的中國智力玩具,起源于宋朝。它由七塊不同形狀的木板組成,通過巧妙的組合,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圖案。七巧板因其簡單而深奧的玩法,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尤其是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