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該書的作者是卡爾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是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一部歷史哲學著作,書中突破長期以來的西方中心論,創造性地提出軸心期理論。宏觀對歷史進行分期,認為人類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史前、古代文明、那么,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孔子: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等;克已復禮;有教無類等。(3分) 蘇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重視教育、知識等;善是人內在的靈魂;(3分) (2)注重人的作用或價值;強調加強道德修養等;重視教育。(3分) (3)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2分);蘇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2分) (4)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給世界帶來福音等。(1分) 應當辯證地看待儒家思想,批判地繼承創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
試題分析:(1)本題主要涉及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結合所學直接歸納二人的主張即可;(2)材料一中“相通的地方”是指二人思想的共同點,根據問題(1)的答案,找出共同點即可;(3)結合二人思想在各自國家和社會中的地位可以直接回答起影響所在,即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蘇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4)材料二中文字“假如孔子能夠繼續被視為‘偉人’之一,可能對世界是一種福祗。”說明羅茨的觀點是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給世界帶來福音等,結合所學不難得出對待儒家思想應該堅持批判地繼承創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歷史的目的雅斯貝斯所說的“軸心期”大約是?()介紹如下: 雅斯貝斯所說的軸心期大約是指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 軸心時代或軸心期的概念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明確提出的一個跨文化研究的概念。雅斯貝斯是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與海德格爾齊名。起初,雅斯貝斯學習的是法律,后改為醫學,并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臨床精神病學方面貢獻很大。 后來在胡塞爾的影響下對現象學產生濃厚興趣,從此開始學習哲學,并在1921年出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在納粹統治時期,雅斯貝斯慘遭迫害,遷居瑞士,直至二戰結束。后在抨擊德國二戰罪行時,遭到國內壓力,再次遷居瑞士,并加入瑞士國籍,直到去世。 拓展知識 軸心時代或軸心期概念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明確提出的一個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稱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文化突破現象。 人物介紹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男,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經典名句尼爾·波茲曼(美國)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一書中曾指出:媒介的變遷意義重大,因為事物的表現形式本身就會對結果造成重大影響;在印刷品時代,只有白紙黑字才給人感覺是客觀的,正確的,接近真理的。而相比之下,圖像、的信息含量則低了太多。在所有媒介形式里,只有文字擁有穿越千年的力量。越有力量的事物,擁有它便越困難。所以文字的閱讀,是難的事情,排在所有媒介形態第二位;而排在第一的,是哲學家的文字,正如我們讀的這本《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所以在正式進入讀后感內容之前,我想首先表達感謝,感謝組織,如果不是組織安排的任務,我是不可能讀哲學書籍,更不可能讀雅斯貝斯的哲學書籍......這本書我讀了三遍,查閱了無數網絡資料,參考了無數別人的讀后感,但這些資料和讀后感也是圍繞這本書如何抽象、讀起來有多困難展開,所以最后我也還是不確定我的理解是否是“有稽之談”,權且供大家探討,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下讀后感主要分三個部分展開,首先我們看雅斯貝斯的生平,作家的文字是其一生的縮影或期望,理解哲學家的思想更離不開他的行動、日常、他的基本經驗和他獨特的世界;然后我們聚焦到雅思貝斯在本書中探討的核心問題——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其實是歷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看雅斯貝斯在當時西方哲學盛行甚至“自負”的時代如何摒棄自身局限性,鉆研東方哲學,走向世界哲學;最后,我們不能忽視雅斯貝斯這本書的重要貢獻:首次提出和使用“軸心時代”這個概念,我們暫且可以將之理解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但這是世界范圍的、全世界思想和宗教“獨立”又“共同”的根源。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于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于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2]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簡述茶的起源與發展尼爾·波茲曼(美國)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一書中曾指出:媒介的變遷意義重大,因為事物的表現形式本身就會對結果造成重大影響;在印刷品時代,只有白紙黑字才給人感覺是客觀的,正確的,接近真理的。而相比之下,圖像、的信息含量則低了太多。在所有媒介形式里,只有文字擁有穿越千年的力量。越有力量的事物,擁有它便越困難。所以文字的閱讀,是難的事情,排在所有媒介形態第二位;而排在第一的,是哲學家的文字,正如我們讀的這本《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所以在正式進入讀后感內容之前,我想首先表達感謝,感謝組織,如果不是組織安排的任務,我是不可能讀哲學書籍,更不可能讀雅斯貝斯的哲學書籍......這本書我讀了三遍,查閱了無數網絡資料,參考了無數別人的讀后感,但這些資料和讀后感也是圍繞這本書如何抽象、讀起來有多困難展開,所以最后我也還是不確定我的理解是否是“有稽之談”,權且供大家探討,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下讀后感主要分三個部分展開,首先我們看雅斯貝斯的生平,作家的文字是其一生的縮影或期望,理解哲學家的思想更離不開他的行動、日常、他的基本經驗和他獨特的世界;然后我們聚焦到雅思貝斯在本書中探討的核心問題——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其實是歷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看雅斯貝斯在當時西方哲學盛行甚至“自負”的時代如何摒棄自身局限性,鉆研東方哲學,走向世界哲學;最后,我們不能忽視雅斯貝斯這本書的重要貢獻:首次提出和使用“軸心時代”這個概念,我們暫且可以將之理解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但這是世界范圍的、全世界思想和宗教“獨立”又“共同”的根源。 以上就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的全部內容,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 猜你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