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歷史?據說唐代的慈溪縣城,"城周五百六十丈",城內采用都城長安的井字形棋盤格局。古慈溪縣城比三江口的明州府城的建造要早80余年,走進慈城,過街穿巷,延續千余年的歷史文脈,觸目皆是。鎮內已經列入文保單位的名人古跡有33處。那么,慈溪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慈溪得名的傳說
慈溪歷史悠久。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
董孝子名黯,字叔達,一字孝治,后漢時,句章縣石臺鄉人(今大隱鎮),為漢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孫,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終年打柴換錢,侍奉母親。母疾,思飲故里之水(因大隱頻監姚江,古時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澀,不適于飲用),他竟然每次來回二十余華里到大隱溪上游永昌潭擔水奉母,據傳在途中絕不轉換肩胛,為的是把肩前的純凈水以供母飲用。然故里之水離家甚遠,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轉。
董黯家的東鄰王寄,雖家道殷富但秉性頑劣,事親不孝。有一天,董母與王母拉家常,各自談及兒子孝與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聽到。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離家外出時,王寄去董家辱罵毆打董母。董母由此臥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憤極,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幾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畢葬事,董黯乃斬王寄之首,以報母仇,祭奠母親亡靈,然后自縛向官府自首。漢和帝聞其孝心,特赦擅殺之罪,并詔他為郎中,被董黯所拒絕。后受皇恩俸祿,隱居終老于大隱。
歷史沿革
慈城設治始于吳越勾踐時(約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
縣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 慈城街道
作為越國的屏障。
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闞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云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隱溪水,奉母筑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溪,屬明州。
慈溪原屬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諱,改為寧波府,下轄鄞、慈溪、奉化、定海(鎮海),象山五縣,后來到清咸豐間,將昌國衛(舟山群島)改為定海,原定海改為鎮海,是為寧屬六縣。
明永樂十六(1418年)慈溪縣令失縣印,請示于朝廷,詔令重鑄新印,改溪字從谷,名為慈溪。
明嘉靖年間,慈溪縣境濱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積極防御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
民國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一九四九年五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
以解放路為界分孝東孝西兩鎮。
1954年十月慈溪縣治遷至今慈溪縣滸山鎮,舊慈溪改稱“慈溪鎮”,劃歸余姚線。
一九五八年一度轉為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
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復建制鎮劃歸寧波市管轄。
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慈東鄉合并于慈城鎮而劃歸寧波市江北區管轄,為區內最大的建制鎮。
浙江慈溪市是寧波市。
慈溪市位于浙江省南部,是中華杭州灣中心位置,蘊藏著豐富的海涂資源,也是浙江省土地資源最富足的地區,號稱“海上陶瓷之路”發祥地,東靠寧波,北靠上海,西靠杭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慈溪市文化,慈溪擁有五千多年歷史,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這里生存,是吳文化的見證者,慈溪因東黯“母慈子孝”而得名,慈溪歷史文化悠久,是奠定“南青北白”中國陶瓷格局,也是中國三大家電生產基地,被稱為家電之都。
慈溪文化:
1、慈溪方言
慈溪話是吳語的一種方言,吳語是漢語中歷史悠久的方言,其祖語可追溯到春秋時期,主要通行于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和江西上饒地區,習慣上俗稱“江南話”、“江浙話”,使用人口將近8000萬,在中國方言中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2、圍墾文化
早期的慈溪人多聚居在沿山一帶,隨著海塘的修筑北移東遷。同時鄰近地區和外省人口也逐漸遷入,移民至此生產生活。明洪武年間,曾調福建富寧衛軍5000余人戍守慈溪并留居,今觀海衛一帶居民多為其后裔。
3、青瓷文化
慈溪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之一,青瓷的燒制時間上始于漢,下終于宋。自晚唐至北宋的近兩個世紀里,興盛不衰,成為名副其實的唐宋瓷都。
慈禧歷史功績: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干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系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并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慈溪所在地,春秋時屬越,并吳后置句章城,為句章地。戰國時楚滅越,又屬楚。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置句章縣,屬會稽郡,縣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東5里),歷兩漢、三國不變。東漢并曾為會稽東部都尉治。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孫恩起義軍由海道入浹口,句章城為所殘破,遂遷治小溪(今鄞州鄞江橋)。隋開皇九年(589),省余姚、鄞、3縣入句章縣。唐武德四(621),廢句章縣,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廢姚州仍為余姚縣。八年,廢鄞州,復縣,屬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縣至唐武德四年廢,凡842年,慈溪地域歸其屬。 此后百余年,先后屬鄞州和縣。現境姚北部分,自秦漢至唐初,先后屬余姚縣、姚州、余姚縣。 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
以上就是慈溪歷史的全部內容,慈溪歷史悠久。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董孝子名黯,字叔達,一字孝治,后漢時,句章縣石臺鄉人(今大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