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歷史簡介?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那么,趙州橋歷史簡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趙州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2015年榮獲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
注意:
趙州橋是一個單跨石拱橋,它的設計既美觀又科學。整座橋結構勻稱,與周圍的景色很協調。橋上的石欄桿雕刻得很精美。趙州橋極高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趙州橋在中國古橋中首屈一指。根據世界各國對橋梁的研究,像這樣的明肩拱橋直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在歐洲,比我國晚了1200多年。
完成趙州橋后,初始名稱為趙郡河石橋。它是以當時的地名和水名命名的,最初的名字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趙州大石橋是當地人的俗稱。
因永通橋建在肇州市西門外的冶河(清水河)上,晚于趙郡河石橋,建筑結構和藝術風格與它相似,但形狀較小,距趙郡河石橋僅2.5公里,故因其大小可區分南北第二橋而被稱為肇州大石橋。趙州橋,是以地名命名的。自北齊天寶二年起,兗州改為趙州,趙州之名始于此。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建造歷史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石家莊東南約四十多公里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于隋朝大業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1]時隔大約1200年,歐洲才建成類似的橋。
名稱命名趙州橋名稱是以所在地命名的。
我國古代石拱橋的杰出代表是舉世聞名的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又稱安濟橋 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3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 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致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進了友誼。
趙州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境內,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又稱安濟橋),趙州橋建于隋開皇年間(公元595-605年)。據唐中書令張嘉貞《安濟橋銘》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橋,對世界后代的橋梁建筑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運用,更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在歐洲,最早的敞肩拱橋為法國在亞哥河上修造的安頓尼鐵路石拱橋和在盧森堡修造的大石橋,但它比中國的趙州橋已晚了近1100多年。
趙州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寬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從整體看,它是一座單孔弧形石橋,由28道石拱券縱向并列砌筑而成,其建筑結構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護,甲于天下”的美稱,不僅有高度的科學性,而且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建筑的偉大作品。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
隋朝的李春建造的。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以上就是趙州橋歷史簡介的全部內容,趙州橋建于隋朝,是杰出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599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歷史,是當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