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名家?1、錢守望 錢守旺,男,1967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北師大版小學數學課標教材編寫組成員,那么,小學數學名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十個數學家的故事:
1、前212年,古羅馬軍隊突破城防,打進了敘拉古。年已75歲的阿基米德仍在潛心研究數學,證明他的幾何題。兇神惡煞的士兵把刀劍指向了他的腦袋。阿基米德明白了將要發生的事情,坦然自若地說:“等一下殺我的頭,讓我把這條幾何定理證完。”然而,無知而又殘暴的羅馬士兵,一刀砍掉了阿基米德的頭顱。
2、華羅庚因病左腿殘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3、南北朝時期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后面第七位。證明了圓周率位于3.1415926和3.1415127之間。比歐洲人得到同樣的結果早了一千多年。
4、華羅庚小時候幫助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那時華羅庚站在柜臺前,顧客一走就又埋頭看書演算起數學題來。有時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甚至把算題結果當作顧客應付的貨款,使顧客嚇了一跳。每逢遇到怠慢顧客的事情發生,父親又氣又急,說他念“天書”念呆了,要強行把書燒掉。爭執發生時,華羅庚總是死死地抱著書不放。
5、數學家陳景潤邊思考問題邊走路,撞到一棵樹干上,頭也不抬說:“對不起、對不起。
1、牛頓
12歲從農村小學轉到城里念書,在班上成績名次靠后,同學們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個身體比他強壯、功課比他好的同學蠻橫無理地欺負他,雖然平時很怕這位同學,但此時牛頓奮起反抗,把那個同學逼到墻角,那同學只好屈服。
牛頓也從此事看到一個道理:只要下決心,就能把它制服。于是他開始在學習上也用上這個勁頭。經過勤奮學習,牛頓在數學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久,二十二歲的牛頓發明了微分學,在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數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2、耿弇
東漢時,耿弇是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名將。有一回,劉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強張步,戰斗非常激烈。后來,耿弇的大腿被一支飛箭射中,他抽出佩劍把箭砍斷,又繼續戰斗,終于耿弇打敗敵人。
漢光武帝表揚了耿弇。并且感慨地對他說:"將軍以前在南陽時提出攻打張步、平定山東一帶,當初還覺得計劃太大,擔心難于實現。現在我才知道,有志氣的人,事情終歸是能成功的。"
3、愛迪生
為了研制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后,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過。
最后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
1、錢守望
錢守旺,男,1967年4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北師大版小學數學課標教材編寫組成員,現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
2、華應龍
華應龍,男,1966年6月出生,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1989年)。 1984 年7月畢業于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在職自學取得中文大專(1989年)、本科文憑(1994年),后參加了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1997年),2001年參加了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
3、吳正憲
吳正憲,女,數學特級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委員。現任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中心小學數學室主任,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數學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多年來,致力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從“小學數學歸納組合法”到“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創新精神的四步曲”,吳正憲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她的數學教學被稱作“愛與美的旋律”。
4、張齊華
張齊華,男,1976年出生,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副校長,小學一級教師。曾多次獲南通市和海門縣數學教學評比一等獎,2003年獲江蘇省小學數學評比一等獎,連續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評比中獲一等獎,50余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在省級以上刊物。
高斯。
高斯是德國數學家、科學家,他的數學研究遍及眾多領域。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才能,最出名的就是他讀小學時,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難題:“1+2+3+…+100=?”這可難為了剛學算術的孩子們,但高斯卻不一會兒就將答案解了出來。
高斯家里很窮,幸運的是,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和幫助,并完成了學業,他的“天才”也得到了最好的發揮。長大后,他認真、嚴肅地鉆研學問,不斷攻克新的難題,“數學王子”的稱號是對他一生最恰當的贊美。
①蒲豐: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②數學魔術家: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臺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
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鐘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③工作到最后一天的華羅庚:華羅庚出生于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
以上就是小學數學名家的全部內容,1、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于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