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1、2000年,美國科學家黑格、麥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秀樹因發現能夠導電的塑料有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2001年,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那么,諾貝爾化學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葉基莫夫。
瑞典皇家科學院2023年10月4日宣布,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葉基莫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和開發量子點”方面做出的貢獻。
蒙吉·巴文迪,1961年出生于法國巴黎。1988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路易斯·布魯斯,1943年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1969年獲得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紐約州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阿列克謝·葉基莫夫,1945年出生于前蘇聯。1974年獲得俄羅斯圣彼得堡Ioffe物理技術研究所博士學位。是美國納米晶體技術公司的前首席科學家。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項目“量子點技術”介紹
諾貝爾化學獎,在領域上其實是和物理領域的融合,量子點是半導體的納米級晶體,由于量子限制效應,它們具有獨特的光學和電子性質。它們廣泛應用于LED燈、電視屏幕、太陽能電池、生物醫學成像、量子計算和納米技術等領域。量子點的應用前景廣闊,涵蓋了從太陽能電池到生物傳感器的各個領域。
諾貝爾化學獎有哪些介紹如下:
1、2000年,美國科學家黑格、麥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秀樹因發現能夠導電的塑料有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2001年,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取得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3、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B-芬恩和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規模光譜測定分析中發展了軟解吸附作用電離方法;瑞士科學家庫特-烏特里希因核電磁共振光譜法確定了溶劑的生物高分子三維結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4、2003年 ,彼得·阿格雷、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因在細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5、2004年 ,阿龍-西查諾瓦、阿弗拉姆-赫爾什科【以色列】、伊爾溫-羅斯【美國】三人因在蛋白質控制方面的重大發現而共同獲得該獎項。他們突破性地發現了人類細胞如何控制某種蛋白質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
6、2005年, 伊夫·肖萬、羅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羅克,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的貢獻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自此以后,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由國王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并于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ねぎし えいいち,1935年7月14日-),畢業于東京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是日本著名的化學家和美國普渡大學教授。
因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做出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其與理查德·赫克、鈴木章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
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鈴木彰因在研發"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的交叉偶聯"而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他們三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三人雖然研究領域相同,但多年來從未合作過,這在諾貝爾聯合獲獎的歷史上相當罕見。
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由三位科學家獲得,他們是美國化學家卡羅琳·貝爾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麥化學家摩頓·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美國化學家卡爾·巴里·夏普萊斯(KBarry Sharpless)。
一、美國化學家卡羅琳·貝爾托西(Carolyn RBertozzi)
卡羅琳·貝爾托西是美國化學家,于2022年與摩頓·梅爾達爾和卡爾·巴里·夏普萊斯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的研究重點是開發新型點擊化學反應,這是一種高效、可控的化學反應,可用于合成各種分子。貝爾托西還致力于將電擊化學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例如用于制備藥物傳遞和組織工程。
二、丹麥化學家摩頓·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
摩頓·梅爾達爾是丹麥化學家,也是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共同獲得者之一。研究重點是發展點擊化學,這是一種通過小分子之間的高選擇性反應來構建復雜分子的方法。
三、美國化學家卡爾·巴里·夏普萊斯(KBarry Sharpless)
卡爾·巴里·夏普萊斯是美國化學家,同樣是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共同獲得者之一。他是點擊化學的先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在藥物發現和有機合成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介紹如下:
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路易斯?E?布魯斯(Louis E. Brus)和美國納米晶體科技公司科學家阿列克謝?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和合成量子點”方面的貢獻。
2023年諾貝爾獎是由諾貝爾基金會主辦的綜合類獎項,共設置6類獎項。2023年諾貝爾獎于2023年10月2日至9日陸續頒布,2023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于2023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
2023年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魯·韋斯曼。10月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費倫茨·克勞斯和安妮·呂利耶。10月4日,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蒙吉·巴文迪、路易斯·布魯斯和阿列克謝·葉基莫夫。10月5日,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約恩·福瑟。10月6日,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納爾吉斯·穆罕默迪。
諾貝爾獎簡介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于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人。
以上就是諾貝爾化學獎的全部內容,截至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113次,有187人獲獎,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是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分別在1958年和1980年獲獎)。桑格在1955年將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