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大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哪些 唯物史觀的五大基本內容 唯物史觀的六個方面的內容 堅定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或稱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運用于社會生活現象,運用于研究社會。它是關于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恩格斯指出;“正如高族晌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的發展規律,就是發現了歷來都被各種思想層層掩蓋的那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們首先必須有吃、有喝、有住、有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因此,直接為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與此相聯的一國人民,或者一個時代的每一個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而當時人民國家機構、法律觀點、藝術,以及宗教觀念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也應該從這個基礎上出發來解釋它們,而不是相反地,像從來所做的那樣。"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們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的發展是決定人們的全部社會生活、決定一種社會制度向另一種社會制度過渡的主要力量。無論那一個社會制度,不生產物質資料,就不能生存。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借助勞動、枝術去作用自然界并獲得生活必須品。社會的進步取決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從人類進步到使用生產和制造生產起,人類的社會的歷史也就開始了。社穗帶會生產力愈發展,人類支配自然的力量就愈巨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產的第二個方面即生產關系也發生變化,社會經濟制度也發生變化,社會經濟制度也發生變化。在生產力的基戚鋒礎上產生的并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是決定生產力大大向前發展的和決定的力量。歷史上社會經濟形態(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更替就是一種生產關系為另一種比較進步的生產關系所代替。這種更替始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新的生產關系通常是用革命手段推翻舊的生產關系確立的。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衫檔搭;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恩格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頁)
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于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蠢昌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象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特征
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于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于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于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編輯本段
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或拿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于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編輯本段
鮮明特點
緒論
凡是認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歷史、社會和歷史存在著必然的繼承和發展關系的觀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那么他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就具有了以下特點:
一、承認歷史,尊重歷史
一、承認歷史,尊重歷史,認為社會必然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這是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承認歷史,認為歷史正是所有事物的來源,這本身就解決了哲學中的一個命題——事物的來路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們的現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變化或后果。也許大家要問:這個問題簡單,難道現實中還有不承認歷史的情況么?怎么沒有呢,事實上是有的,比如我們有時就批判某某數典忘祖,甚至有懷有陰暗丑惡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認歷史、而且還歪曲篡改歷史。那些不承認臺灣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臺灣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數典忘祖嗎?日本國的某些別有用心之人不承認歷史上的侵略、篡改歷史的行為不就是不承認歷史嗎?還有現實中有的人達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來的窮困狀況,甚至在眾人面前和自己老實樸素的親人不敢相認,這也是不敢面對歷史的一種表現。看來承認歷史有時還是需要勇氣、正氣和骨氣的。
只有首先承認歷史,才能夠尊重歷史。尊重歷史有很多表現:承認歷史的真相,承認曾經的錯誤、承認先人的功業和成果、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享受應有的歷史權益等等。牛頓曾經謙虛地說:“我可能比笛卡爾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許多巨人肩膀上的緣故。”這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堅持了歷史的觀點。難道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和條件不是從先人那里繼承而發展的嗎?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承認曾經的錯誤,那是流氓和無賴;不承認一個國家既有的領土和主權,就會有侵犯別人的借口;不承認法理上的順承關系,就會有逃避承擔責任的行徑……看來,不承認和尊重歷史,不僅是態度上的問題,還可能會產生嚴重而錯誤的后果。
尊重歷史,肯定祖先的豐功偉績,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才能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從生活富裕的狹隘角度出發,加之對本國的某些缺點和不足存在不滿,有著比較嚴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愛國愛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徹底失去,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二、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這是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
首先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會有更強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話:“歷史造就英雄”,這也是歷史的觀點。這就是什么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什么樣的英雄人物。有很多歷史人物造就的歷史事件,我們今天很多人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實際上只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而發動玄武門事件。古代人為了爭奪皇位竟然殺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殘酷!其實只要了解了當時的兩種勢力的形成、差異和水火不容的情勢,就會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勢所然也。比如毛澤東為什么會發動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實際上只要聯系毛澤東本人畢生追求的共產主義信念、他對共產主義的本質的理解、以及當時國際、國內復雜的嚴峻形式,你也許就會對當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核心集團發動文化大革命有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在選擇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來發展的情況和造成的嚴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澤東所始料不及的。
其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能更加準確地判斷形勢,分清利弊,從而有針對性開展工作。有一句話,叫“審時度勢”,這也是一種歷史觀點。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才能開展什么樣的工作,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而不是亂來的。在國家危亡、民族患難的時候,我們就要把保家衛國、解決民族危機當成首要任務。在我們貧窮落后、饑寒交迫的時候,我們就要把發展生產、解決溫飽當成工作的重心。在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就要解決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如果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時候發動群眾鬧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進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國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時候,發動群眾“鬧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瘋子,這樣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運用到一般的問題上,也是這個道理。比如,我們要創立一個公司,首先就要調查研究:產品需求問題、人們消費習慣問題、生產原料問題、設備問題等等,這都是歷史條件,只有考慮周全了,我們才能獲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才能謙虛吸收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少走彎路。被前人通過實踐而證明了的理論和經驗,我們要毫不懷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鑒。古人曰:前車之轍,后車之鑒。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實踐換來的經驗,一定要加以堅持和發揚。國興于清明,毀于腐敗、興于團結,衰于分裂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無數次證明了的不變真理,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能蹈前車之覆轍。有一句話叫做“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也許可以忘掉仇恨,但決不能忘掉教訓和敵人。
三、有選擇地繼承并發展歷史
三、有選擇地繼承并發展歷史,這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
運用歷史的觀點,歸根結底還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是接受還是摒棄、是褒是貶、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地利用,這是我們必須做出抉擇的。縱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認為:借鑒歷史經驗、立足歷史條件、順應歷史趨勢、做人類歷史發展的推進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實踐者,這就是一個革命者應該采取的科學的態度。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我們要堅持同一切非歷史唯物主義者作斗爭,這就是:有選擇地繼承、發揚歷史理論和經驗,反對全盤否定。歷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發展的連續的動態過程,割斷歷史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理論經驗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凡是被歷史證明有錯誤的和有害的做法我們必須堅決拋棄和改正。否則我們就會重犯錯誤,重蹈覆轍,白白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人力和財力。我國就發生過也許仍然存在著“全盤西化”、“否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潮,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險的。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脫離歷史條件的空談蠻干。“實事求是,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主義和唯物主義是有機聯系、渾然一體的。堅持歷史主義,必然堅持唯物主義,必然反對官僚主義、主觀臆斷,反對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蠻干。尊重客觀形勢、尊重客觀實際,才能制定出符合規律的方針路線,我們的事業才能勝利,我們才能盡可能地少走彎路。毛澤東當初設計的農村公社——“吃大鍋飯”,就是過高地估計了當初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在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科學的預算和紀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過于理想的社會模式,從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積怠工、投機取巧,使得許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領導者崗位,加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煽動、破壞等因素,從而給我們的事業造成巨大損失。
認清歷史形勢,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時機,敢于變革,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條主義、保守主義”等呆板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行為。不能清醒地認清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不敢變革或不愿變革,也可能坐失發展良機,給以后的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比如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形勢日趨復雜、能源日益緊張、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腐敗勢力十分強大、道德認識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況下,如果不能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及早采取加強國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統一思想、加強德育、發展周邊關系等一系列果斷措施,必然會給我們將來的事業帶來難以控制的損失。
編輯本段
辯證性批判
馬克思并沒有賦予自己的哲學一個具體的名稱,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在不同場合把自己的哲學學說稱之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將費爾巴哈之前的唯物主義都稱之為“舊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相對于舊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的特點:它既是歷史的唯物主義,又是辯證的唯物主義。但這并不是說它們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的唯物主義也可以,名稱和內容并不能畫等號。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反復強調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重要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說,在歷史主義的方法中涵蓋著辯證方法的原則,在辯證方法中涵蓋著歷史主義的內容,二者是統一的。但是,受原蘇聯哲學的影響,我國傳統的哲學教科書人為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理論,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它在社會歷史中的運用而已,這與馬克思的原意不符。
編輯本段
存在的本質和意義
作用
存在的本質和意義在于空間形式宇宙在總體時間向度上不是辨證地發展的,而在它的每一個從混沌轉向有序的上升波段上也同樣不是發展邏輯在起作用。第一:這里仍然沒有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用武之地,充其量不過是兩次對等的否定過程之一——有序對于混沌暫時占主要地位。兩個相反方向(即上升與下降)運動的機會是均等的,哪一方也不占有絕對的優勢。第二:有序實體并不是借助于對自身的否定的邏輯環節來實現自身的建構的,而是由參與這一有序過程的所有要素的運動方式和結合方式所決定的,有著確定方向的建構。不同的組成要素只能按照自身所特有的結合方式向所允許的最大有序度運動而到達自己的終點。正是沿著這種模式化過程,星云中的物質微粒的引力作用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星體、元素的電磁力作用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分子、氨基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蛋白質,蛋白質與核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細胞,細胞的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有機體。可見這是一種個體的形態和行為方式決定了整體的未來結構的既形式固定又有始有終的有序的運動過程,而不是什么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的無限發展過程。辨證歷史唯物主義把從混沌到有序的過程(如生物進化)理解為辨證的發展過程并把這種過程看作普遍存在的無限發展過程完全不符合客觀實際。究其根本,辨證的無限的發展觀的要害就在于把存在當作了承載變化的時間向量來看待,時間是存在的唯一屬性,存在就是變化的事物的流,只能建立在永不停息的抽象的時間流程上,唯一常住的只有規律。其結果,存在的空間形式被抽掉了。空間形式只是被當作時間進程中的載體和道具,按此邏輯,認識存在不必著意于任何一種空間形式。因為一切現實的空間存在形式都將消亡,都只是手段,都是歷史的匆匆過客,都是應該為未來而犧牲掉的,一切合理、完美的東西屬于永遠的未來。難怪用這種理論解釋人會得出人沒有其決定于自然的普遍本性而只有隨其社會存在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屬性的結論。但事實上,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本質上是空間形式而非時間形式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并沒有絕對的時間,時間是相對于空間而存在的。而空間同樣是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的。相對空間實質上就是相對獨立的空間物質結構實體,即自然界在從混沌向有序運動過程中形成的宏觀存在物,如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物有機體。正是這些相對的空間存在形式才使得物質世界顯現為我們所見的存在,單純的虛空即絕對的混沌是存在的無。也正是這些有序空間形式的存在才使得時間成為現實。因為時間就是這些宏觀存在物體的運動頻率。對人類而言,時間就是地球的運動頻率,正是有了它們才有了年、月、日、時。恒星的壽命決定于其內部氫核聚變反應的頻率、動物的壽命決定于細胞分裂和心臟跳動的頻率。因此,時間存在的前提是作為從混沌到有序自然過程結果的宏觀物體的存在。一旦這種宏觀自然物終止了其有序的空間存在,時間也便被劃上句號。換句話說,空間存在形式是時間的限度,是空間存在形式派生了時間,而不是空間存在形式在時間中運動。時間只能隨空間存在形式的波動或振蕩而誕生和存在。另一方面,過程所顯現的時間性效應只是作為空間形式的運動的軌跡的累加,一種統計效應,如人類社會中的史書、文物,自然界的樹的年輪、地質層等等。一個質子的衰變期既沒有時間性也沒有歷史感,它也許永遠不衰變。而一大堆質子的半衰期的度量事實上只是統計的而不是時間的。而具體的時間流逝如地球的轉動頻率并不具有決定具體的存在物的空間結構的作用,即空間結構并不是時間變量的函數。一天的時間在一個懶漢的眼里和一個勤奮的科學家的眼里決不是一個同等的量度。所謂空間存在形式就是物質的相互關聯形式,在形態上是不同物質層次與結構自身的和與外部事物的三維空間聯系,這種三維空間聯系是一切組織、結構、的最一般、最本質的特征。任何存在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特定空間形式之外,又存在于將其包括在其中的上一級三維聯系中;每一個生物物種本身作為一種空間形式,它又同時存在于生態和生物圈中。它們之間是一環套一環的,每一低一級的空間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級空間形式的組成部分。遵循著宏觀涵概微觀,較小的宏觀又被較大的宏觀所涵概的結構規則。組成不同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的質子是禁閉在其中的夸克的空間結構,而由它們所組成的物體從原子到分子、晶體、細胞、生物有機體、星球、星系乃至宇宙無一不是空間聯系形式。這種空間的聯系是包括靜態關聯和動態聯系兩個方面的,靜態的聯系構成組織、機體的結構,動態的聯系構成組織和間的相互聯系,即動態的相互作用空間結構。兩者是物質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它說明空間存在形式不僅需要組織上的靜態的相互作用聯系,同樣需要動態的相互作用聯系,運動只不過是自由度較大的相互作用而已。因此運動也當然地屬于存在的空間形式而非時間形式。存在物的結構和運動的多樣性正是通過靜態和動態的空間形式表現出來的。就人而言,人的機體是一種空間結構,人的大腦中的思維、意識運動也是空間結構的,人的創造性活動——實踐也是空間結構的,人與自然界在生理、心理上的密切關系等等也都是空間結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性的背謬就是將運動普遍化和抽象化,并由此臆造出所謂歷史的運動及其規律。事實上客觀世界只有具體的運動而不存在抽象的運動和歷史運動。而且一切運動只能依靠具體的空間形式而存在。沒有原子就不會有化學運動,沒有細胞就不會有生命運動,沒有大腦神經就不會有意識運動。一定的空間形式產生一定的運動形式。運動的多樣性來自于有序存在物的空間形式的多樣性。
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規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于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結論
由此可見,承認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要比只一般地承認物質的普遍聯系更符合存在之本來面目。因為宇宙物質的存在原本就是具體的空間形式的。把存在看作是空間形式的還是時間形式明顯地存在著如下的本質區別,后者對存在的認識著眼于變化和邏輯規律,而前者則著眼于存在的結構、成分及其價值和意義。兩者孰優孰劣昭然若揭。以時間形式看待存在的規律論者并不關心什么東西存在著和各個存在的物種之間的本質性差異,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暫時的,都是只為規律和邏輯而存在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規律才是永恒的、第一性的存在。空間形式的存在觀則著眼于空間形式下的存在物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因而它所關心的是“什么”存在著。并且作為存在的追問者,他所要解決的存在論問題是從自身的存在出發的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他與其他存在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本質,明確什么是適合自身本質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克服自己的導致極端性的病態存在的不良行為。因此,作為哲學的對象——存在就應該在特定的空間形式上被考察,即考察人生存于其中的那個物質世界的空間存在形式,揭示存在對于人類的價值和意義,脫離了這一目標的哲學存在論研究毫無價值和意義。
而把存在論研究建立在任憑這種空間形式的變化上的哲學更是對人類的不負責任和犯罪。如果從超脫的角度,假設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級空間形式的變化都不足掛齒,因為在上帝看來,永不停息的毀滅已有的和創生未有的過程本身就是存在。但是哲學作為人類對存在的內容和意義的探索者就不能不關心人類自身居于其中的特定存在,不能不從人類自己的存在命運出發去研究存在。因為人類存在于其中的這個空間形式對人類是性命悠關的。它的變化,它的破壞是人類的災難。
人類出現和存在于自然界是人類絕無僅有的機遇。在沒有人類之前的世界,存在只存在于自身之中,因為沒有存在物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存在不對誰成為問題,也沒有價值可言。正是人的出現才使得存在對于一種存在物成為了對象,并且這種存在物通過以存在為對象證明了自己不同于一般存在物,是能夠懂得存在的真理及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物。從這個意義是講存在只是這種存在物——人——的存在。
因此,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的提出給了哲學一個實實在在的根基和唯一正確的方向,那就是,對于存在,哲學必須具體地揭示客觀世界建立于何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之上,同時在這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中探索人的空間形式,揭示探索存在的存在者本身——人——這個所有空間存在形式中最復雜最高級的空間存在形式的秘密,即回答人是什么。這才是哲學對于人類必須擔當起的責任和承諾。
前提
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存在論無視存在的空間形式,相反由于其理論和實踐建立在否定之否定邏輯基礎上,因而是以破壞現存的一切空間形式為前提的。從這一理論出發它拒絕給予人以全面、和統一的空間存在形式的認識,即不承認人的普遍本質。無視人的與自身生物結構本質相適應的有意識的和有著豐富的感性和精神需要的生存本質,并在實踐上予以限制和剝奪,狹隘地從人的肉體生存和排斥異己的占有欲出發,驅使人不斷地異化,沉溺于單純追求支配手段(即交換價值的數字指標)無限增長的數字化生存。其結果,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存在形式——生物圈生態空間當作人類的巨大加工廠的原料倉庫和垃圾場。全然不顧整個生物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在物種的分布、能量與物質的循環等方面的高度有序的空間存在形式,人類和與之息息相關的其他生物正是在這種有序的空間形式下才得以存在的客觀事實。到頭來,無視空間存在形式的,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發展,必將于在這種空間存在形式致命的改變的同時以毀滅人類自身為代價。
綜述
毫無疑問,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間形式,一切物種和類都不能擺脫漲落即從產生到毀滅的規律。對于無意識的物種和類而言,漲落只能順其自然,因為它們沒有能力作用于這一過程。但對于人類就大不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夠有意識地自主和自覺行為的存在物只有人類。人類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維持生命活動的生物范圍。他能夠利用遠遠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于自然界,從而也就具有了能夠決定自身和整個生態的漲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類操縱著對自己和整個生物界的生殺大權。人類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掘墳墓還是協起手來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機遇中共創祥和美好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類大有選擇余地。如果人類有序地展開自己的類行為與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協調,人類就能夠大大拓展自己的生存時空;反之如果人類放任在無序的競爭中掠奪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那么人類就將注定被提前開除球籍。
唯物史觀是指歷史唯物主義,以辯證唯物主義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缺友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也被稱為“唯物伏哪槐緩畢史觀”。
唯物史觀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一樣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敏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唯物主卜拿缺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必須歷史階段的型辯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
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
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貫徹和表現。社會存在是指不依社
會意識為轉移的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標志同自然界的
存在相區別的社會存在,它的最本質的東西是社會的生
產方式。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物質的高級運
動形態。社會運動也如同其它物質運動形態一樣,有它的
特定的物質承擔者,這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因
為只有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才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
基礎。社會意識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現象的總稱,它包括
人們的政治、法律觀點、哲學、道德、藝術、科學、宗教等意
識形式,以及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等。社會意識最基本
的含義是: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現
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存在決定意識有著不可分
割的聯系。它們都是指存在是意識的根源,意識是存在的
反映,這是它們的相同之處。但是,社會存在又有著不同
于一般存在的特點。一般唯物主義講的存在就是物質,它
是不依賴于任何主體的客觀實在含空,即沒有人的參預照樣
存在。歷史唯物主義講的社會存在則不然。社會離不開
人,一切社會活動都是人的活動,而人總是具有一定的目
的和動機,即具有主觀意識和能動性。所以,社會存在通
過有意識的人的活動表現出來。但是,這一特點并不能改
變社會存在的客觀性。社會意識同一般意識也是既有聯
系又有區別的。從“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這個意義上講,任
何意識都是社會性的意識。但社會意識與一般意識畢竟
有區別。一般意識是從總體上說明,它是人腦的機能、客
觀存在的反映,這里的客觀存在是包括自然存在和社會
存在的一般客觀實在。至于社會意識是從反映社會存在
這個角度來考察意識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
題是兩種歷史觀斗爭的焦點,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
主義就是按照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來劃分的。歷史唯物主
義認為,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中第一性的東西,是社會意
識的根源;社會意識則是社會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
東西。而歷史唯心主義則在實際上以種種不同的形式堅
持著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和歷
史唯心主義在其它問題上的分歧和爭論,都是圍繞著這
個基本問題或在對這個問題不同回答的基礎上展開的。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二者究竟誰決定誰的
問題,是任何社會歷史理論都不能回避的基本問題。對它
的回答不是唯物主義的就是唯心主義的,超越歷史唯物
主義和歷史唯心主談兄瞎義的第三種獨立的歷史觀是不存在
的。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歷史唯心主義則否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它們要么認為社會塵改的變化發展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特別是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