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除雜?在化學上,判斷除雜的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原則:1. 不能“玉石俱焚”:試劑一般只與雜質反應,不與要保留的物質反應。特殊情況下,試劑雖與保留物質反應,但最終需轉化成保留物質。2. “不增”、“不減”:不增加新的雜質,不減少要保留的物質。那么,化學除雜?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化學除雜方法眾多,以下是經典且常用的除雜方法匯總:
利用化學反應除雜:
氮氣中的氧氣:可通過灼熱的銅絲去除,反應方程式為2Cu + O2 → 2CuO,銅絲將氧氣轉化為固體氧化銅,從而除去氧氣雜質。
二氧化碳中的硫化氫:可通過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去除,反應方程式為NaHCO3 + H2S → NaHS + H2O + CO2↑,硫化氫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生成溶于水的硫氫化鈉,從而除去硫化氫雜質。
利用物理性質除雜:
例如,利用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通過洗氣法除去氣體中的雜質。
利用固體物質的熔點、沸點不同,通過加熱、冷卻等方法進行分離。
利用物質間的轉化關系除雜:
通過加入適當的試劑,使雜質轉化為所需的物質,或者使所需物質轉化為易于分離的物質。
利用萃取、分液等方法除雜:
對于在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的物質,可以利用萃取劑進行萃取,然后通過分液進行分離。
初中化學除雜質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氣體除雜:
通過特定物質吸收:例如,氧氣中的雜質一氧化碳可以通過灼熱的氧化銅除去;二氧化碳中的雜質一氧化碳則難以直接除去而不引入新雜質,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先將混合氣體通過灼熱的銅網除去氧氣,再收集純凈的一氧化碳與剩余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分離。
利用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氣可以通過濃硫酸吸收,但需注意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和腐蝕性,確保不會與待提純氣體發生反應。
固體除雜:
過濾法:適用于固體中含有不溶性雜質的情況,如氯化鈉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通過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的步驟除去雜質。
化學法:利用雜質與某種試劑反應而原物質不反應的特性,如銅粉中混有鐵粉,可用稀硫酸或鹽酸除去鐵粉,再過濾得到純凈的銅粉。
液體除雜:
化學反應法:通過加入適量試劑與雜質反應,生成沉淀、氣體或可溶性物質,再通過過濾、蒸發等方法除去。
看看我的這個文檔吧
http://wenku.baidu.com/view/e6d73b28453610661ed9f4f9.html
http://wenku.baidu.com/album/view/1f43490216fc700abb68fc7f.html?pn=10
初中化學除雜方法歸納如下:
一、利用物理性質除雜
溶解性差異:根據物質在水或其他溶劑中的溶解性差異,通過溶解、過濾、蒸發等步驟去除雜質。
升華、蒸發、融化:利用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物理狀態變化,如升華、蒸發、融化,進行分離。
磁性分離:對于具有磁性的雜質,可以使用磁鐵進行吸附分離。
二、利用化學反應除雜
酸堿反應:利用酸堿中和反應或酸堿鹽之間的復分解反應,將雜質轉化為沉淀、氣體或可溶物,從而進行分離。
氧化還原反應: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將雜質轉化為易于分離的形式,如通過氧化劑或還原劑將雜質氧化或還原為氣體、沉淀或可溶物。
燃燒:對于可燃性雜質,可以通過燃燒的方式將其去除,注意控制燃燒條件和防止環境污染。
吸收:利用堿水或酸液等吸收劑,將氣體雜質吸收去除。
記憶口訣:
溶濾蒸磁:溶解、過濾、蒸發、磁性分離,記住這些物理除雜法。
酸堿氧還:酸堿反應、氧化還原,化學反應除雜兩大招。
燒吸并行:燃燒和吸收,對于氣體雜質有奇效。
以上口訣簡潔明了地概括了初中化學中常用的除雜方法,有助于記憶和應用。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雜質的性質和實驗條件選擇合適的除雜方法。
在化學上,判斷除雜的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原則:1. 不能“玉石俱焚”:試劑一般只與雜質反應,不與要保留的物質反應。特殊情況下,試劑雖與保留物質反應,但最終需轉化成保留物質。2. “不增”、“不減”:不增加新的雜質,不減少要保留的物質。3. 不污染環境:所選除雜方法不能產生可污染環境的物質。4. 不能“舊貌變新顏”:除雜后,需恢復保留物質的原有狀態。5. 考慮試劑順序和過量試劑的去除:連續除去多種雜質時,需注意加試劑的順序及如何去除過量試劑。
方法:1. 物理方法:過濾法:適用于可溶物與不溶物的分離,如粗鹽提純。結晶法:適用于兩種可溶物的分離,如分離食鹽和硝酸鉀,可采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溶劑法。
化學方法:
轉化法:將雜質轉化為被提純物質,如除CO2中的CO,可將氣體通過灼熱的CuO。
以上就是化學除雜的全部內容,高中化學除雜方法眾多,以下是經典且常用的除雜方法匯總:利用化學反應除雜:氮氣中的氧氣:可通過灼熱的銅絲去除,反應方程式為2Cu + O2 → 2CuO,銅絲將氧氣轉化為固體氧化銅,從而除去氧氣雜質。二氧化碳中的硫化氫:可通過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去除,反應方程式為NaHCO3 + H2S → NaHS + H2O + CO2↑,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