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新版?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倡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教學評估應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律。那么,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新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畢業漢字掌握量有明確要求,即需掌握3500個漢字。
在小學生的識字教育中,識字數量與識字能力也分階段設定。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需認識1600到1800個字,學會書寫800到1000個字,同時學習獨立識字。
進入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需認識2500個字,能書寫2000個字,初步具備獨立識字能力。
到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需認識3000個字,能書寫2500個字,識字能力顯著增強,具備較強獨立識字能力。
初中階段,學生的漢字學習目標是掌握3500個漢字,完成從識字到獨立識字的全面升級。
初中畢業階段的語文教育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漢字數量,根據新大綱的要求,識字量從小學階段的1800個漢字增加到了更高的水平。具體而言,初中畢業的學生需要掌握的漢字數量,需進一步明確。
識字量的增加,不僅要求學生有更準確、更扎實的記憶,還需有一本新型的工具書來輔助學習。以往的工具書多側重于漢字的筆畫、筆順、部首、組詞以及簡單的看圖、字謎等方法來幫助學生識字。而《小學生常用漢字字理識記》一書,則從漢字的“字理”出發,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及演變過程。
所謂的“字理”,指的是漢字的構字原理。漢字作為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生產的需要所創造的符號,每一個漢字的結構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意義。漢字的增減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基于字理的考量,這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規律。
關于漢字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古人有“六書”的說法。這六種方法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異體字和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于造字的方法,而異體字和假借則是用字的方法。
通過《小學生常用漢字字理識記》這本書,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漢字的構造原理,從而更準確、更扎實地記憶漢字。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更能夠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語言運用能力,為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語文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掌握正確的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具備現代語文的閱讀、寫作及聽說技能。這表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是語文教育的終極追求。
隨著中國向21世紀邁進,社會變革與技術進步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語文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應將學生的語文學習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不僅教他們如何讀書寫字,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知識的傳授與智力、非智力素質的發展應相輔相成,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訓練也需緊密結合。
為此,語文教學應致力于提供全面、整體、能動且網絡化的培養訓練,確保學生能夠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語文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堅信培養能力是語文教育永恒的目標,始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中心,兼顧課堂內外的教育。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提升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無論是課堂上的討論、課外的閱讀,還是小組合作學習,都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需要指導他們如何理解文本,更要引導他們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寫作方面,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鼓勵他們發揮創意,同時培養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新大綱規定初中語文的教學目的是: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 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 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以上述教學目的為基礎,以讀寫聽說、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求和課文、48項能力訓練、20項基礎知識 的教學內容為框架,來構建初中語文教學體系。這個初中語文教學的新體系分列讀、寫、聽、說的教學要求, 分解讀、寫、聽、說的訓練點(能力和技能),有科學性和創造性。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它學科、今后工作和繼續學習,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語文教學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聯系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一、 教育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民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養成健全人格。
二、 教學內容和要求
(一)閱讀
1、 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字。
2、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默讀的習慣,并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讀和略讀的方法。
3、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以上就是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新版的全部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旨在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閱讀能力和審美情趣。根據《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每位學生每個學期至少需要閱讀兩本課外書籍。推薦書目如下:1.《西游記》由明代作家吳承恩創作,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奇幻旅程。2.《水滸》出自施耐庵之手,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