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高一生物還原糖實驗報告 高中生物實驗報告大全 生物高中實驗報告冊 高中生物學生實驗報告1200字 高一生物實驗報告冊必修一
一、實驗目的: 1、初步學會探索酶的歲明催化效率的方法。 2、探索比較過氧化氫酶與鐵離子的催化效率的高低。二、原理設計: 過氧化氫酶廣泛分布于動植物組織中,它能迅速地催化過氧化氫分解成水和氧氣。鐵離子也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水和氧氣。根據過氧化氫在兩類催化劑的作用下產生氧氣的快慢、多少來判斷酶的催化效率。 三 、難點突破: 1、實驗設計遵循的原則(1)對照性原則:通過與鐵離子乎罩告的對比說明過氧化氫酶具有高效性。(2)單一變量原則:催化劑的種類不同事實驗的唯一變量。 (3)等量性原則:悶賣出變量外,其余條件完全相同。2、實驗關鍵(1)要取新鮮肝臟研磨液:放置久了,酶的活性會降低。(2)滴鐵離子和肝臟研磨液的滴管不能混用,免得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四、實驗過程 1、取兩只試管編號為1、2、分別滴加2毫升過氧化氫溶夜; 2、向1好試管低家加2滴肝臟研磨液,2號試管滴加2滴三綠化鐵溶液。 3、分別堵住試管同時均勻振蕩。 4、觀察現象:1號試管產生氣泡快而多,2號試管產生氣泡慢而少。 5、結論: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1.還原性糖實驗
實驗原理:牛奶中的乳糖是一種醛糖(由葡萄糖+半乳糖構成),逗皮能還原斐林試劑(0.1%
NaOH,5%
CuSO4)中的Cu2+產生磚紅色Cu20沉淀。
實驗過程
①取2塊試管,編號水、牛奶;
②滴加4滴斐林試劑A液,再滴加4滴斐林試劑B液,搖勻;
③再分滴加掘指友7滴水、牛奶搖勻;
④同時用兩個試管夾夾著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30秒;
⑤觀察并記錄現象(牛奶顯現磚紅色)。
2.蛋白質實驗
實驗原理:判槐牛奶中富含酶、磷蛋白等蛋白質,其中肽鏈中的-CO-NH-能在NaOH溶液中與CuS04稀溶液(1%)產生紫色,因而證明蛋白質存在。
實驗過程:
①取2支試管,編號。分別注入約1/8試管水、牛奶;
②再分別注入1/8試管雙縮脲試劑A,搖勻;
③再分別向試管中加入3~4滴雙縮脲試劑B液,搖勻;
④觀察并記錄現象。(牛奶顯現紫色)
3.
脂肪的鑒定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蘇丹Ⅲ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比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當用蘇丹Ⅲ的酒精溶液處理含有脂肪的生物組織時,酒精中的蘇丹Ⅲ進入脂肪中,將脂肪染成橘黃色。
脂肪的鑒定方法:
1.制作花生子葉切片,滴加蘇丹Ⅲ染色3分鐘
2.吸取多余的染液,滴加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掉多余的酒精。
3.滴上蒸餾水,蓋上蓋玻片。
4.顯微鏡觀察
【 #高一#導語】從初中生物過渡到高中生物的重要時期,也是打好高考生物基礎的一個重要時期,我們必須復習好高一的生物實驗報告。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實驗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生物實驗報告【1-4】
實驗一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綠色,RNA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二物質鑒定
還原糖如信+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脂肪+蘇丹III橘黃色
脂肪+蘇丹IV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于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后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裝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3、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淀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混合后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后,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渣饑輪才能透光,而用于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準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堿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黑藻葉或肢漏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知識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觀察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么可直接取用蘚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適溫度是多少?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對黑藻什么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葉脈附近的細胞。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只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視野應適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采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實驗四觀察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
(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二)裝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1.解離:藥液: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1混合液)。時間:3~5min.目的: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漂洗:用清水漂洗約10min.目的:洗去藥液,防止解離過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質量濃度為0.01g/mL或0.02g/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體著色,利于觀察。
4.制片: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然后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目的: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于觀察。
(三)觀察
1、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么?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時間是何時?為何?
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么?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嗎?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洗去鹽酸便于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么?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么?
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于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1)分生區細胞中,什么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么?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后期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么?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么?
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高一生物實驗報告【5-9】
實驗五比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點提示:
(1)為何要選新鮮的肝臟?因為在不新鮮的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于細菌的破壞而降低。
(2)該實驗中所用試管應選較粗的還是較細的?為什么?應選用較粗的,因為在較細的試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氣泡,而影響衛生香的復燃。
(3)為何要選動物的肝臟組織來做實驗,其他動植物的組織的研磨液能替代嗎?因為肝臟組織中過氧化氫酶含量較豐富;其它動植物組織也含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所以能夠替代。
(4)相同質量的塊狀肝臟和肝臟研磨液,哪一個催化效果好?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
(5)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下個吸管?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過氧化氫酶與氯化鐵混合,而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2、步驟: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卜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考點提示: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綠色、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對實驗有何影響?
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顏色變淺。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濾液細線為何要直?為何要重畫幾次?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顏色更深一些。
(9)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的是哪兩種色素?胡蘿卜素和葉黃素。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卜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實驗七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1、條件: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驟:制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顏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4、結論:細胞外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知識概要:制片觀察加液觀察加水觀察
考點提示: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么辦?
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縮小光圈,使視野變暗些。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動物細胞會嗎?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顏色的變化?復原時呢?
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復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若發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其原因是什么?
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移動?
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后,怎樣使物像清晰?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亮?換高倍物鏡后,應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總放大倍數等于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①配制一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別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實驗八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考點提示: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么?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該實驗中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么?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別是多少?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于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紗布,能防止DNA絲狀物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三次用兩層紗布,既有利于DNA透過紗布,又能防止其它雜質透過紗布。
(6)若實驗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加蒸餾水過少,細胞未充分脹破;第二次加蒸餾水過多或過少;第一次過濾用了多層紗布;第二次過濾用了一層紗布。
(7)兩次加入蒸餾水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第一次是為了使血細胞吸水脹破;第二次是為了降低氯化鈉的濃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實驗中攪拌溶液時,為何總要沿一個方向攪拌?防止DNA分子受到損傷。
(9)兩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別是什么?原理分別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餾水,降低氯化鈉的濃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體分別是什么?原理分別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濃度為2mol/L的氯化鈉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鈉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鈉中的溶解度,是隨著氯化鈉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鈉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對DNA的溶解度都比較高。
(11)鑒定DNA時為何要用兩支試管?其現象分別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試管起對照作用。該試管溶液不變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試管溶液變藍色。
實驗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裝置:(見課本)
3、檢測:(1)檢測CO2的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產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高一生物易錯知識點
1.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意義的部分
2.能量在2個營養級上傳遞效率在10%—20%
3.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4.真菌PH5.0—6.0細菌PH6.5—7.5放線菌PH7.5—8.5
5.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6.物質可以循環,能量不可以循環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夠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態的結構:生態的成分+食物鏈食物網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殼的是1—6多肽分子個
原核細胞的細胞壁:肽聚糖
10.過敏:抗體吸附在皮膚,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細胞表面,再次進入人體后使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物質.
11.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為流入該食物鏈的總能量
12.效應B細胞沒有識別功能
13.萌發時吸水多少看蛋白質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脫氨基主要在肝臟但也可以在其他細胞內進行
14.水腫:組織液濃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機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時產生有機物
16.是否需要轉氨基是看身體需不需要
17.藍藻:原核生物,無質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質粒
高爾基體合成纖維素等
tRNA含CHONPS
18.生物導彈是單克隆抗體是蛋白質
19.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
20.原腸胚的形成與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關
一、實驗報告
1、提出問題: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嗎?
2、作出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3、設計陵或實驗:
(1)材料選擇:紫色洋蔥鱗片葉
(2)選擇:顯微鏡、滴管、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鑷子、刀片
(3)試劑選擇:質量濃度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4)具體實驗步驟:
第一步:制作紫色洋蔥鱗片葉的臨時裝片,先用低倍鏡觀察。
第二步:嘗試用蔗糖溶液使洋蔥表皮細胞發生質壁分離
第三步:使洋蔥表皮細胞浸潤于清水中,觀察質尺或伍壁分離的復原。
結果記錄表
中央團察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細胞大小
0.3 g/mL
蔗糖溶液
清水
結論
1. 實驗目的: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實驗原理:碘遇淀粉變藍;光合作用產生淀粉
實驗器材:長勢良好的天竺葵一盆
實驗步驟: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摘取一片葉子,用不透光的紙對葉片進行部分遮光處理并置于陽光下,1h后用碘對葉子處理后發現不遮光的部分變藍,而遮光部分無明顯變化,證明只有不遮光部分產生了淀粉
實驗結論:光的確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2.實驗目的:光和作用速度受光照強度影響
實驗原理:
實驗器材:長勢良好的植物
實驗步驟:取兩片大小相同的葉子,置于錐形瓶,一瓶放在陰涼處,一瓶放在光照下,連一個裝滿水并倒置于水缸的量筒,化學實驗測收集氣體的那個你會吧?
3不是與2一樣的嗎?
4.光合作用速度受溫度影響
基本同2,改變溫度
5.光合作用速度與二氧化碳濃度有關
基本同2,改變二氧化碳濃度
6.實驗目的:測定光合作用速度
實驗原理:植物葉片的主脈兩側對稱部分葉面積基本相等,其形態和生理功能也基本一致。用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葉柄或莖的韌皮部,保留木質部,以阻斷葉片光合產物的外運,同時保證正常水分供應。然后,將對稱葉片的一側取下置于暗中,另一側留在植株上保持光照,繼續光合作用。一定時間后,測定光下和暗中葉片的干重差,即為光合作用的積累的干物質量。通過公式計算出光合速率。乘以系數后還可計算出C02的同化量。
實驗器材:任選戶外一種植物。剪刀。 4塊濕紗布。帶蓋磁盤。30個小紙李孫牌,去戶外之前用鉛筆編號(1~15;1~15)。鑷子。打孔器。鉛筆。記號筆。12個稱量瓶。烘箱。分析天平。干燥器。 5%三氯乙酸。
實驗步驟: 1.取樣:在戶外鎮念選擇較綠和較黃的同種植物葉片各15片,要注意葉齡、葉色、著生節位、葉脈兩側和受光條件的一致性。綠葉和黃葉分別用紙牌編號(例如綠葉為1、2、3~15,黃葉為1`、2`、3`~15`)。增加葉片的數目可提高測定的精確度。
2.處理葉柄:為阻止葉片光合作用產物的外運,可選用以下方法破壞韌皮部。
(1) 環割法:用刀片將葉柄的外層(韌皮部)環割0.5cm左右。為防止葉片折斷或改變方向,可用錫紙或塑料套管包起來保持葉柄原來的狀態。
(2) 燙傷法:用棉花球或紗布條在90℃以上的開水中浸一浸,然后在葉柄基部燙半分鐘左右,出現明顯的水浸狀就表示燙傷完全。若無水浸狀出現可重復做一次。對于韌皮部較厚的果樹葉柄,可用融熔的熱蠟燙傷一圈。
(3)抑制法:用棉花球蘸取5%三氯乙酸或0.3mol/L的丙二酸涂抹葉柄一周。本實驗統一使用三氯乙酸。注意勿使抑制液流到植株上。
選用何種方法處理葉柄,視植物材料而定。一般雙子葉植物韌皮部和木質部容易分開宜采用環割法;單子葉植物如小麥和水稻韌皮部和木御擾困質部難以分開,宜使用燙傷法;而葉柄木質化程度低,易被折斷葉片采用抑制法可得到較好的效果。
3.剪取樣品:葉柄處理完畢后即可剪取樣品,并開始記錄時間,進行光合作用的測定。首先按編號次序(綠葉和黃葉交替進行)剪下葉片對稱的一半(主脈留下),并按順序夾在濕潤的紗布中(綠葉與黃葉分開保存),放入磁盤中,帶回室內存于暗處。2~3h后,再按原來的順序依次剪下葉片的另一半。按順序夾在濕潤的紗布中(綠葉與黃葉分開保存)。注意兩次剪葉速度應盡量保持一致,使各葉片經歷相同的光照時間。
4.稱干重:取12個稱量瓶分別標上綠葉光照1、2、3,綠葉黑暗1、2、3,黃葉光照1、2、3,黃葉黑暗1、2、3,將各同號葉片照光與暗中的兩半葉疊在一起,用打孔器打取葉圓片,分別放入相應編號的稱量瓶中(即光下和暗中的葉圓片分開)。每5 個葉片打下的葉圓片放入一個稱量瓶中,做為一個重復。記錄每個稱量瓶中的小圓片數量。打孔器直徑根據葉片面積大小進行選擇,盡可能多的打取葉圓片。注意不要忘記用卡尺量打孔器的直徑。將稱量瓶中疊在一起的葉圓片分散,開蓋置于105℃烘箱中烘10min以快速殺死細胞,然后將溫度降到70~80℃,烘干至恒重(2~4h左右)。取后取出加蓋于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用分析天平稱重。
5.結果計算:
W2-W1光合速率(mgDW·m-2 s-1)= A×t
式中W2:照光半葉的葉圓片干重(mg);W1:暗中半葉的葉圓片干重(mg);A:葉圓片面積(m2);t:照光時間(S)。若將干物質重乘以系數1.5,便可得CO2的同化量,以mgC02·m -2S-1表示。
7.證明光合作用暗反應第一產物是二氧化碳。這個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