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內基小體名詞解釋微生物 微生物名詞解釋匯總 臨床微生物名詞解釋 微生物學腸熱癥名詞解釋 醫學微生物常考名詞解釋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并將其應用于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概述
微生物的含義:非分類學上名詞,來自法語“Microbe”一詞。是形體微小、單細胞或個體結構簡單的多細
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通稱。
種類:微生物類群十分龐雜,包洞遲括:無細胞結構的病毒、類病毒、擬病毒等,
屬于原核生物的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等,
屬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
兩界
動物界Animalia:不具細胞壁,可運動,不進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Plantae:具有細胞壁,不運動,可進行光合作用。
三界:原生生物界Protista:(E.H.Haeckel,1866年提出)
五界
原核生物界Monera:細菌、放線菌等
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類、原生動物、粘菌等
真菌界Fungi:酵母、霉菌
動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
五界是以細胞結構分化的等級以及和光合、吸收、攝食這三種主要營養方式有關的組織類型為基礎的。六界:加上病毒界。
三界(域)
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編目分析法對60多株細菌的16SrRNA序列進行比較后,驚奇地發現:產甲烷細菌完全沒有作為細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細菌(archaebacteria)。隨后他又對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內的大量菌株進行了16Sr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較,又發現極端嗜鹽菌和極端嗜酸嗜熱菌也和產甲納哪李烷細菌一樣,具有既不同其他細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而它們之間則具有許多共同的序列特征。于是提出將生物分成為三界(Kingdom)(后來改稱三個域):古細菌、真細菌緩悉(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1990年,他為了避免把古細菌也看作是細菌的一類,他又把三界(域)改稱為:Bacteria(細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并構建了三界(域)生物的樹。
微生物特點
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
微生物的大小以μm計,但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大,必然有一個巨大的營養吸收,代謝廢物排泄和環境信息接受面。這一特點也是微生物與一切大型生物相區別的關鍵所在。
舉例:乳酸桿菌:120,000;雞蛋:1.5;人(200磅):0.3
2.吸收多、轉化快
這一特性為高速生長繁殖和產生大量代謝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舉例:3克地鼠每天消耗與體重等重的糧食;1克閃綠蜂鳥每天消耗兩倍于體重的糧食;大腸桿菌每小時消耗2000倍于體重的糖;發酵乳糖的細菌在1小時內就可以分解相當于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生乳酸;1公斤酵母菌體,在一天內可發酵幾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3.生長旺、繁殖快
極高生長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鐘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時2.2×10^43菌數增加,營養消耗,代謝積累,限制生長速度。這一特性可在短時間內把大量基質轉化為有用產品,縮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糧食霉變。舉例:Escherichiacoli(大腸桿菌)在最適的生長條件下,每12.5~20分鐘細胞就能分裂一次;在液體培養基中,細菌細胞的濃度一般為108~109個/ml;谷氨酸短桿菌:搖瓶種子→50噸發酵罐:52小時內細胞數目可增加32億倍。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特性就可以實現發酵工業的短周期、高效率生產。例如生產鮮酵母時,幾乎12小時就可以收獲一次,每年可以收獲數百次。
病原微生者簡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伍游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
病原體中,以首橘褲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3Q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輪敬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臘鍵慎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亮猜、病毒、霉菌、酵母菌等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進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機物維持生命。
請采納回答
不是梗,是指微小襪拆生臘好缺物。
醫學微生物學名解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輪辯個體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是生物的一大類,形體微小,結構簡單,繁殖很快,如細菌、病毒等。
醫學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慎春,亦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主要研判讓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掘孝局斷及特異性預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