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閱讀一種美味?然而,文章的結尾處,那條發出詭異光的魚,似乎并不只是個玩笑。作者用“詭異”一詞,微妙地揭示了生活的復雜性。魚眼的光亮,既是家庭短暫快樂的象征,也是貧困與夢想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它仿佛在說,即使是最美好的瞬間,也可能在生活的壓力下變得脆弱不堪。三子捕獲的那條小魚,那么,高考語文閱讀一種美味?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17年高考已經落下帷幕,但是這兩天,億萬網友對高考關注的熱度卻仍未消減。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2017浙江高考語文試卷的閱讀理解《一種美味》的答案……
↓↓
心疼浙江考生!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
這道閱讀理解題,選用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描寫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發生的故事。文章最后寫道,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后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鞏高峰
為什么會有詭異的光?
詭異的光到底是個什么鬼?
這是一條怎樣的魚?
一時間吸引了億萬網友的關注
就連原作者鞏高峰也表示
“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
于是,大家都在期盼著鞏高峰的回答…
就在昨天 (10日),高考標準答案公布,原作者也給出了答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種美味》閱讀理解
10 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原作者鞏高峰:
(1)陌生的光:
母親那一輩人,每年過年過節才能有機會吃一次魚、肉,所以平日里看到魚,會有一種陌生的驚喜。
(2)陌生的氣息:
一個幾乎從沒吃過魚的六歲孩子,親手抓到一條魚,能給全家帶來一頓魚湯,這種他沒品嘗過的味道,對他來說當然是陌生的。后文也呼應了,“他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是這樣的,新鮮得讓人稍稍發暈”。
鞏孝衫滑高峰,《一種美味》。
2017年6月7日,高考首日。浙江省高考試卷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讓許多考生一臉茫然,很多考生吐槽:轉發了那么多錦鯉,結果卻敗給了一條草魚。
草魚就是這篇文章中的美味。這篇文章來自專欄作者鞏高峰的《一種美味》。全文講述了窮困的家庭意外收獲一條草魚后第一次吃魚經歷。考試問題設置為:“請理解《一塌灶種美味》”“文章結尾賞析”,而這篇巧臘文章的結尾為:現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文章采用了"歐-亨利"式的結尾,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一個六歲孩童,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將一條草魚捧到母親眼前時,母親的眼中現出一種"陌生的光",哥哥們、父親看到這條魚后眼中流出的是同樣的眼神。
為了將這條小魚烹出美味,母親狠心換來過年才會吃的豆腐,父親在灶前保持笑意,這種微笑在平時很難看到。
當魚的香氣彌漫了整個屋子的時候,六歲的孩童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暈。
這是一次愉快的晚餐,父親難得開口說了話,"三子(6歲孩童)該上學了"。
"美味"結束后,兩個哥哥回屋睡覺,明天還有農活要做;父親要燒制豬食,給牛喂草,讓羊進圈。
就在燒制豬食的過程中,父親在柴火堆碰到軟軟的東西,就是那條草魚。
原來,那條魚從來不曾做成魚湯,一家人心中的美味也不過是主觀臆斷的"魚湯"。
文章最后一句: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但這道詭異的光,早已遠離物質匱乏、精神貧瘠的那個時代的高考生們已經無法理解。
"為什么會是一道詭異的光?詭異的光是什么鬼?"
作者鞏高峰在微博上回復網友:就是有點說不出來的難受,覺得生活太詭異。
"只有經歷過物質精神匱乏的年代才能讀懂"
"為什么中考是窮人吃牡蠣,高考是窮人吃魚?""請問魚到底吃了沒?困惑。
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閱讀理解《一種美味》最后那條魚發出詭異的光是表現作者對光明的向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擬人是一種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擬人是指把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這樣的修辭手段。擬人可以通過形容詞、動詞或名詞表現出來。
擬人化的寫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的某個特點,又有了擬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高考語文結束之后,浙江卷中的閱讀題《一種美味》成了新晉網紅,其作者鞏高峰也被頂上熱搜。網友紛紛吐槽此文“看不懂”、“不知所云”,連作者本人也笑稱“標準答案還沒出來,我也不知道我想表達什么”。
但當我讀完全文之后,突然明白了出題人的苦心,這實在是一篇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文!我好想在一片吐嘈聲中給作者平個反,在我看來,這是一篇神作啊!
我所解讀的真相是:那條草魚,其實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他”所編織出的一個夢境,是在千瘡百孔的現實生活外,營造出的虛幻的奢侈體驗。
看過《穆赫蘭道》的朋友,應該對電影情節印象頗深。影片前半部分一直是輕快明亮的,女主角笑容燦爛、生活安定,還有個全心依賴她的愛人,但后半部分卻越來越凌亂、詭異。最后真相被揭示,這只是主角的一個短暫的夢境,現實中的她,只是個無業、糜亂邋遢、遭愛人背棄的可憐蟲。
說這么多是想表達,讀《一種美味》的時候,一下就讓我想到《穆赫蘭道》。文章里說,“他”從來沒吃過魚,自然也沒見過,那他怎么就能斷定,水溝里出現的,就是“魚”?可能的解釋是,“他”曾聽人說過,“魚”是什么樣,有多好吃,所以將它搬到夢境里,但還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魚”具體是什么樣子。就像我們時常夢見“外星人”或“鬼”等,但只是心里賦予了它們一個概念,永遠看不清正臉一樣。
以上就是高考語文閱讀一種美味的全部內容,1、魚豆腐湯中有沒有魚?答案是沒有。前文“母親嗔怪著:‘你笑什么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開鍋蓋,讓父親看”這里埋下伏筆,與結尾“第二把柴火他就抓著了一個粘粘軟軟的東西,湊到了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