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歷史?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4月)毀于戰(zhàn)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jìn)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jìn)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將樓址內(nèi)遷6丈有余。岳陽樓在1700余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那么,岳陽樓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岳陽樓始建于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
岳陽樓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將領(lǐng)魯肅閱兵樓,在東漢末年由名將魯肅主持修建,用來指揮和檢閱水軍。隨著歷史的推移,魯肅的閱兵樓逐步演變成了人們登臨游覽、觀光賞景的地方。在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巴丘改名為巴陵郡,因?yàn)殚啽鴺窃诎土瓿俏鏖T上,便以郡名為樓名,改魯肅閱軍樓為巴陵城樓,那時開始出現(xiàn)了詠樓詩,南北朝的顏廷之是最早描寫岳陽樓的詩人之一,他的《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是描寫岳陽樓前綺麗風(fēng)光的第一首詩歌。
到了唐朝,便開始稱之為“岳陽樓”,那時巴陵已改名為岳州。但在初唐到盛唐,岳陽樓還是沒有統(tǒng)一的名稱。有叫“南樓”,有稱“洞庭樓”,還有叫“驛樓”。
在盛唐時民間雖已把它俗定為“岳陽樓”,但真正見于名人詩歌題詠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6年),而第一個稱之為岳陽樓的大文豪就是“詩仙”李白。
乾元二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不久便來到岳陽,看到岳陽樓,借景抒情,興奮吟出了《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來表達(dá)自己遇赦的高興。經(jīng)李白稱呼使用,“岳陽樓”這個名稱便傳揚(yáng)開去,固定下來。
東漢末年,孫權(quán)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zhèn)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xiǎn)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閱軍樓,用以 訓(xùn)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dāng)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于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4月)毀于戰(zhàn)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jìn)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jìn)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將樓址內(nèi)遷6丈有余。
岳陽樓在1700余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則層檐冰閣,岌頌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于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
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jīng)破舊不堪。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jìn)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
東漢末年,孫權(quán)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zhèn)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xiǎn)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閱軍樓,用以訓(xùn)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dāng)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于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于戰(zhàn)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jìn)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jìn)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將樓址內(nèi)遷6丈有余。
岳陽樓在1700余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則層檐冰閣,岌頌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于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
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jīng)破舊不堪。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jìn)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
岳陽樓始建于唐代,公元220年前后。岳陽樓位于岳陽市西門城頭,背靠岳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yù)。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更是讓岳陽樓名聲遠(yuǎn)揚(yáng)。 岳陽樓主樓有3層,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fù)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樓頂?shù)男螤羁崴埔豁攲④婎^盔。樓側(cè)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懷甫亭等建筑。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元年前后,距今1700多年歷史,三國時期為魯肅閱軍樓;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南樓;中唐李白賦詩后,始稱岳陽樓,至公元 1045年,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友范仲俺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岳陽樓在歷史上屢毀屢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1983 年。整個樓體結(jié)構(gòu),工藝精巧,造型端莊,其建筑和風(fēng)格可概括為“純木、四柱、三層、飛檐”。
以上就是岳陽樓歷史的全部內(nèi)容,岳陽樓始建于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