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論綱?歷史哲學,如同一扇深邃的門,揭示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復雜交織。在本雅明的批判下,歷史唯物主義被他視為世俗的神學幻象,其核心動力源于一種神圣的信仰——追求幸福,那是通往救贖的未來之路。然而,歷史主義和進步主義的鐘擺未能妥善平衡時間的維度,真正的幸福并非空洞的時間概念,而是源于個人體驗的豐盈。那么,歷史哲學論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梁啟超認為,歷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尋求一種理性的認識;但是這種理性認識的獲得則必須是客體和主體的結合;而只有獲得了這種理性認識,史學才具有了它應有的社會作用。他指出:歷史〔撰述〕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所謂公理公例,就是下面他說的歷史哲學。梁啟超認為,史學是由客體和主體結合而成的。所謂客體,則過去、現在之事實是也;所謂主體,則作史、讀史者心識中所懷之哲理是也。他進而闡述說:有客觀而無主觀,則其史有魄無魂,謂之非史焉可也(偏于主觀而略于客觀者,則雖有佳書亦不過為一家言,不得謂之為史)。是故善為史者,必研究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謂歷史哲學者出焉。歷史〔撰述〕與歷史哲學雖殊科,要之,茍無哲學之理想者,必不能為良史,有斷然矣。梁啟超從歷史研究和撰述之客體與主體的關系著眼,提出歷史哲學是為良史的前提,這在史學理論的發展和建設上有重要的意義。他認為,歷史哲學之所以重要,還在于它對從認識局部之史到認識全體之史、從認識史學本身到認識史學與他學之關系,是必不可少的。而尤為重要的是,還在于它的社會作用,即: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為理論之美觀而已,將以施諸實用焉。
對于歷史的學習很多人都會覺得望“史”莫及,那么我們應怎樣學習好歷史呢?其實列好復習提綱就行了,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三提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必修三提綱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 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
1、歷史背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
①、井田制趨向瓦解、分封制趨向崩潰、士受到重用并提出本階層主張;
②、私學的創辦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形成了諸子百家。
2、主要流派
①、道家:老子主張世界的本原是道、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世界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莊子主張世界萬物都相對、放棄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③、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④、儒家:孔子主張仁、以德治民、克己復禮、有教無類;
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民貴君輕、性本善;荀子主張仁義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惡。
3、歷史意義: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和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1、形成:春秋晚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
主編序
編者的話
作者前言
一現代的時代意識及其自我確證的要求(附:論本雅明的《歷史哲學論綱》)
二黑格爾的現代性觀念(附:論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
三三種視角:黑格爾左派、黑格爾右派和尼采(附:論過時的生產范式)
四肯入后現代:以尼采為轉折
五啟蒙與神話的糾纏:霍克海默與阿多諾
六形而上學批判對西方理性主義的瓦解:海德格爾
七超越源始哲學:德里達的語音中心論批判(附:論哲學和文學的文類差別)
八在愛欲論與普通經濟學之間:巴塔耶
九理性批判對人文科學的揭露:福科
十權力理論的困境
十一走出主體哲學的另一條路徑:交往理性和以主體為中心的理性
十二現代性的規范內容(附:論盧曼的系統理論對主體哲學遺產的接受)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歷史哲學,如同一扇深邃的門,揭示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復雜交織。在本雅明的批判下,歷史唯物主義被他視為世俗的神學幻象,其核心動力源于一種神圣的信仰——追求幸福,那是通往救贖的未來之路。然而,歷史主義和進步主義的鐘擺未能妥善平衡時間的維度,真正的幸福并非空洞的時間概念,而是源于個人體驗的豐盈。
人與歷史的關系并非單向的征服,而是通過理解和接納幸福(救贖)來賦予過去客觀價值。馬克思的視角下,歷史是階級沖突的舞臺,真正的精神力量在于對現有秩序的質疑與挑戰,而非盲目追求進步。后現代主義雖消解了主體的絕對性,卻呼喚著意義的重建。歷史的天使為我們指引了一條路徑,那就是在捕捉并堅守真實的歷史存在(存在主義)中實現救贖的洗禮。
語言,作為歷史的媒介,承載著過去的源始意義,它塑造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和感知。本雅明強調,歷史學家應拒絕現代性的篡改,堅持傳統的真實形象,用原汁原味的語言去揭示歷史的靈魂。傳統并非被勝利者一手遮天,而是語言異化的產物,只有懷疑與反思,才能觸及歷史的真實面貌。
在歷史的長河中,尼采揭示了時間的無常,陀思妥耶夫斯基則在破碎的記憶中尋找生存的可能。進步主義似乎主導了時代,群眾的推動看似進步,實則缺乏深度思考,他們追求的是平凡的滿足,而非理想。
萬斌,男,1946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他作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身兼多項重要職務,如浙江省社聯副主席、浙江省學位委員會委員等,同時在多個學術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如中國政治學學會理事、浙江政治學會副會長等。
萬斌長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與教學,成果豐碩。自1979年以來,他已出版學術著作19部,其中個人獨立完成5部,與他人合作的第一作者專著4部,主編教材和教參10部,參與撰寫的作品超過10部。他在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論文逾100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等重要文獻摘錄或全文轉載。他的論著總計約500多萬字,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法學以及鄧小平理論研究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在政治哲學、法理學及民主、自由、文明理論方面展現出創新和領先地位。
他的學術成果榮獲多項重要獎項,如《政治哲學》獲浙江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民主哲學》和《歷史哲學論綱》分別獲得第七、六屆的二等獎,《法理學》也獲得第四屆二等獎。論文《論社會全面進步》更是榮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主編教材《鄧小平理論概論》更是榮獲國家教育部優秀教材獎。
以上就是歷史哲學論綱的全部內容,未來哲學論綱,本雅明提出了對未來的設想,探討如何在變遷中尋找意義。經驗與貧乏的篇章,他反思了個體在物質豐富的世界中所面臨的內心空洞,尋求精神的富足。歷史哲學論綱則聚焦于歷史的力量與個人的救贖之路。文學形式與歷史救贖,本雅明以文學為載體,闡述了藝術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承載和傳遞救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