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高中語文48個答題公式打印 新高考語文答題模板歸納 語文48個答題公式 高中語文答題技巧全套 閱讀理解的24個萬能答題公式
我們在做閱讀題目時,第一遍要認真閱讀,了解故事的內容。在做題時,要在文章找答案的話,用瀏覽的方式就好了,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于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公式,歡迎大亮慧碰家閱讀!
1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公式
1、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3、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碧基夸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2高中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三)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敬談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四)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3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1 多看書,增強閱讀速度
平時可以通過多看一些文章,,或者故事等,來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就比如我身邊的喜歡看的人,他們的閱讀速度都很快。
2 一些題目的答案可以在文章中尋找,把較符合的做一下標記,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整理下來
3 考試前多訓練
平時寫一些閱讀理解的題目,鍛煉一下大腦,寫好后一定要去校對答案,看完后并學習答案里的答題技巧
4做閱讀題目時,第一遍要認真閱讀,了解故事的內容。在做題時,要在文章找答案的話,用瀏覽的方式就好了,如果一篇閱讀,因為認真答題而去多仔細閱讀幾遍,就會失去更多的考試答題時間
5概括全文主旨的話,那么在你要回答之前先回到文章多瀏覽幾遍,根據故事的大意可以按照;通過...揭示了什么道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 可以根據全文的首尾段落尋找答案提示,一般首尾都含有作者的情感表達和全文的主題,也可以根據標題尋找主旨,一般標題都是具有文章概括性的
4高中語文閱讀技巧
【讀材料】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在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 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 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 有的采 用一個句子, 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內容廣泛, 題材各異.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析, 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 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的感知和記 憶;所謂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在認真思考后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 出結論.
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 第一遍需要速讀, 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 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 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 路. 一般來講, 文章的每一段, 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 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 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 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 然后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 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 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中來, 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對短文進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結構,確定該詞的詞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時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這樣我們可以從文章 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 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 答問題.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 加以翻譯,再換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有哪些呢?掌握了它,我們的高考將不再那么難了!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語文答題公式以供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者裂洞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不能否調換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首枯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源叢的問題是什么,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征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夸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復習時要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于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范。
有關 易混術語區分的推薦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夸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志”的區別
在詩歌里,“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出來的。例如,宋人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及對新事物的喜愛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屬于言志。
(三)“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滿分答題公式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整理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純告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州頃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冊褲陸(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 (步驟一)(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 “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追問: 能否把各種表現手法介紹俺?
高中語文答題技巧(答題萬能公式)如下:
1、文言文閱讀:先讀最后一道題目,了解文章內容。再讀原文,閱讀過程中見到加點字時要到題目中進行理解,生意文段后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詩歌鑒賞題:先讀詩歌題目,圈出題眼,仔衡把握本詩重點。
2、古詩鑒賞表述: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手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3、文學常識填空:“一字不差”、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
4、現代文閱讀:先通讀全文,用鉛筆標好段落序號,初步掌握全文意思,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偏概全,無中生有,故意夸大縮跡游小,混淆先后,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顛倒因果,強加因果,胡亂劃分等姿戚銷。
5、作文:首先審題,理解原材料與話題,根據原材料提煉觀點,若遇上新材料作文或漫畫作文,要按考前輔導,將其轉化成話題,然后再寫作,若是命題作文,一定不要自擬題目。
高考語文的閱讀理解題型是考生們十分嚴重的題型,下文我給大家整理了語文閱讀題的答題技巧,供參考!
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方法
一、語文基礎題
先說時間的分配。第一大題的3個選擇題,一般同學可控制在5分鐘。這部分題目因題型穩定,平時訓練也多,基本套路考生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因此在審題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膽作答,中等速度解答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沒有充分的依據,不要擅自改動。
答題策略:
1.看清題干要求。選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項,有沒有其他可供答題參考的信息等,務必看仔細,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選擇項。如“詞語、成語(含熟語)辨析題”可從感情色彩、范圍大小、程度輕重、搭配得當與否、是否重復累贅等方面考慮。
3.幾點常規的提醒。讀音正誤辨別時,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這么讀的字越要謹慎;錯別字正誤辨別,看題不宜太長久,時間長了原本是正確的反而會覺得像是錯的,如無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選詞填空題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問題;成語使用題忌“望文生義”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語越要注意陷阱,有時試題中那“特別陌生”的成語往往是對的。
二、自然科學和社科類文章閱讀
這兩部分的內容考查,一般采用單項選擇的形式,共設四個小題。做好這四道題,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思考的嚴密、周詳。
2.務必找到與試題選項對應的詞、句、段,反復對照理解,仔細判斷選項正誤;依據原句進行推理要合理,否則成為“無中生有”。
3.了解設置干擾項的幾種情況: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無中生有,擴大或縮小概念的范圍,缺乏依據,因果顛倒,先后錯亂,張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有時選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腦清醒。靜下心仔細閱讀,力求蔽桐準確理解。
答題技巧:
一是鎖定題目的閱讀區間,在第幾段第幾行,特別是涉及辯此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詞語、句子的理解題。
二是一般第1、2題比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據題干指向。表述一般與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確。
三是第3、4題的設題難度稍微大一點。設題的錯誤項大都與原文有些偏差。細微處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閱讀
針對文言文閱讀試題多以敘述性文字為主的特點,在進行整體性閱讀時,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盡量把文中下列相關的內容圈點出來:人有幾位,如何稱謂;主角是誰,與他人關系怎樣;事有幾件,由幾人所干;事件關系,有何意義,大體分分層次。接著審清題目,帶著這些問題再去研讀文段,不在無關處糾纏,要在緊要處下工夫。
1.文言實詞的理解:堅持“詞不離句”的原則。利用字與字、詞與詞的結構特點。采取由彼到此的聯想方式,迅速理解詞義。選項中給出的解釋,可代入句中,結合上下文,反復印證。另外要特別注意詞的多義、詞的活用、詞的古今異義、通假、詞的偏義等文言現象。平時我們積累的一些成語中個別語素的解釋,有時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也要為我所用。
2.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理解句意為前提,根據詞在句中的位置化虛為實,斷定詞性和用法。
3.“篩選信息”和“把握文意”:這是文言文閱讀的最后兩道題。要注意整體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題,該題四個選項的設置。大多是按原文內容先后順序排列的,往往選不恰當的項,這既對理解全文有幫助,也為解前面的題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處宜稍放慢速度,力爭做正確,做完后,回過頭來檢驗前面幾個題的正誤。
答題技巧:
1.要學會圈圈點點,因為第I卷使用答題卡,圈點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劃一劃。
2.要先讀文言文的最后一題,即內容的概括分析題。這個題實質上可稱為“文言文的白話譯文”,它對人物、對全文內容、對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讀了此文。就相當于讀了譯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斷詞義。不要想當然,要調動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儲備。
4.文言文的翻譯,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為上宏灶坦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會水到渠成。
5.除了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外(大綱規定的120個),還要在考前看一看課本中注釋的其他文言實詞,只看注釋即可。
6.文言虛詞要在“而、與、乃、其、所、為、焉、以、因、于、則、之”等常用詞語上,再復習一下。
語文閱讀理解萬能答題公式
一、修辭格與體會文章表達。
1、讀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地描寫了……,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形象生動。②擬人:……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賦與人的情感與性格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動(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張:……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聯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問:……采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用反問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更強烈,表達的思想也更強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的情景,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節奏明快,增強了語言的氣勢。⑥對偶:……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抒發了作者對……的感情,節奏明快,富于音樂美。
二、插敘的作用。
1、讀出插敘的語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聯系。
2、公式:……采用了插敘的寫法,既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補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題(或豐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歸納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寫人為主:記敘了……贊揚了……表達了……②記事為主:記敘了……(批評了)歌頌了……表現了……③寫景狀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寫,贊揚了……抒發了……④游記:描寫了……表達了……感情⑤議論文:文章論述了……闡明了……
四、記敘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時間:以……的時間為序(或線索)來寫,使記敘的過程更清楚。②地點:以……的轉換為序來寫,為人物提供活動環境。③事件:以……的事件來寫,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豐富鮮明。④人物:以……的活動來寫,推進故事情節向前發展。
五、描寫手法的作用。
1、讀出描寫手法在語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確描寫類型及相關知識:①外貌(肖像)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語言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內心世界③動作(細節)描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態)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復雜的心理主刻畫,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寫了……的樣子,表現了……
語言:……的語言,生動、傳神地展示了……內心,表現了……
動作:用運……的詞語,生動、準確地刻畫了……
心理:……等詞語寫出了……,表現了……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
1、找出文段開頭或中間及末尾的環境描寫語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寫,寫出了……的景色(或環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質。②……的景物描寫,結合人物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寫,反映了……的情景,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調。
七、論證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關的論證方法。
2、明確知識:①例證法主要是增強說服力,通過一兩個典型事例,可以使闡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證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實內容,增強說服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對比論證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論證更為深刻。④比喻論證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論證更為具體生動形象。
3、公式:
例證法:采用了舉例的方法,以……來說明……的觀點,列舉詳實,說服力強。
引證法:采用了引證法,以……的名言來說理,增強說服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法,以……來論述,深刻。
比喻論證法:采用了比喻論證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闡明了……
八、仿寫句子。
公式:1、數清例句的字數。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辭手法(沒有修辭手法的除外)。③讀懂例句與所要仿寫的句子在概念和現象上的聯系。
九、對對聯。
公式:①名對名,形對形,動對動;②山對川,日對月,天對地;③注意上下聯語意的相關、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