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世說新語文學的涵義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40篇 世說新語文學75 世說新語30篇文言文 世說新語文學篇感悟
1. 《世說新語》中簡短古文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解釋:
孔融被收押,朝廷內外群臣們都很惶恐。當時孔融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他們兩個如故在外面玩耍,絲毫沒有理會官兵。孔融對著使者說:“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兩個兒子能不能放過?”兒子說:“大人知不知道把一個鳥巢打翻,還有完整的蛋嗎?”過了不久,他兩個兒子也被害了。
2、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解釋:
東漢時,潁川郡名士陳實(陳寔)擔鋒鍵任太丘縣長,他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都功業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陳紀的兒子陳群(字長文),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功德,不可開交,找祖父陳實評理。陳實認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樣的,感嘆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擴展資芹歷料:
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世說新語
2. 上世說新語必說的課外文言文
《世說新語》 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
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
該書原名《世說》,后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隋書·經籍志嫌基搜》將它列入。< >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
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基本一致,沒有出于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于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于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還俗。
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經參加過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后之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來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征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余種。
后人注釋該書的,有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 列如: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
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約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
”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分見面,中午不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客人感到很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遠方的手,遠方走回家不去理他。 [編輯本段]《世說新語》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
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u)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
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
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世說新語》主要記士敘了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于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作比較、比。
3.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里有哪些文言文
《世說新語》又稱《世語》、《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4. 世說新語文言文
《袁虎少貧》袁虎年輕時,家里貧窮,曾經被人雇傭,載運租谷。
鎮西將軍謝尚從船邊經過,那天晚上清風刁習,明月技潔,聽到江上小洲之間的商販船上,有吟詠詩歌的聲音,很有情調;所吟誦的王言許,又是他從來沒有聽過的,他贊嘆不絕。就派人去詳細詢問(事情原白),原來,是袁虎在吟詠自己作的詠史計。
謝尚于是邀請袁虎相見,對他十分賞識。《炊飯成糜》有客人在陳太丘(陳寔)家留宿,太丘讓元方(陳紀)、季方(陳諶)兄弟二人做飯。
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論,都停下來偷聽。做飯時忘了放萆子,米都落進鍋里。
太丘問:“為什么沒蒸飯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果忘了放萆子,飯都成了粥了。”太丘說:“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兄弟回答道:“大概還記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大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太丘說:“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覆巢之下》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
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只限于我一個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不久(拘捕兩個兒子的) 差役也到了。
子猷兩則是哪兩則,能否給出具體題目??請寫在追問里面。要采納哦~~。
5. 《世說新語》的原文
《世說新語》《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白話譯文:詠 雪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6. 【文言文中的《世說新語》的意思是什么
晉明帝年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洛陽)消息,潸然(流淚貌)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顯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譯文:晉明帝只有幾歲的時候,坐在元帝膝蓋上.有個從長安來的人,元帝就向他詢問洛陽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淚.明帝問元帝因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東遷的原委詳細地告訴了他.于是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與太陽相比,哪個更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這顯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詫異.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舉行宴會,把明帝所說的意思告訴了大家.然后又重新問明帝,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大驚失色,問:“你為什么與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因為抬頭就能看見太陽,但是總是看不見長安.”。
7. 世說新語30則名篇原文
有《管中窺豹》、《孔融認親》、《詠雪》。
1、《管中窺豹》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但對樗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里看豹。
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
就甩開袖子走。 2、《孔融認親》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
那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上前坐下來。
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 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
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 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
孔融聽后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恭敬而不安,手足無措。
3、《詠雪》 謝太傅在一個 冬雪紛飛的日子里,把子侄們輩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們一起談論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得大了。
太傅十分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跟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風而起。”
謝太傅聽了開心的大笑起來。她(謝道韞)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擴展資料: 《世說新語》為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集,坊間基本上認為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撰寫,也有稱為由劉義慶所組織門客編寫。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為記載東漢后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為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的代表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集。
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后只有三卷。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
《世說新語》唯派是南朝宋出版的圖書,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后只有3卷。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數橋經著《世說》(原書亡佚),指畢賀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
《世說新語》冊掘搏一書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散慎爽、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州祥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三十六篇
世說新語30則名篇列表:
1、【望梅止渴】
【來源】《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釋義】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2、【管襲物中窺豹】
【來源】《世說新語·方正》。
王子敬(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畢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釋義】指片面看問題。有時也指從微小的方面推知全篇。與“見微知著”近似。
3、【肅然起敬】
【來源】《世說新語·規箴》。
弟子中或有惰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原朝陽之暉,與時并明耳。”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釋義】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4、【華亭鶴唳】
【來源】 《世說新語·尤悔》。
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釋義】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5、【身無長物】
【來源】《世說新語·德行》。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釋義】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貧窮。常誤用來形容沒有特長。
6、【道旁苦李】
【來源】《世說新語·雅量》。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釋義】道路旁的苦的李子。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7、【人琴俱亡】
【來源】《世說新語·傷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釋義】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8、【難兄難弟】
【來源】《世說新語》。
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釋義】原意比喻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難字念去聲,譏諷兩人同樣壞。也指彼此曾共患難的人;又指彼此處于同樣困難境地的人。
9、【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來源】《世說新語》。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尋亦收至。
【釋義】比喻整體遭殃,個體(或部分)也不能保全。也有面對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要從容地面對它。不能亂了陣腳的意思。
10、【鶴立雞群】
【來源】《世說新語·容止》。
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釋義】像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11、【漸入佳境】
【來源】《世說新語·排調》。
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云:“漸至佳境。”
【釋義】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從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趣逐漸濃厚。
12、【標新立異】
【來源】《世說新語·文學》。
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馮懷)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埋于二家之表;立異于眾賢之外。
【釋義】獨創新意,理論和別前禪絕人不一樣。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張、見解或創造出新奇的樣式。也指為了顯示自慧姿己,故意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吸引人。
13、【千里莼羹】
【來源】《世說新語·言語》。
有千里莼羹,但未下鹽豉耳。
【釋義】千里湖里莼菜做的湯,味道鮮美,不必用鹽豉做調味品。泛指有地方風味的土特產。
14、【七步成詩】
【來源】《世說新語·文學》。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釋義】七步之內能完成一首詩,比喻人的才思敏捷,知識淵博。
15、【割席分坐】
【來源】《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其門,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爾非吾友也。”
【釋義】意思是把席割斷,分開坐。比喻朋友絕交 。
16、【一覽無余】
【來源】 《世說新語·言語》。
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釋義】意指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見了。形容視野廣闊,沒有阻礙,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沒有遺漏。也指事物簡單,看得十分清楚。
17、【盲人瞎馬】
【來源】《世說新語·排調》。
桓南郡與殷荊州共作危語,殷有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釋義】盲人騎著瞎馬走路。原比喻情況危險或不了解情況就盲目行動,處于極其危險的情況中。后比喻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18、【席不暇暖】
【來源】《世說新語·德行》。
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釋義】指連坐席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19、【一往情深】
【來源】《世說新語·任誕》。
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釋義】指對人或對事物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20、【咄咄逼人】
【來源】《世說新語·黜免》。
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釋義】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貶義。
21、【拾人牙慧】
【來源】《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釋義】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也比喻竊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
22、【卿卿我我】
【來源】《世說新語·惑溺》。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后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釋義】卿卿我我,形容男女相愛,十分親昵,情意綿綿。
23、【面如傅粉】
【來源】《世說新語·容止》。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釋義】形容男子美貌。
24、【蒹葭玉樹】
【來源】《世說新語·容止》。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并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
【釋義】蒹葭:價值低微的水草,比喻微賤。玉樹: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樹。表示地位低的人依附地位高的人。
25、【玉山將崩】
【來源】《世說新語·容止》。
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釋義】玉山:比喻品德儀容美好的人。形容酒醉后東倒西歪的樣子。
26、【東床快婿】
【來源】《世說新語·雅量》。
郄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郄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郄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郄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釋義】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稱。
27、【倚馬可待】
【來源】《世說新語·文學》。
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袁虎云:“當令齒舌間得利。”
【釋義】靠著即將出征的戰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寫得快。倚:靠。
28、【截發留賓】
【來源】《世說新語·賢媛》。
侃母湛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發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銼諸薦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既嘆其才辯,又深愧其厚意。
【釋義】把頭發剪了來招待客人,形容母親賢德好客。
29、【遇人不淑】
【來源】《世說新語·容止》。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釋義】形容男子風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風采。
30、【頰上三毛】
【來源】《世說新語·巧藝》。
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
【釋義】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世說新語36篇原文及翻譯如下:
陳仲舉①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③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④”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⑤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東漢時期的名臣陳蕃,言行舉止可謂天下之典范。當初登上公車,手持韁繩,第一次赴任當官之時,就心懷澄清天下的志向。他去豫章做太守,一到赴任之處,就問旁人:“徐稚在哪兒?”想要去拜訪這位“南州高士”。掌管文書仿虧的主簿回應:“眾人希望太守大人先到官署視察工作。”
陳蕃說:“想當年周武**戰勝殷商,馬上就去拜訪賢者商容,連休息都顧不上。我禮賢下士,有何不可?”
周子居①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②,則鄙吝之心③已復生矣。”
東漢時的周乘常備旁神常說:“我只要一段時間見不到黃憲,貪婪卑劣之心就會重新滋長。”
郭林宗①至汝南②,造袁奉高③,車不停軌,鸞不輟軛④;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⑤。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⑥,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訪袁閬,沒有怎么停留就走了;之后去拜訪黃憲,卻留宿了一兩天。別人問他什么原因,他說:“黃憲其人,氣度內涵猶如萬頃湖泊,不僅寬闊而且深邃,不受外界干擾,水清且靜,無法攪渾。其器量之深廣,不可估量呀!”
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東漢末年的李膺風度翩翩,品行端正,對自我要求很嚴格。他把天下的禮儀規范、是非正義都看作是自己的責任。有許多后輩之人對其敬仰不已,能夠有幸聽到他教誨的,都覺得自己是登了龍門一般。
李元禮嘗嘆荀淑①、鐘皓②曰:“荀君清識難尚,鐘君至德可師。”李膺曾經贊嘆荀淑和鐘皓說:“荀君那種高明的見識很難被超越,鐘君那種美好的德行則值得大家學習。”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太丘*陳寔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因為安貧樂道生活節儉,他沒有仆役侍候,就讓長子陳紀駕車送他,讓第四子陳諶拿著手杖跟在車后。孫子陳群年紀還小,就坐在車上。到了荀家,荀淑讓荀靖迎接客人,讓荀爽斟酒,其他六個兒子上菜。孫子荀彧年紀尚小,就坐在了荀淑膝上。當時太史觀天象后,啟奏朝廷說:“有真人往東去了。”
客有問陳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有個客人問陳諶:“令尊太丘**有哪些功勛和品德,以至于他得到了全天下的尊敬?”陳諶說:“我父親好像一棵長在泰山拐角處的桂樹;上有高達萬丈的山峰,下有不可測量的深淵;上受雨露恩澤,下被深淵里的泉水滋潤。在這樣的情況下,桂樹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勛德行啊!”
陳元方①子長文②,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③,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陳紀的兒子陳群,素有英才,一次他和陳諶的兒子**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事業和品德,兩人爭執不下,便去問祖父陳寔。陳寔說:“元方當哥哥很難,季方當弟弟也很難,兩人難分伯仲。”
華歆①遇子弟甚整②,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③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④焉。華歆對待子弟很嚴肅,即使是在家里實行的禮儀也不像在朝廷上那樣莊嚴肅穆。陳紀兄弟隨眾人自在相處,互相關愛。但是兩個家庭內部,都沒有失掉安樂和睦的**準則。
管寧①、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歆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②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菜園里鋤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把它像瓦礫石塊一樣鋤掉了,華歆卻撿起來又扔了出去。兩人還曾經坐在同一張座席上讀書,有貴人乘車擺著儀仗從門前路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了書出門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你不是可以做我朋友的人。”
王朗①每以識度②推華歆。歆蠟日③嘗集子侄燕飲④,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⑤說此事,張曰:“王之學啟帆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在識見和氣度方面,王朗總是推崇華歆。蠟祭時,華歆曾經把子侄召集到一起宴飲,王朗也學著這么做。有人跟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功夫,因此反而離華歆越來越遠。”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①。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路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表示為難,有拒絕之意。王朗卻說:“好在現在船還寬敞,為什么不行呢?”后來有**追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個搭船的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顧慮這一點呀。如今既然讓他**船,怎么可以因為情況急迫就拋棄他呢!”于是仍舊讓他坐在船上。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