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十大數學天才 數學諾貝爾獎中國人得主 一個諾貝爾獎金是多少 數學莫宗堅現狀 諾貝爾數學獎獲得者名單
1、拉格朗日
約瑟夫·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1736~1813)全名為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法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1736年1月25日生于意大利都靈,1813年4月10日卒于巴黎。他在數學、力學和天文學三個學科領域中都有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尤以數學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
2、高斯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享年77歲),猶太人,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并享有“數學王子”之稱。
3、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清襪辯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好跡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4、祖沖之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鉆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5、歐拉
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答缺,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
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之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
阿蘭·柯馬克:創立計算機X射線斷層成像(CT)的數學理論,諾貝爾醫學獎。赫伯特·豪普曼:合作發明X射線直接測定晶體結構的數學方法,諾貝爾物理學獎。約翰·納什、萊因哈德·澤爾滕與約態棚頃翰·豪爾紹尼:發展多人非合作均衡博弈理論,二人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萊昂尼德·赫維奇,獲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詹姆斯·赫克曼因對分析選擇性抽樣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發展和貢獻,與丹尼爾·麥克法登和旁一起榮獲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過他畢業于科羅拉多學院數學系。其實許多諾獎獲得者都可能同時精通多個看起來相近或不相近的領域,比如他們同時是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物學家……而且近年來經濟學獎獲得者中出現很多數學家,像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勞埃德·夏普里本科和博士讀的都是數學,埃爾文·羅斯本科和博士讀的也是和數學接近的運籌學帆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是經濟、生物、物理等各學科研究的一項,無法嚴格分開。像博弈論屬于經濟學,但也有觀點認為這是數學的分支,所以根本分不開╮(╯_╰)╭
因為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留下的遺囑中,沒有提出設立數學獎。所以就沒有諾貝爾數學獎了。
諾獎雖然不設數學獎,但國際數學界有一個代表數學界最高成就的大獎———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于1932年在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設立,1936年首次頒獎。該獎以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菲爾茲的名字命名,授予世界上在數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且年齡在40歲以下的數學家。該獎由國際數學聯盟(簡稱IMU)主持評定,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每人可獲得一枚純金制作的獎章和一筆獎金。獎章上刻有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頭像,還有用拉丁文鐫刻的“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
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于1936年首次頒發,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在國際數學聯盟(IMU)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舉行頒獎儀式 ,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 。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每人將得到15000加拿大元(CAD)的獎金和金質獎章一枚 。
截止2017年,共有2位華裔數學家曾獲得過菲爾茲獎,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數學家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數學家陶哲軒 。
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2017年,哈佛大學擁有的菲爾茲獎得主(校友、教授和正式研究人員等)位列世界第一(18位) ,巴黎大學(16位)、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4位) 及普林斯頓大學(14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3位)分列世界第二至第五名 。
1我要說的第一點是:諾貝爾是沒有數學獎這個獎項設置的,
2:數學界的諾貝爾是:菲爾茨獎,具體介紹如下:
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茨獎
獎章正面是阿基米德頭像,并用拉丁文寫有:“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
獎章的背面用拉丁文寫著“全世界的數學家們:為知識作出新的貢獻而自豪”
菲爾茨獎于1932年在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設立,被認為是國際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936年首次頒獎。該獎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每人可獲得一枚純金制成的獎章和獎金。獎章上刻有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頭像,并用拉丁文鐫刻“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
菲爾茨獎以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菲爾茨的名字命名,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40歲以下的數學家。約翰·菲爾茨1924年主持第七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時,提出利用大會結余的經費設立一項基金,用于鼓勵青年數學家。1932年他去世前又捐贈了一部分財產,加上第七屆大會的結余作為基金,設立一項“不署國名、團體名和個人名的”獎金。1932年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正式決定設立菲爾茨獎,獲獎者經由國際數學家聯合會執委會選定的8人評委會評選,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獎。
菲爾茨獎獎金只有1.5萬美元,與諾貝爾獎差距較大。但菲爾茨獎得主贏得的學術聲譽,絕對不遜色于諾貝爾獎得主。
1982年,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菲爾茨獎,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位華人。
3:你說的1984年是沒有菲爾茨獎的因為是四年一屆,1982年有獲獎者,1984年就沒有了!
請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