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歷史傳承,什么叫歷史傳承

  • 歷史
  • 2023-05-16
目錄
  • 歷史傳承的簡介
  • 歷史傳承的意義
  • 什么叫歷史傳承
  • 紅色基因的歷史傳承
  • 形容延續和傳承的詞語

  • 歷史傳承的簡介

    書者,述也,以文字記述事物者也,書之含義甚多,今人稱述書為書籍,為別于書法言也。書籍之肇始甚早,文字發明之后,即有書籍。不過,各代所用書寫之質料,及其裝訂之形式,多有不同耳。從古至清,所有之書籍,以其形式可分為三期。由古至周末,為簡牘時期;由秦至唐,為卷軸時期;由宋至清,為線裝時期,茲分別述之如下:

    簡牘時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載文者,竹木而已。載于竹者,曰簡;載于木者,曰牘;連編簡牘,則謂之策。古者,大事書之于策,小事則書之于簡牘而已。初以刀刻,繼以漆書,周辯大宣王時,始有墨書。三代以上社會之文化,完全賴此以推進,國家之文明,亦完全賴此以保存,與后世之書籍功用正同。是簡牘者,實即當時之書也,創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毀友“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既以韋編,其為簡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時之所謂書籍者,仍為簡牘也。由古至周,所有書籍完全為簡為牘,故謂之為簡攜余豎牘時期。卷軸時期:嗣以簡牘之書寫煩難,而所載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簡易之時,尚足應用。及秦滅六國,事務增繁,官私文書,日益增多,以前書寫之方式,在事實上已感運用不能圓滑,不適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為獄隸。因獄隸之文字,時間有限,不能任意積壓,遂由獄隸之片倡而自動發生改革。篆書之耗時也,而改篆為隸;竹木之難治也,而代以縑素。以帛作書,從此肇始。但縑素價昂,一般平民無力購用。故縑素雖興,只于通行,社會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遺傳之典籍文書,仍以簡策保存者為多;鈔錄于縑素者,尚少也。迨至漢時,發明造紙,從此書寫上又發生一極大之轉變。蓋紙為書寫之惟一合適質材,有縑素之長而無竹木之短,價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紙張為書寫之獨用品,縑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無人使用矣。惟無論縑素或紙張,其文字均系手寫,所謂書籍者亦不過手寫之紙卷,并非如今日之書也。及隋文帝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從此始有刻板印刷之書籍。以常理言之,刻印與抄寫,其難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發明,社會景從,各種書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實竟大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經典外,其余文書仍均手抄,且以抄本為貴。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蓋刻印初創前無取法,辦理者既非有經驗之人,而從事者又系毫無訓練之輩。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錯誤,其不受社會歡迎,固其宜也。且當時之士子,尚有一種特殊之成見,以為手抄一次,足抵目讀數次。故多數上層社會家庭,仍多為其子弟聘請名師,專為指示抄寫一切經史,印刷之書,概不購讀。故刊印之木雖發明于隋,然終隋之世,未有特殊之進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暢行,社會心理仍貴抄錄,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長興三年二月,馮道、李愚等奏請刊印九經,從此重要經書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寫矣。雕刻刷印,至此方為成功。然一般每易誤會,以為一代所刻之經書,即與現之經書同。其實則相去懸殊,極為不同。蓋自以縑素作為以來,直至五代所有之書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軸,所謂鄴候架插三萬軸者是也。并非如今裝輯成本、成冊、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書。《史書》載宋以前之書籍,均系若干卷,并無若本者,蓋記實。非如今以卷為虛以設之符號,有名無實地。其后,以卷本之舒卷為不便,檢閱煩難,乃變而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斷,乃分為薄帙。及至有唐中葉,又創用葉子,即將長卷折疊成為若干葉,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折,或前清朝考之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寫或刻印,其形式完全為卷軸,故謂之為卷軸時期。線裝時期:至宋,因長卷之種種不便,遂依據葉子之格式,而改進為今日之線裝式。即將一葉分割,使不連續,以一葉為一板,一葉為變易,但在檢閱上、誦讀上以及收藏,其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計也。故吾人所讀之線裝書,其實際肇始于宋,為時僅千年。宋以前,絕未有線裝書也。文字多為刻印,抄寫者甚少。至宋仁宗慶歷中,有布衣畢升為活板,用膠泥刻字,從此又有活字印板之發明。元王楨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較經濟,但在書籍上,固與刻印無殊也。總之,自宋至清,其書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為線裝,故此時期謂之為線裝時期。清末則漸有洋裝,民國后且有取線裝而代之之勢,其形式與裝訂,盡人所悉,毋庸贅述矣。 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分為抄寫本、刻印本兩類,抄寫本即人工抄寫的圖書,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圖書。但具體區分,又有種種不同的版本名稱。

    寫刻情形:

    按照寫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為祖本、寫本、影寫本、底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繪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補本、遞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兩截本、石印本、鉛印本等等。

    祖本,版本學中的專業術語。中國古籍中無論是刻本或是寫本,最接近著作人或成書年代的本子最為真實完整,錯誤也最少,稱為祖本或母本。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專用的術語。影印古籍時,選定某個本子來影印,這個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時要選用一個本子為主,再用種種方法對這個為主的本子作校勘,這個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標點古籍時也要選用一個本子在上面施加標點,這個本子也可叫標點使用的底本。注釋、今譯以及做索引時,也都要分別選用一個本子來注,來譯,來做索引,這個本子也可叫注釋、今譯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種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寫本,早期的圖書,都依賴于抄寫流傳,雕版印刷術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讀書人以抄寫古籍為課業,所以傳世古籍中有相當數量是抄寫本。宋代以前,寫本與抄本、稿本無較大的區別,但宋元以后,寫本特指抄寫工整的圖書,例如一些內府圖書,并無刻本,只以寫本形式傳世,像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以及歷朝實錄。

    影寫本,明清時期,藏書家為保存稀見宋元版書原稿,雇請抄手,用優良紙墨,照原樣影摹下來,版式、字體往往與原本相差無幾,這樣的寫本被稱作影寫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閣毛氏影宋寫本最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寫的圖書,非抄寫者親撰。其中抄寫精美,字體工整的稱為精抄本。

    稿本,已經寫定尚未刊印的書稿,稱為稿本。其中,由作者親筆書寫的為手稿本,由書手抄寫又經著者修改校定的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視,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價值較高的稿本,一向為藏書家珍愛。

    彩繪本,以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繪寫的圖書。多用于插圖或地圖較多的圖書,如民間流傳的《推背圖》等。

    原刻本,據原刻本重印的圖書。其中凡版式、行款、字體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稱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對原刻本內容進行增刪校訂或添加評注的,則稱為增刻本、刪刻本、評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嚴審、字體工整、紙墨優良的刻本。其中請名人書寫上版的刻本(多在書版上留有姓名)稱為寫刻本。

    修補本,遞修本,將舊存書版重新修整、補配之后印出的圖書稱為修補本或重修本。有的書版保存時間較長,歷經多次修補,則稱遞修本。如果宋朝書版經過宋、元、明三朝修補的,則稱為三朝遞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將不同地區的書版,配合起來印成一種完整的書,稱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蘇、浙江、湖北五省官書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卻同為一部書。

    百衲本,百納即補綴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書,稱為百衲本。清初人宋犖匯集宋元三種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記》,近代又有百衲本《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務印書館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為著名。該本選用當時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記》用宋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用宋景佑刻本,《晉書》以幾種宋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書》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舊唐書》用宋紹興刻本,《新唐書》用宋嘉佑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清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慶元刻本,宋、遼、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邋遢本,古代書版因刷印多次,已經模糊不清,印出的書被稱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還在使用,印出的書字跡迷漫,被稱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膠泥、木、銅、鐵、鉛、錫、磁、瓢制成方塊單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圖書,稱為活字本。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中期,畢升首先發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禎又用木活字排印了《農書》,但均未見存本。現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發現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清時期活字本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華燧以銅活字排印了《錦繡萬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齋隨筆》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書。清雍正年間,內府以銅活字排印了一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乾隆間又以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外,流傳到中國的還有朝鮮活字本。

    套印本,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分版印刷的圖書。常見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稱為朱墨本。此外,還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發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術,稱為饾版和拱花,這種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畫。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頭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開本很小的圖書,意謂可置于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載:“今之刊印小冊,謂巾箱本,起于南齊衡陽王手寫《五經》置巾箱中。”由于這種圖書體積小,攜帶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稱為袖珍本。古代書商還刻印有一種儒經解題之類小冊子,專供科舉考生挾帶作弊之用,這種袖珍本則稱為挾帶本。

    兩截本,有的書在版面中增加一條橫線,使之分為上下兩塊,稱為兩截本或兩節本。常見于圖文并茂的戲曲,便覽大全之類圖書。

    鉛印本,采用現代鉛印技術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中國最早的鉛印出版機構“墨海書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漢文鉛印本《六合叢談》。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鉛印法。晚清及民國鉛印古籍多用線裝,與刻本外觀形式相似,要注意鑒別。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圖書。這也是晚清時傳入中國的一種現代印刷方法。采用藥墨寫原稿于特制紙上,覆于石面,揭去藥紙,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書。石印與鉛印本均是油墨印刷,與水墨印書的刻本古籍有區別,而且石印本多為手寫字,易于辨認。

    刊刻時代:

    按照刊刻時代區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剛剛出現,抄寫本仍是圖書的主要形式,流傳下來的印刷品多為佛經和歷書。

    五代刻本,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公元959年)刻印的圖書。包括后唐、后晉、后周刻印的藍本九經及后蜀、吳越、南唐刻印的類書、別集、佛經。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現能見到的多是刻經,有敦煌發現的后晉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剛經》,吳越所刻《寶篋印經》等。

    宋刻本,兩宋時期(公元960-公元1279年)在宋王朝統治區域內刻印的圖書。由于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官私刻書業極為繁盛,刻書范圍已包括經、史、子、集各類圖書,刻印質量上乘,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本。

    遼刻本,與北宋同時代,在契丹統治區域內刻印的圖書。契丹書禁甚嚴,遼刻本極少流傳。1974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中發現了60余件印刷品,多為遼代刻經,還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國于1032年,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自創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經》等書,但傳世很少。考古工作者在寧夏賀蘭山中發現了8冊蝴蝶裝西夏文刻經。

    金刻本,大致與南宋同時,在金代統治的中國北方地區刻印的圖書。其中以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刻書最為發達,設有經籍所,主持刻書。金刻本流傳下來的不多,較著名的有《劉知遠諸宮調》和《趙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國之前在平陽刻印的圖書。基本沿襲金代平陽經籍所舊規。傳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注》,1249年平陽府張存惠晦明軒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1244年刻《玄都寶藏》殘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刻印的圖書。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陽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為書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傳較多,且有獨特風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無論在刻書地區、刻書形式、刻書范圍等方面都遠勝前代。流傳下來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較多,正統以前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兩個顯著變化,一是出現了適應于印書的仿宋字,二是線裝取代了包背裝。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官私刻書業均達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時期,考據學興起,學者熱衷于版本校勘,出現了大批校核精審,刻印典雅的圖書。現今流傳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學者重視,有不少被列為善本。

    民國刻本,中華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圖書,以匯刻、翻刻歷代珍本、善本居多。這一時期,影印、鉛印技術已大量采用,傳統的雕版印刷勢漸衰微。

    刻書地域:

    按照刻書地域分,則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陽本、外國本(日本本、高麗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兩浙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刻書數量大,質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溫州、明州、臺州、紹興等地均刻印圖書,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溫州、明州、臺州、紹興本的區分。

    建本,又稱閩本,為宋元明福建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福建刻書集書于建寧、建陽兩地,建陽麻沙鎮盛產榕木竹紙,易于雕印圖書,因而書坊林立,一些著名書坊歷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圖書又稱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兩宋時期四川地區刻印的圖書。以成都、眉山較發達,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開寶藏》,眉山則刻有《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七史及《資治通鑒》等書。蜀本又分大字、小字兩種。

    平陽本,又稱平水本,金元時期山西平陽(又叫平水,今山西臨汾)地區刻印的圖書。金滅北宋以后,將北宋開封的刻工掠至這里,又設立刻書機構,從此平陽成為北方刻書中心。

    日本本,又稱東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紙,與高麗本相似,惟質量不及高麗本。日本本常間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較易識別。

    朝鮮本,又稱高麗本,古代朝鮮刻印的漢文古籍。中國印刷術最早傳入朝鮮,朝鮮刻本繼而傳入中國。朝鮮本刻印比較精美,書品寬大,寫刻清晰,多采用潔白的皮紙。

    刻書性質:

    根據刻書的性質,又可區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圖書。五代以來,歷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書之舉,但所設機構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種不同名稱。主要有:

    監本,歷朝國子監刻印的圖書。主要是各種儒家經典、文史名著。據文獻記載,從五代開始,國子監刻印有九經,北宋承其遺制,繼續刻印經史,南宋時,舊版不存,遂征調地方版片至京師國子監印書,稱舊版為“舊監本”,新版為“親監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設國子監,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監本”和“北監本”的區別。

    公使庫本,兩宋地方官府動用公使庫錢刻印的圖書。

    經廠本,明代司禮監所轄經廠刻印的圖書。多《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常見古籍。特點是書品寬大,字大如錢,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錯訛較多。

    內府本,明清兩朝宮殿刻印的圖書。明內府刻書主要是經廠本,清內府刻書多殿本。內府刻書往往不惜工本,講究形式,但清內府本校勘亦精。昭連《嘯亭雜錄》續錄有內府刻書目錄。

    殿本,清康熙間,于武英殿設修書處,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設刻書處,派親王、大臣主持校刻圖書,所刻之書稱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紙墨上佳,堪與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書,一向被列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間選刻《四庫全書》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萬余個,乾隆定名為“聚珍版”,所印圖書遂稱武英殿聚珍本。后來各地官書局也仿聚珍版印書,被稱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稱為“內聚珍”。

    書局本,清同治間,由曾國藩提倡,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四川、安徽、兩廣、兩湖、山東、山西、直隸先后創立官書局,所刻圖書稱為“書局本”或“局本”。

    私刻本,即私人出資刻印的圖書,其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私家刻書稱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來,私家刻書持續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稱,如宋廖瑩中“世彩堂本”,余仁仲“萬卷堂本”,明范欽“天一閣本”,毛晉“汲古閣本”,清納蘭性德“通志堂本”,鮑廷博“知不足齋本”,黃丕烈“士禮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稱,如宋“黃善夫本”,明“吳勉學本”。

    坊刻本,歷代書坊、書肆、書鋪、書棚刻印的圖書。坊刻本以營利為目的,刻印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書,如臨安陳氏、尹氏書籍鋪等,所刻圖書與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流傳情況:

    根據流傳情況和珍貴程度,古籍又可分為足本、節本、殘本、通行本、稀見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足本,內容完整無缺的圖書。

    節本,因原書篇幅過巨,刻印時只節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為其它原因予以刪節,稱為節本或刪節本。

    殘本,指內容殘缺的圖書。古籍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殘缺,有的僅是缺卷、缺冊,經過抄配,仍能補全;有的殘缺過甚,只能作為他書的配本。一般說來,殘本較足本的價值要降低很多。

    通行本,指刻印較多、流傳較廣、年代較晚的古籍版本。

    稀見本,刻印較少,流傳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歷代族譜、家譜,均不多見。

    孤本,世所僅見的古代圖書,往往不見于諸家著錄,如明《永樂大典》。國內僅存一部的書則可稱為“海內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選》。

    珍本,寫刻年代較早,流傳很少,研究價值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內府寫本,有史料價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由于歷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志》的編例中,規定收書范圍是:1.舊刻、2.精本、3.舊抄、4.舊校。他按照那個時代的標準,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一劃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20世紀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實際上,真正的善本仍應主要著眼于書的內容,著眼于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1970年代末,《中國善本書總目》開始編纂,在確定收錄標準和范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這應該是對善本概念的一個完整周詳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2)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歷史傳承的意義

    批判的繼承前人的文化成就,就尺槐禪我們中國而言明皮,如老子、孔子(就我本人是非常反感的)、孟子等等,使得這些文化不至于隨歷陵塵史的發展而被埋沒,能夠不斷傳承并不斷發展,具有時代特色,充滿時代活力!!!

    什么叫歷史傳承

    文化傳承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行為意識和社會制度路徑選擇具有巨大影響,而文明進步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可以說,社會演化是文化與文明兩股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文化基于歷史傳承,文明基于科學進步,兩者雖相互影響,卻遵循著各自的規律。當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的張力保持一致時,兩者會形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和諧狀態;當文明進步與文化傳承發生離變并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文明基于自身的進步規律會與文化產生摩擦。這時,制度創新成為協調文化與文明關系的內生性要求,并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引起文化的強制性變遷,以適應文明進步的價值觀與制度范式要求;二是文化對文明形成掣肘,使人們的行為保持在與文化傳承相適應的價值范式與制度范式之中。一種良性互動的結果是:文化傳承、文明進步與制度創新形成新的發展合力。

    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于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對自然的依存,注重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關系。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并不局限于人的共同體內部,而是包容了天、人、道(客觀規律)之間的根本關系。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保持的多子分承的家庭財產分配制度、祠堂族田以及一些賑濟與借貸性質雙兼的倉、會經濟制度,是與這種文化價值觀相一致的制度安排。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的整體和諧理念對于民族行為意識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發展顯著背離整體和諧的發展路徑時,就會出現激烈的社會變遷現象。均富、和諧的整體主義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國民意志與社會選擇傾向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近代中國革命勝利并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

    叢滾文化缺陷往往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漸暴露出來,并成為文明進步的束縛。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整體相互調適,存在的基本問題是對個人價值、自主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忽視,并導致個體盲從于整體與傳統,滋長了守舊意識與等級制度觀念,淹沒了個體主動性的發揮。現代工業文明需要人們具有獨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需要個體充分發揮主動性,需要人們獨立決策、自主經營、自由競爭,而這些恰是受到傳統文化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排斥的。因此,從這樣的角度觀察,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以至于嚴重束縛了中國現代文明進步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于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實行改革開放,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文化價值觀與文明進步的要求相適應,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時期。

    可見,正是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決定了我國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性。顯然,這場制度創新,以彰顯個體主體價值觀為文化特征,以追求市場競爭主體利益最大化為價值目標,以經濟文明進步為社會發展向度,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傳承出現了一種趨勢,即由強調整體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向更強調個體和物質利益的文化過渡。

    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于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

    個體私營經濟的獨立自主意識與產權邊界意識、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規則與自由流動的資源配置方式,使得人的個體性、自主性得到了極大開發,個體主體價值觀在這種經濟制度創新中逐漸顯性化,并對工業化、現代化起到了強大的促滲襪余進作用,對個體主體性缺失的傳統文化缺陷也具有顯著的矯正意義。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我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值得反思的不和諧現象,其中分配不公與生態環境過度受損是兩個典型的不和諧問題。這與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過程中個體主義價值觀膨脹是密切相關的。一些主體利用其占優的資源配置權,進行有利于自身的資源配置,使得利益天平向自己一邊傾斜。當這種傾斜達到一定程度(基尼系數、環境可持續性指數是顯示這種傾斜程度的指標),便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和諧。

    正如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識下個體性往往容易被磨滅一樣,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現象發展得過分突出,不僅會背離傳好豎統和諧文化的價值基礎,而且同樣會束縛社會效率與現代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現象,正在成為文明進步本身發展的障礙。這表明,如果個體主義放棄整體和諧是個體發展的前提條件這一長期約束因子,就會表現出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危害性。因而,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價值理念創新――構建個體與社會整體協同的和諧文化價值體系――已經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可見,放棄整體性前提的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于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否則任何個體最終都難以獲得長久的幸福生活,任何文明進步都將因社會矛盾加劇而停止。拉美現象在本質上就是由過度個體主義價值觀與自由主義制度安排下的貧富差距擴大而引起的。這也就是新世紀初期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和文化背景。

    建立一種基于“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

    改革開放的制度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以激發個體積極性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個體價值觀為基礎的,這種個體價值觀的凸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文明進步的要求。與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充分發達并暴露出大量缺陷之后的制度創新不同,中國是在一直缺乏個體主義價值觀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的。因此,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創新必將隨之而來。由此可見,文明進步本身存在的“創新性毀滅”不僅存在于文明自身即新文明對舊文明的“毀滅”,而且也激蕩著文化的演化,帶來文化觀念的革新。在中國市場經濟制度創新過程中,個體價值觀的發揚確實對工業化和現代文明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過度個體主義的價值觀對文明進步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并且已開始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產生危害。糾正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把個體發展置于整體和諧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前提之下,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價值觀條件。

    這是一種和諧價值觀的回歸,但并非向歷史上缺乏個體主體性的社會狀態與文化價值觀回歸。這是一種經過了市場經濟與個體主體價值觀洗禮的和諧文化回歸,是一種獲得了市場經濟的個體動力又指向整體利益協調的和諧文化回歸。建立這樣一種基于“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又一個必然時期,即和諧社會建設時期。

    紅色基因的歷史傳承

    中華民族 擁有五族族卜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述了五千年的烽煙迭變,從正史《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與珍愛,使之無愧于“歷史的民族”的美譽。然正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穗賀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

    為此,20世紀初,隨著對19世紀苦難的兆穗痛定思痛、對舊史學的反省以及新世紀初新史學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國通史應運而生。所謂“新式中國通史”,從史書編纂體裁上是相對傳統的舊史學而言的。新式《中國通史》問世之前,司馬遷的紀傳志表體通史、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堪為古代兩大通史經典。至于各種《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綱鑒易知錄》之類的匯輯,皆可作為適應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國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從史書編纂取材記敘內容上而言,傳統通史性史書大多以記敘帝王政治史為主,而“新式中國通史”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于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形容延續和傳承的詞語

    龍泉窯因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

    創造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后漸趨衰落,傳世的龍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間,燒造歷史達七、八百年之久。

    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胎骨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處見赭褐色窯紅,胎微出燒,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

    裝飾花紋較簡練,常見紋樣有魚紋、蕉葉、金枝、荷花等。

    裝飾風格趨于奔放。

    處于南宋鼎盛時期的龍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獨有的藝術風格,顯示了獨特的魅力。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頗具藝術匠心。

    元代龍泉青瓷燒造量大,風格與南宋迥異:器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為白中帶慧橘灰或淡黃;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較強,釉層半透明;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紋飾以云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

    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明代龍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體厚重,制作粗糙,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宋代龍泉茄碧含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

    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那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泉窯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呢?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曾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四個階段:魏晉和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于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南末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

    如果說這四個階段勾勒出了龍泉窯發展歷史的整個脈絡,那么,龍泉窯發展史上的三次輝煌期則是連貫發展脈絡的重點和要點。

    開創年代

    至今通常的說法是龍泉窯開創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有說始于五代或者顫笑宋代的。

    在古文獻中,關于龍泉窯的開創年代的記載極少,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是成書于南宋紹興三年( 1133)莊綽的《雞肋編》 “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

    錢氏所貢,蓋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樣需索,龍泉青瓷益加工巧。”莊綽曾在包括浙江在內的南北各地郡縣做官,交游甚廣,見聞頗豐。

    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處州龍泉縣是五代吳越錢氏所貢青瓷的產地。

    “宣和中”,龍泉窯已成為朝廷青睞的宮廷用瓷生產窯場。

    正因為朝廷向其訂燒青瓷,使得“龍泉青瓷益加工巧”。

    過去,許多學者在引用此條文獻時并不認可“五代秘色瓷出龍泉”的觀點。

    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龍泉縣志·大事記》中又提到“五代貞明五年( 919年)龍泉金村、劉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規模”,這說明在有限的古文獻中,至少有兩處提到了五代以前,龍泉就已經開始燒造瓷器的事實。

    五代北宋

    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土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又居于甌江—卜游,不僅具備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還有便利的水路運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早在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便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吸取甌窯、婺州窯等周邊窯場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但當時燒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

    這一狀況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卻出現了突然的變化,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龍泉窯青瓷的“迷惑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

    這種淡青釉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淡淡的青色,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與粗糙的早期龍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過渡,與后來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啟關系,這在整個龍泉青瓷發展史上未免顯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個“迷惑”。

    據筆者實地考查證實,當時這類淡青釉的燒制地點主要是在龍泉金村一帶。

    明代陸容《菽園雜汜》曾載:“青瓷初出于劉田,去縣六十里。

    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

    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汕精細,模范端巧,俱不若劉田”,劉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窯,是龍泉窯的傳統制瓷中心。

    但筆者認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窯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大窯至今還尚未發現有燒制淡青釉瓷器的跡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則隨處可見。

    從這一點來看,金村制瓷在當時是很輝煌的,金村地狹靠河,因此初期時運輸十分方便。

    后來制瓷業規模擴大,金村狹窄的地勢便不適應當時的發展。

    而地勢開闊的劉田離金村僅五華里,于是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制瓷業的新中心。

    龍泉窯的突然興起很可能和龍泉窯為宮廷燒造“貢品”有關。

    當時江南一帶屬于吳越國的錢氏王朝統治,錢氏王朝一直奉行與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貢品”。

    有關專家在考古搜集時曾找到這樣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寫著“天福元年,重修窯爐,試燒官物,大吉”。

    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吳越國是宗后晉的,據此推測,當時所燒的“官物”除了吳越國宮廷自用以外,很可能還向石敬瑭進貢。

    當然,擔任貢器燒造任務的主要是越窯,其貢器也稱“秘色瓷”。

    秘色瓷起于晚唐,因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

    龍泉窯也燒過“秘色瓷”,宋人莊綽《雞肋編》記載:“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莊綽一生大約經歷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縣做官,足跡遍及京西、淮南、兩浙、福建、江西、荊湖和廣南,交游甚廣,見聞頗豐,其記載應比較可信。

    從這一點來看,“秘色瓷”的第二階段是后來居上的龍泉窯青瓷產品。

    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進貢的瓷器數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傳世家二(吳越錢氏)“太平興國三年三月來朝,俶進……越器五萬事,金扣越器百五事”。

    又《宋會要》:“太平興國三年四月二日朝,俶進……瓷器五萬事,金扣瓷器百五事”。

    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年,當時貢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達十萬多件,如此巨大數量的貢瓷應該不是在自愿條件下進行的,而這樣龐大的生產量也是越州窯所無力承擔的。

    另一方面,越窯因為各方面原因而逐漸衰落,導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龍泉窯轉移。

    在這樣的情況下,越窯先進的制瓷技術傳入龍泉,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家落戶,龍泉窯產品的質量迅速提高。

    龍泉窯以擔負“和平”的貢器使命,換來了它自身發展的契機,從北宋開始,龍泉窯逐漸取代越窯,一躍而為江南第一名窯。

    北宋南宋

    龍泉窯在南宋的發展是跟大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

    北宋覆滅后,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火所破壞,其制瓷技術傳入到南方。

    這時的龍泉窯結合南技北藝,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

    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

    由于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在南宋晚期燒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商業、貿易的發展。

    北宋時,就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寧波)、杭州、泉州設立了“市舶司”,直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南宋 *** 更把海外貿易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有效途徑。

    對外貿易量的增加更 *** 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及東非、 *** 諸國都是受歡迎的商品。

    據史料描述,當時“窯群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內銷運往臨安,外銷經甌江出海,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

    從13世紀開始,龍泉窯出現了兩大系列的精美產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

    黑胎厚釉青瓷的產品數量比較少,迄今只在龍泉大窯、溪口兩地近十處窯址中發現這類瓷器,而且都是與白胎青瓷同窯同燒的,其中溪口瓦窯垟窯以生產黑胎厚釉青瓷為主,其他瓷窯以燒白胎厚釉青瓷為主,兼燒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紫口鐵足,有些器物還采用支釘墊燒。

    這些在龍泉窯青瓷的內部發展脈絡中都找不到相應的發展軌跡,尤其裹足滿釉支燒的工藝對于龍泉窯來說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工藝風格上的驟變顯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術沖擊的結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預。

    至今高科技測試也表明,龍泉窯的黑胎、開紋片青瓷、造型、紋片,以及化學組成和郊壇下官窯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藝也是承接南宋官窯的,但有創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異。

    與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層光滑細膩不開片,胎色潔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勝似翡翠。

    并且這兩大系列瓷器還出現了一批仿南宋官窯器的器形,官窯器是不允許民間隨意仿造的,仿官窯的出現不能簡單地詮釋為“仿制”。

    另外考古發掘也證明,南宋龍泉窯青瓷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和紹興市攢宮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

    至今大窯龍泉窯遺址還保留著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窯址,在當地村民中還流傳著種種關于南宋時的故事。

    這一切都似乎在述說著當時的龍泉窯與宮廷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系。

    南宋皇朝擁有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為什么還要派遣技術人員和官員在龍泉等地監燒“供器”呢?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資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業對地理環境和資源的依賴性是很強的,至今看來,南宋官窯器的胎質比較疏松,易破碎,還有開片,所謂“無片不成官”,開片是南宋官窯瓷器的一大特點。

    但無論是冰裂紋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則美矣,卻不實用,試想,將滿是開片的瓷器當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衛生問題。

    相比之下,龍泉窯青瓷的胎質比較縝密堅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潔不開片,既美觀又實用。

    元明早期

    雖然龍泉窯熊熊的窯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鐵騎的踐踏而熄滅,但入元后,龍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

    加上元代統治者繼續奉行對外貿易政策,使龍泉青瓷生產規模在元代繼續擴大,窯址和產品的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產品品種增多,風格多樣化,遠銷世界各地。

    1979年為配合浙江省緊水灘水庫工程的興建,浙江省文管會等單位在龍泉縣境內進行了普查,并在龍泉縣東部安仁口地區發掘了元代窯址,為研究龍泉窯在這一時期生產情況和產品面貌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

    這些資料表明,元代仍是龍泉窯的興盛時期。

    元代產品除部分繼承宋代傳統以外,在器型和裝飾上又有新創造,比如當時流行的露胎工藝。

    元代由于水陸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

    在這樣的條件下,元代龍泉窯迅速向甌江和松溪兩岸擴展,這樣,大批的龍泉窯瓷器便可順流而下,轉由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溫州和泉州,將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歐洲、非洲、東南亞等地都有龍泉窯的瓷器。

    1975年在韓國西南部的新安海底發現一艘元代沉船,打撈出l萬多件瓷器,其中龍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見龍泉青瓷在元代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其實元代的蒙古統治者不是單方面地被漢文化所同化,蒙古鐵騎在征服一個王朝的同時也帶來了草原的大氣與粗獷,元代龍泉窯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現。

    這些大器胎質較厚,器形粗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

    元代龍泉窯的窯形仍沿用長條形斜坡式龍窯,但在長度上略有短縮,這一改變有利于提高窯內溫度,并使熱量分布更均勻、合理,對燒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元代龍泉窯的繁榮為明初龍泉官窯的設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詳見《發現:大明處州龍泉官窯》一書)。

    明龍泉官窯器延續了元代的大器風范,將厚實雄渾的審美理念發揮到極致,之前往往將明初龍泉窯青瓷與元代龍泉青瓷混為一談,或籠而統之斷為“元末明初”,這也在一個層面上說明了兩者的相承關系。

    至今從處州青瓷博物館征集到的—批明初龍泉官窯青瓷碎片及結合傳世完整器來看,明龍泉官窯青瓷在燒造工藝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巔峰,無疑代表著龍泉窯瓷器燒造史上的最高水準。

    以刻花為例,明龍泉官窯青瓷主要以刻花為飾,精美絕倫,花紋與青如翡翠的釉色融為—體的刻花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

    刻花是龍泉窯青瓷的傳統裝飾工藝之一,北宋時期的刻劃花裝飾曾經盛極一時,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堿釉的運用和多次上釉技術的掌握,龍泉窯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轉向以釉色取勝。

    其實釉色的玉質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層一加厚,原先的刻劃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蓋。

    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貼塑、模印等裝飾手法,這樣玉質感的釉色和花紋圖案的裝飾效果就可以兼得了。

    明龍泉官窯器將刻花與厚釉結合得恰到好處,從而使刻花裝飾工藝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窯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龍泉窯的規模和數量也不容小覷,以往被忽視,還有待重新認識和評價。

    清代

    洪武年間,《格古要論》載:“龍泉窯在今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盛產處器(青瓷)。”當時供奉皇宮、貴人用的器皿仍由“饒(景德鎮)、處(麗水龍泉)等府燒造”。

    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正統年間以著名匠師顧仕成為代表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為車內外藝術鑒賞家所收藏。

    成化、弘治以后,青花瓷興起,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少將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大窯村、溪口村一帶瓷窯紛紛關閉,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帶瓷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致。

    窯數減至160多處。

    清初,窯聲所剩無幾。

    清中葉,僅剩南窖、瀑去埠頭村、青溪水孫坑村等地70余座窯。

    產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

    唯孫坑村范姓窯技藝家傳,堅持燒制至民國初期。

    成極幾個朝代的龍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國

    清末民初,日本、德國、美國先后有人來龍泉搜羅古青瓷,繼之輛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

    由此,一方面引發了龍泉挖掘古窯址古墓之風:另一方面一批民國制瓷藝人開始研制仿造窯產品“牡丹瓶”、“鳳耳瓶”等70余件郵寄國民 *** 實業部請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龍泉窯歷史上的三次輝煌都是與宮廷密切相關的,無論是生產“貢器”,還是設立官窯,都是促成成龍泉窯快速發展的最有力動因。

    因為在封建社會,宮廷的指令往往就是最高的社會動力,它對于一個瓷窯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免费大全|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av| 日韩精品无码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 中文午夜人妻无码看片| 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无码视频在线|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黑人巨大无码中文字幕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潮喷无码正在播放|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h动漫|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色情无码WWW视频无码区小黄鸭 |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直播|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无码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