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寬度名詞解釋?生物學寬度名詞解釋:生物學寬度一詞是1962年由Cohon根據Gergiuao等人的研究提出的。他們對正常人尸體解剖標本測量了齦牙結合部各部分的寬度(共30個頜骨,287顆牙,325個牙面),其結果的平均值如下:齦溝深度為0.69mm,上皮附著長度為0.97mm,骨嵴頂上方的結締組織寬度為1.07mm。那么,生物學寬度名詞解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生物學寬度這一概念于1962年由Cohon引入,依據的是Gergiuao等人對正常人尸體解剖標本的測量數據。他們對30個頜骨、287顆牙齒和325個牙面進行了詳細的測量分析,旨在揭示齦牙結合部各部分的具體尺寸。
測量結果顯示,齦溝深度平均為0.69毫米,上皮附著長度為0.97毫米,而骨嵴頂上方的結締組織寬度則為1.07毫米。這些數據為理解牙齦與牙槽骨之間的生物學寬度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牙周組織中,生物學寬度是指從牙齦邊緣到牙槽骨頂點的距離,它反映了牙周支持組織的自然狀態。上皮附著構成了生物學寬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結締組織則提供了額外的支持。
了解生物學寬度對于牙科臨床工作至關重要。它有助于牙醫在進行牙周治療時,確保不會損傷到牙槽骨,同時還能正確評估和處理牙周病。通過精確測量和應用生物學寬度的原則,牙醫可以更好地維護患者的口腔健康。
隨著對牙周生物學理解的深入,生物學寬度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現代研究和技術的進步使得牙科醫生能夠更精確地評估和管理牙周疾病,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齦溝底與牙槽嵴頂間的距離。將齦溝底與牙槽嵴頂之間的恒定距離稱為生物學寬度,包括結合上皮和牙槽嵴頂上方的結締組織,約2mm。隨著年齡的增大或在病變情況下,上皮附著向根方遷移,牙槽嵴頂亦隨之下降,溝底與牙槽嵴頂間的生物學寬度保持不變。
生物學寬度是指生物學的領域范圍之廣,涵蓋了從微觀到宏觀、從分子到生態系統的所有生物學研究內容。
生物學的寬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等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作用。通過研究細胞信號轉導、基因調控等機制,揭示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2.細胞生物學: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與分化,探究細胞內各種生物化學過程和生命活動,了解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
3.遺傳學:研究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揭示物種演化和個體發育的遺傳基礎,探討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對生物形態、生理和行為的影響。
4.生理學:研究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包括營養攝取、代謝作用、物質運輸、器官功能等。通過研究細胞代謝途徑、神經系統、激素調節等,探究生物體內部平衡的維持及適應環境的機制。
5.進化生物學:研究生物種群的演化過程,包括物種的形成、演化樹的建立、進化機制等,揭示物種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原因。
6.生態學: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角度研究生物群體的組成與結構,探究生物多樣性維持、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生態過程。
7.行為學:研究動物的行為模式和行為機制,包括動物交流、求偶、繁殖等行為,揭示行為與生存適應、個體選擇以及物種演化的關系。
生物學寬度名詞解釋:
生物學寬度一詞是1962年由Cohon根據Gergiuao等人的研究提出的。
他們對正常人尸體解剖標本測量了齦牙結合部各部分的寬度(共30個頜骨,287顆牙,325個牙面),其結果的平均值如下:齦溝深度為0.69mm,上皮附著長度為0.97mm,骨嵴頂上方的結締組織寬度為1.07mm。
生物學寬度醫學應用:
通常將從齦溝底到牙槽嵴頂之間的恒定距離稱為生物學寬度(biological width BW),包括結合上皮和牙槽嵴頂以上的牙齦結締組織,其寬度約為2mm。隨著年齡的增大或在病變情況下,結合上皮附著向根方遷移,牙槽嵴頂亦隨之下降,但溝(袋)底與嵴頂間的生物學寬度保持不變。
臨床上,齦下根面齲、牙冠和牙根折斷需延長臨床牙冠長度,可以通過手術去除部分牙槽骨;手術中確定應去除的牙槽骨量,不僅應該考慮術后義齒修復所需的臨床牙冠長度、正常齦溝深度以及手術本身可能導致的術后牙槽骨輕度吸收等等因素,還應該考慮生物學寬度這一因素。
生物學寬度的意義:
生物學寬度是指一個人的基因組的多樣性水平。
什么是生物學寬度?生物學寬度(biologicWidth)是在1962年由國外學者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附著于骨嵴頂冠方根面區的結締組織與結合上皮的寬度之和,文獻報告結合上皮附著平均長度為0.97mm,骨嵴頂上方結締組織平均克度為1.07mm,兩者之和為2
以上就是生物學寬度名詞解釋的全部內容,在牙周組織中,生物學寬度是指從牙齦邊緣到牙槽骨頂點的距離,它反映了牙周支持組織的自然狀態。上皮附著構成了生物學寬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結締組織則提供了額外的支持。了解生物學寬度對于牙科臨床工作至關重要。它有助于牙醫在進行牙周治療時,確保不會損傷到牙槽骨,同時還能正確評估和處理牙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