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七下課本?《資治通鑒》 成書時間:北宋 作者:司馬光 體例:編年體通史 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具體內容: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至五代末共1362年的歷史。 意義: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那么,歷史七下課本?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學習七年級歷史課本知識貴在“恒”。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七年級下歷史課本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歷史課本知識:第二十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平定準噶兒部、回部貴族叛亂 準噶爾:蒙古族的一支,17世紀上半葉逐漸強大。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爾丹尋找借口進攻內蒙古,并揚言要攻打北京??滴跤{親征,在烏蘭布通擊潰噶爾丹。18世紀中葉(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清朝又平定了回部(維吾爾族)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
平定叛亂的意義:重新統一了x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重大作用。
對x藏的管理措施:
① 歷代__和班禪都要經過中央冊封。五世__受到順治皇帝接見,五世班禪受到康熙接見。
② 1727年,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x藏,同__、班禪共同管理x藏。
③ 乾隆皇帝還制定“金瓶摯簽”制度。
這些措施穩定了x藏政局,密切了x藏同內地的聯系,有利于x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一步使x藏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伊犁將軍:管理整個x疆。
清朝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
避暑山莊:專門供少數民族貴族覲見皇帝的地方,有臺灣的高山族。目的:“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
作用:對加強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聽說考試和復習資料更配哦。所以為了讓同學們考個好的歷史成績,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一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并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發”。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生的背景和創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材擔負著落實七年級歷史教學目標、發揮歷史教育功能的重任。我整理了關于七年級下歷史課本目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下歷史目錄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榮一時的隋朝
第2課 “貞觀之治”
第3課 “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第7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二)
活動課一 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
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第9課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活動課二 歷史畫配文——話說《清明上河圖》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第18課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活動課三 歷史知識競賽
活動課四 設計歷史知識示意圖
附錄二 中國歷史紀年表
附錄三 好書推薦 歷史學習網站推薦
后記
七年級歷史復習提綱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學習七年級歷史課本知識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是擅長學習的人。我整理了關于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一)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南方農業的發展
(1)、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社會安定。② 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有利于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④引進新品種──從越南引進占城稻。
(2)、表現:①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③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許多茶園。
2、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紡織業和棉織業: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絲綢產量高;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織業,南宋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制瓷業: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紙的冰裂紋瓷器,給人別致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業: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也發達。
3、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其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而且還出現有早市、夜市。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對外友好往來》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教案欄目。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對外友好往來》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掌握唐朝和日本的關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情況;隋唐與新羅的頻繁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2.能力:通過對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隋唐時期出現頻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日本、新羅與隋唐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相似性的比較,以及對佛教在傳播發展過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總結出唐文化的世界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2. 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利用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4.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出的精神的了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以上就是歷史七下課本的全部內容,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一)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南方農業的發展 (1)、原因:①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社會安定。② 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