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歷史人物?安徽歷史人物有:劉安、陳阿嬌、鮑叔牙、小喬、大喬、陶謙、桓范、蹇叔、莊子、甘羅、范增、英布、桓譚、周景、曹操、周瑜、文翁、桓榮、范滂、左慈、文翁、劉馥、大禹、涂女、皋陶、姜尚、管仲、華佗、曹仁等。那么,安徽歷史人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
2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
3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別名朱重八、朱國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
4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
5源和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
6徐達 (1332~1385), 明朝開-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7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皇太子朱標寬彎次子,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號為“建文”。
8管敬仲,名夷吾,字仲,穎上(今屬安徽)人。
9戴安瀾(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慎裂悶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桿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
安徽歷史人物有:劉安、陳阿嬌、鮑叔牙、小喬、大喬、陶謙、桓范、蹇叔、莊子、甘羅、范增、英布、中讓枝桓譚、周景、曹操、周瑜、文翁、桓榮、范滂、左慈、文翁、劉馥、大禹、涂女、皋陶、姜尚、管仲、華佗、曹仁等。
安徽歷史人物
陳武、丁奉、劉惔、桓玄、魯肅、呂蒙、夏侯淵、夏侯惇、許褚、曹真、曹丕、曹植、嵇康、王蕃、劉伶、桓溫、桓伊、戴逵、薛綜、夏侯霸等。
楊行密、陳翥、夏侯玄、汪倫、陳摶、曹霸、司空圖、張籍、李紳、杜荀鶴、龐勛、劉長卿、文賣敏欽、何敬容、耿詢、汪華、李紳、朱溫、包拯等。
梁紅玉、高太后滑指、胡舜陟、王希呂、崔白、宗杲、張孝祥、吳潛、李公麟、呂夷簡、方臘、呂本中、呂公弼、張耒、羅愿、呂祖謙、胡仔、朱淑真等。
吳敬梓、呂蒙、陳獨秀、華佗、陶行知。
一、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于絕糧。
二、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后,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后,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后進占荊南三郡絕慶,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并于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三、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
曹操
曹操(155年叢嘩-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今安徽虧扮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曹丕文武雙銷鄭灶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謚號文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于首陽陵。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東漢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那可多了,歷代多英胡顫數才,古代的管仲,范增,張良,華佗褲首,曹操世家,包拯等,現代的洞明胡,錦,濤,吳,邦,國。
以上就是安徽歷史人物的全部內容,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據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