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一:精選高三物理教案人教版 機械能及其轉化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對滾擺實驗的分析,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2) 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并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重力勢能、那么,高中物理教案人教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二上冊物理教案5篇
作為一名高二的物理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二上冊物理教案,歡迎大家查閱。
高二上冊物理教案(精選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上一節了解了簡諧運動的位移特點的基礎上,以簡諧運動為例,學習描述振動特點的物理量,為描述其他振動奠定基礎。進而使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形式應用不同的物理量描述。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純備能
1.知道簡諧運動的振幅、周期和頻率的含義。
2.理解周期和頻率的關系。
3.知道振動物體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頻率,并正確理解與振幅無關。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總結頻率與振幅無關,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簡諧運動的振幅、周期和頻率的概念;相位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1、振幅和位移的聯系和區別、周期和頻率的聯系和區別;
2、對全振動概念的理解,對振動的快慢和振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的理解; 3、相位的物理意義
四、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交流電后對周期性的運動應由周期與頻率描述并不難接受,但對振幅的意義理解是一個新問題,因此要區分位移、振幅、路程的概念,從而使學生能夠理解振幅。
教案能夠展現出教師在備課中的思維過程,并且顯示出教師對課標、教材、學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運用有關教育理論和教學原則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彈力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設計一
【教材分析】
1、形變:物體發生形變是力作用的結果,形變方式有形狀和體積的改變,任何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發生形變,只不過有些形變程度很小,只有通過儀器及實驗手段才能明顯顯示出來,在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形變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彈性形變,一種是非彈性形變。
2、彈力:彈力是接觸力,物體間產生彈力,兩物體必須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兩接觸物體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用假設法來判斷,若假設接觸的物體間有彈性形變,則有彈力作用,若物體所處的狀態與事實不相符,則假設不成立,無彈力作用。
【教學目標】
喚笑族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②.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①.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是學生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物理一直是高中理科教學中難度較高的學科,由于知識晦澀難懂,理論抽象單調,很多學生對其缺乏興趣,因而整體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就需要頃蠢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與學習積極性。下面我為你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太陽和恒星間的引力
1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一)理解一切行星的運動是因為太陽對行星存在引力作用。了解關于行星繞太陽運動的不同觀點和引力思想形成的過程。
(二)通過開普勒第三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出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導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公式,體會邏輯推理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從行星運動規律到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規律的探索,體會探究大自然規律的樂趣。
2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學科知識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學習了牛頓的三大定律,學習了圓周運動的知識,又學習了開普勒三大定律。理論上已經具備了接受萬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 學生能力分析
優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認知能力較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很強。
作為一個老師,我們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下面是由我為大家塵猜整理的“精選高三物理教案人教版(合集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篇一:精選高三物理教案人教版
機械能及其轉化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對滾擺實驗的分析,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2) 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并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神老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過程與方法:
(1) 培養學生運用能的轉化知識分析有關物理現象的轉化。
(2) 培養學生從能量觀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星,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得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難點:組織、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滾擺實驗并進行分析、歸納,領會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三)教學準備
滾擺,棉線,鐵鎖,人造衛星掛圖。
【 #教案#導語】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確切含義.
2、知道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
2、能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現象.
3、會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計算有關問題(只限于一維運動).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推理方法.
2、使學生知道自然科學規律發現的重大現實意義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基本掌握動量守恒定律.
難點:對動量守恒定律條件的掌握.
教學過程:
動量定理研究了一個物體受到力的沖量作用后,動量怎樣變化,那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互作用時,會出現怎樣的總結果?這類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例如,兩個緊挨著站在冰面上的同學,不論誰推一下誰,他們都會向相反的方向滑開,兩個同學的動量都發生了變化,又如火車編組時車廂的對接,飛船在軌道上與另一航天器對接,這些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物體的動量都有變化,但它們遵循著一條重要的規律.
(-)
為了便于對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我們引入幾個概念.
1.:存在相互作用的幾個物體所組成的整體,稱為,系純清統可按解決問題的需要靈活選取.
2.內力:內各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內力.
3.外力:外其他物體作用在內任何一個物體上的力,稱為外力.
內力和外力的區分依賴于的選取,只有在確定了后,才能確定內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演示】如圖所示,氣墊導軌上的A、B兩滑塊在P、Q兩處,在A、B間壓緊一被壓縮的彈簧,中間用細線把A、B拴住,M和N為兩個可移動的擋板,通過調節M、N的位置,使燒斷細線后A、B兩滑塊同時撞到相應的擋板上,這樣就可以用SA和SB分別表示A、B兩滑塊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測出兩滑塊的質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較mASA和mBSB.
高二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
1.實驗條件:以A、B為,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計.
2.實驗結論:兩物體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下,相互作用過程中動量變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
【注意】因為動量的變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實驗結論理解為A、B兩物體的動量變化相同.
(三)動量守恒定律
1.表述:一個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為零,這個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守恒定律.
2.數學表達式:p=p’,對由A、B兩物體組成的有:mAvA+mBvB=mAvA’做察前+mBvB’
(1)mA、mB分別是A、B兩物體的質量,vA、vB、分別是它們相互作用前的速度,vA’、vB’分別是它們相互作用后的速度.
【注意】式中各速度都應相對同一參考系,一般以地面為參考系.
(2)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是矢量式,解題時選取正方向后用正、負來表示方向,將矢量運算變為代數運算.
3.成立條件
在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的動量守恒
(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為零,的總動量守恒.
(2)的內力遠大于外力,可忽略外力,的總動量守恒.
(3)在某一方向上滿足上述(1)或(2),則在該方向上的總動量守恒.
4.適用范圍
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規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觀,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觀,無論內各物體之間相互作用是什么力,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動量守恒定律都是適用的.
(四)由動量定理和牛頓第沒渣三定律可導出動量守恒定律
設兩個物體m1和m2發生相互作用,物體1對物體2的作用力是F12,物體2對物體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兩個物體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時間△Vt內,分別對物體1和2用動量定理得:F21△Vt=△p1;F12△Vt=△p2,由牛頓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p1=-△p2,即:
△p=△p1+△p2=0或m1v1+m2v2=m1v1’+m2v2’.
【例1】如圖所示,氣球與繩梯的質量為M,氣球的繩梯上站著一個質量為m的人,整個保持靜止狀態,不計空氣阻力,則當人沿繩梯向上爬時,對于人和氣球(包括繩梯)這一來說動量是否守恒?為什么?
高二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
【解析】對于這一來說,動量是守恒的,因為當人未沿繩梯向上爬時,保持靜止狀態,說明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所受的外力之和為零,當人向上爬時,氣球同時會向下運動,人與梯間的相互作用力總是等值反向,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終為零,因此的動量是守恒的.
【例2】如圖所示是A、B兩滑塊在碰撞前后的閃光照片部分示意圖,圖中滑塊A的質量為0.14kg,滑塊B的質量為0.22kg,所用標尺的最小刻度是0.5cm,閃光照相時每秒拍攝10次,試根據圖示回答:
高二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
(1)作用前后滑塊A動量的增量為多少?方向如何?
(2)碰撞前后A和B的總動量是否守恒?
【解析】從圖中A、B兩位置的變化可知,作用前B是靜止的,作用后B向右運動,A向左運動,它們都是勻速運動.mAvA+mBvB=mAvA’+mBvB’
(1)vA=SA/t=0.05/0.1=0.5(m/s);
vA′=SA′/t=-0.005/0.1=-0.05(m/s)
△pA=mAvA’-mAvA=0.14*(-0.05)-0.14*0.5=-0.077(kg·m/s),方向向左.
(2)碰撞前總動量p=pA=mAvA=0.14*0.5=0.07(kg·m/s)
碰撞后總動量p’=mAvA’+mBvB’
=0.14*(-0.06)+0.22*(0.035/0.1)=0.07(kg·m/s)
p=p’,碰撞前后A、B的總動量守恒.
【例3】一質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運動的物體,撞上靜止于該水平面上質量mB=0.5kg的物體B,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撞后兩物體的速度分別為多大?
(1)撞后第1s末兩物距0.6m.
(2)撞后第1s末兩物相距3.4m.
【解析】以A、B兩物為一個,相互作用中無其他外力,的動量守恒.
設撞后A、B兩物的速度分別為vA’和vB’,以vA的方向為正方向,則有:
mAvA=mAvA’+mBvB’;
vB’t-vA’t=s
(1)當s=0.6m時,解得vA’=1m/s,vB’=1.6m/s,A、B同方向運動.
(2)當s=3.4m時,解得vA’=-1m/s,vB’=2.4m/s,A、B反方向運動.
【例4】如圖所示,A、B、C三木塊的質量分別為mA=0.5Kg,mB=0.3Kg,mC=0.2Kg,A和B緊靠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表面滑行到B的上表面,由于摩擦最終與B木塊的共同速度為8m/s,求C剛脫離A時,A的速度和C的速度.
高二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
【解析】C在A的上表面滑行時,A和B的速度相同,C在B的上表面滑行時,A和B脫離.A做勻速運動,對A、B、C三物組成的,總動量守恒.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節課“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的基礎上總結出動量守恒定律就變得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教案人教版的全部內容,高中物理教案1 【課題】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二節《庫侖定律》 【課時】1學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點電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庫侖定律的含義及其表達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