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南平歷史質檢?本地寶。1、打開手機找到微信。2、搜索福建本地寶,點擊進入公眾號。3、在聊天對話框中,輸入南平質檢。4、點擊“查詢”,進入查詢界面。5、輸入手機號,密碼,點擊,然后點擊查詢成績,即可查詢成功。那么,2017南平歷史質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延平地名中的行政變遷
延平這個地方最早并不叫“延平”,而是叫“南平”。“南平”正式成為行政區域的時間,開始于東漢建安初年,其來源起自對一場暴亂的鎮壓。史書記載,東漢年間,福建北部山區爆發了閩越后裔山越人的叛亂,被朝廷迅速出兵平定。后來,為了加強邊區管理并借機紀念這次平定南疆的功績,封建統治者便于建安元年(196年)析侯官縣(今福州)“北鄉”,返派設置了“南平縣”,隸屬會稽郡南部。“會稽”是個古郡名,在今天的江浙地區。東漢置“南平縣”的行為,開啟了中央王朝在閩北行政建制的歷史。“南平”,就此成了閩北最早的縣治和福建歷史上最早見諸記載的五縣之一。后來,即漢建安初的公元196-205年間,閩北境內又設置了漢興(今浦城)、建安(今建甌)、建平(今建陽)3縣,均隸屬會稽郡。
入晉以后,南平就開始幾度改稱“延平”并與“延平”一詞結下千年不解之緣的歷史。史書記載,“延平”一稱最早出現的記錄是:晉太元四年(379年)改延平縣,屬建安郡。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一?地理》引《方輿勝覽》的注解,認為此時南平之所以改稱“延平”原因是:“晉武帝平吳,易南平縣為延平”。
南朝宋泰始年間(465-471年), 延平縣又改名為南平縣。
南平歷史悠久,是福建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慎猜時代,就有土著人在此繁衍生息。東漢時睜孝態期,南平、建甌、浦城就已建縣,距今達1800年。建陽、邵武、武夷山等縣也有千年歷史。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閩北兩次成為福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閩北的經濟、文化發展一度居于全省、甚至全國領先位置,如“建窯”成為全國八大名窯之一,礦冶業鼎盛時期,全國以福建為重點,福建又以閩北為中心。又如,建陽、建安(今建甌)二縣刻書占全國三分之一強,閩北印刷業十分發達,建陽麻沙成為全國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此外,造紙業和茶葉也相當發達。
南平文化積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閩越文化的搖籃,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這里人杰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了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如邵武的李綱、浦城的真德秀、建甌的楊榮等,歷史文化名人如朱熹、宋慈、辛棄疾、陸游、蔡襄、楊時、柳永、嚴羽等都曾在閩北留下足跡。特別是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所以后人有“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之說。
南平是中國東南的一個重要旅游區。閩北旅游資源豐富,是華東地區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密集區之一。
南平位于福建省北部,地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結合部,是福建的“北大門”。為閩江的發源地,建溪、富屯溪、沙溪在南平城匯合始稱閩江。幅員面積2.63萬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域,轄邵武、武夷山、建甌、建陽四市和順昌、浦城、光澤、松溪、政和五縣及延平區,總人口305萬人。境內山巒起伏,河谷縱橫,水系發達,屬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構造侵蝕地貌。是山水森林城市,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近代詩人郭沫若吟詠南平為“山圍八面綠,水繞 二江青”。
早在3000多年前,古越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開疆拓土,繁衍生息,是中國大陸南方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有 1800多年的建城史,秦漢時期是閩越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年間,福建設5縣,南平占3縣;明清時期,福建置8府,南平據3府。文化積淀深厚,古越文化、閩越文化、茶文化、蛇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歷代曾出過李綱、楊榮等17位宰相和一批著名歷史人物。南宋理學創立者朱熹曾在閩北“琴書四十載”,素有“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之稱。
漢建安初(196-205)境內始置漢興(浦城)、南平、建安(建甌)、建平(建陽)4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甌)。
漢建安初(196-205)境內始置漢興(浦城)、南平、建安(建甌)、建平(建陽)4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甌)。
晉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陳永定初(約557)屬閩州,后屬豐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屬泉州(州治今福州),大業三年(607)屬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寶元年(742)復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為建州,屬江南東道。
五代閩龍啟二年(934)屬閩;
天德三年(945)改建州為永安軍,旋改忠義軍;
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劍州,州治劍浦(今南平)。
宋開寶八年(975)改忠義軍為建州,太平興國四年(979)改劍州為南劍州,五年(980)置邵武軍,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為建寧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改建寧軍為建寧府,屬福建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軍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寧府為建寧路,改南劍州為南劍路,大德六年(1302)南劍路改為延平路,均屬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為福建省)管轄。
明代境內并置建寧、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
清末為延建邵道(駐南平),領3府。
政和縣文化歷史悠久。1986年9月省文管會、省博物館普查組在政和普查結果,全縣有商周遺址36處,并發掘出土不少珍貴文物:有商周時期的石錛,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和印紋陶豆、罐、甕、鼎等。從唐朝開始,佛教在政和流傳十分廣泛,民間盛行佛俗火葬,直到清道光年間火葬才漸被土葬代替。全縣有佛教寺廟200多座,其中建廟較多的朝代為:唐代33座、宋代33座,元代29座、明代24座,清代40座。古代政和民間文化活動有燈會、廟會和節慶等形式多樣,戲劇活動是其中的重要活動之一。雖然沒有地方劇種,但京劇、越劇、贛劇,以及茶燈戲、木偶戲等,都在政和流行過。四平戲在明末清初流入政和后保留至今,楊源鄉現在還有四平戲業余劇團。民國時期話劇和電影傳入。新中國建立后,全縣文化事業逐步發展。1990年,全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書店各一個,鄉鎮文化中心和文化站8個,農村俱樂部65個,文化專業戶34戶。全縣有電影院9座,總座位8620個,農村及廠礦電影放映隊34個,個體放映戶25戶。全縣有廣播電臺、電視臺各1個,廣播專線1280桿公里,電視差轉臺28座,衛星地面接收站10座,發射機44臺,電視機1.2萬臺,廣播喇叭1.3萬只。
政和縣古代教育興盛于宋朝。
以上就是2017南平歷史質檢的全部內容,1949年5月14日解放的南平,屬南平專區。 1956年6月9日,建陽專區并入南平專區,共轄南平市和南平、順昌、建陽、建甌、沙縣、邵武、浦城、崇安、光澤、松溪、政和、建寧、將樂、古田、尤溪、泰寧、屏南、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