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1、馬丁?卡普拉斯,1930年出生于奧地利的維也納,1953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西奧多?威廉?理查茲(美國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冠名化學教授。2、那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如下:
2000年:艾倫?黑格(美)艾倫?麥克迪爾米德(美/新西蘭)白川英樹(日)對導電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諾爾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還原反應,巴里?夏普萊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應。
2002年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約翰?貝內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對生物大分子的鑒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羅德里克?麥金農(美穗沖)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歐文?羅斯(美)發現了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
2005年:羅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羅克(美)伊夫?肖萬(法)對烯烴復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6年:羅杰?科恩伯格(美)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
2007年:格哈德?埃特爾(德),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8年:下村修(日)、馬丁?查爾菲(美)、錢永健(美),發現并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2009年: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英)、托馬斯?斯泰茨(美)、阿達?約納什(以色列),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貢獻。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鈴木章(日),發明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歷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01-荷蘭科學家范托霍夫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
1902-德國科學家費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獲諾貝爾化學獎。
1903-瑞典科學家阿倫紐斯因電解質態塵好溶液電離解理論獲諾貝爾化學獎。
1904-英國科學家拉姆賽因發現六種惰性所體,并確定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05-德國科學家拜耳因研究有機染料及芳香劑等有機化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06-法國科學家穆瓦桑因分離元素氟、發明穆瓦桑熔爐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07-德國科學家畢希納因發現無細胞發酵獲諾貝爾化學獎。
1908-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蛻變和放射化學獲諾貝爾化學獎。
1909-德國科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因催化、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0-德國科學家瓦拉赫因脂環族化合作用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1-法國科學家瑪麗·居里(居里夫人)因發現鐳和釙,并分離出鐳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2-德國科學家格利雅因發現有機氫化物的格利雅試劑法、法國科學家薩巴蒂埃因研究金屬催化加氫在有機化合成中的應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01-19501901年 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蘭人, 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學動力學和溶液滲透慎核壓的有關定律. 1902年 E.費歇爾(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國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 阿累尼烏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電離學說. 1904年 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國化學家,發現了稀有氣體. 1905年 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國人,研究有機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國人,制備單質氟 1907年 愛德華·布赫納(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國人,發現無細胞發酵現象 1908年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國物理學家,研究元素蛻變和放射性物質化學 1909年 弗里德里希·奧斯瓦爾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研究催化、化學平衡、反應速率. 1910年 奧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國人,研究脂環族化合物 1911年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國人,發現鐳和釙,并分離鐳. 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瑪麗·居里 1912年 維克多·格林尼亞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國人,發現用鎂做有機反應的試劑.薩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國人,研究有機脫氧催化反應. 1913年 維爾納(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論. 1914年 T.W.理查茲(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868—1928) 美國人,精確測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威爾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國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別是葉綠素 1916年 未授獎 1917年 未授獎配賀 1918年 哈伯(Fritz Haber,1868—1930) 德國人,發明工業合成氨方法 1919年 未授獎 1920年 能斯特(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國人,研究熱化學,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 1921年 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 英國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質 1922年 阿斯頓(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國人,研究質譜法,發現整數規劃 太多了,樓主培孝派想看誰自己百度吧~
2013年如鍵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卡普拉斯(左告戚)、邁克爾?襪橡陵萊維特(中)、阿里耶?瓦謝勒。
1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年10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分享殊榮,他們分別是:
、
來自耶魯大學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羅斯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美國科學家蘭迪·W·謝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學的德國科學家托馬斯·C·蘇德霍夫。
獲獎理由
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的運行與調節機制。 根據三名科學家的發現,每個細胞都是一個生產和傳送分子的工廠。分子通過細胞周圍的囊泡在正確的時間傳送到身體所需部位。他們的基礎發現有助于治療因為細胞運輸混亂而造成的疾病,如神經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組織紊亂等。[2-3]
人物介紹
James E. Rothman(1950年11月3日-)66歲,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系主任、紀念Fergus F. Wallace生物醫學教授。曾獲多種榮譽,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的露依莎-格羅斯-霍維茨獎、拉斯克獎基礎醫學獎(2002年)、費薩爾國王獎。[3]
詹姆斯-E.羅斯曼
Randy W. Schekman(1948年12月30日-)65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生物學家,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尺棚知刊》主編。199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2年與詹姆斯-羅思曼因對細胞膜傳輸的研究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獎。
以上就是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全部內容,個人經歷,榮譽獎項, 研究成果 2013年,亞利耶·瓦謝爾與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因給復雜化學體系涉及了多尺度模型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