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分析化學常考名詞解釋整理 分析化學名詞解釋考試 分析化學重復性名詞解釋 吸光度名詞解釋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名詞解釋全部pdf
標準偏差:一種量度數據分布的分散程度之標準,用以衡量數據值偏離算術平均值的程度。標準偏差越小,這些值偏離平均值就越少,反之亦然。標準偏差的大小可通過標準偏差與平均值的倍率關系來衡量。
標準偏差公式:S = Sqr(∑(xn-x撥)^2 /(n-1))
公式中∑代表總和,x撥代表x的算術平均值,^2代表二次方,Sqr代表平方根。
指示劑封閉現象:
金屬指示劑的封閉,僵化現象及其消除
1. 封閉現象
(1) 概念 :當滴定到達計量點時,雖滴入足量的EDTA也不能從金屬離子與指示劑配合物MIn中置換出指示劑而顯示顏色變化,這種現象稱為指示劑封閉現象.
(2) 產生原因:一是MIn較MY穩定,過量Y難以置換出In;二是MIn的顏色變化不可逆引起.
(3) 消除方法:由被滴金屬離子本身引起的,可以采用返滴定法避免;由于其它金屬離子引起的,需設法使這些金屬離子不發生作用(掩蔽或分離)
2. 僵化現象
(1) 概念:如果指示劑與金屬離子的配合物MIn形成膠體或沉淀,在用EDTA滴定到達計量點時,EDTA置換指示劑的作用緩慢,引起終點的拖長,這種現象稱為指示劑的僵化現象.
(2) 產生原因:MIn為膠體或沉淀 ,使MY計量點時,Y置換出In的緩慢.
(3) 消除方法:加入合適的有機溶劑;加熱;接近終點時放慢滴定速度并劇烈振蕩
金屬指示劑的封閉現象、僵化現象、氧化現象
( 1 ) 封閉現象
某些金屬離子與指示劑形成的絡合物較其與 EDTA 的絡合物更穩定。如果溶液中存在著這些金屬離子,即使滴定已經到達計量點,甚至過量 EDTA 也不能奪取出 MIn 絡汪頃合物中的金屬離子而使游離的指示劑 In 釋放出來,因而看不到滴定終點應有的顏色突變。這種現象稱為指示劑的封閉現象。如果是被測離子導致的封閉,應選擇更適宜的指示劑;如果是由共存的其它金屬離子導致的封閉,則應采取適當的掩蔽劑掩蔽干擾離子的影響。
( 2 )僵化現象
有些指示劑或 MIn 絡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或因 MIn 只稍遜于 MY 的穩定性,致使 EDTA 與 MIn 之間的置換反應速率緩慢,終點拖長或顏色變化很不敏銳。這種現象稱為指示劑的僵化現象。克服僵化現象的措施是選擇更合適的指示劑或適當加熱,提高絡合物的溶解度并加快滴定終點時置換反應的速度。
( 3 ) 氧化變質現象
金屬指示劑大多是分子中含有許掘凳多雙鍵的有機染料,易被日光、空氣和氧化劑所分解;有些指示劑在水溶液中不穩定,日久會因氧化或聚合而變質。這種現象稱為指示劑的氧化變質現象。克服氧化變質現象的措施一般有二種:一是加入適宜的還原劑防止其氧化,或加入三乙醇胺以防止其聚合;二是配成固溶體,即以 NaCl 為稀釋劑,按質量比 1:100 配成固體混合物使用,這樣減小氧化變質的速度,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
基準物質
基準物質是一種高純度的,其組成與它的化學式高度一致的化學穩定的物質(例如一級品或純度高于一級品的試劑)。這種物質用來直接配制基本標準溶液,但在較多情況下,它常用來校準或標定某未知溶液的濃度。
基準物質
standard chemicals
用以直接配制標準溶液的物質,或用以標定容量分析中的標準溶液的物質。又稱標準物質。標準溶液是一種已知準確濃度的溶液,可在容量分析中作滴定劑,也可在儀器分析中用以制作校正曲線的試樣。基準物質應該符合以下要求:①組成與它的化學式嚴格相符。②純度足夠高。③應該很穩定。④參加反應時,按反應式定量地進行,不發生副反應。⑤最好有較大的式量,在配制標準溶液時可以稱取較多的量,以減少稱量誤差。常用的基準物質有銀、銅、鋅、鋁、鐵等純金屬困散陸及氧化物、重鉻酸鉀、碳酸鉀、氯化鈉、鄰苯二甲酸氫鉀、草酸、硼砂等純化合物。20世紀50年代以后,不少人考慮到電量(庫侖數)可以準確測量,建議用庫侖作為一種實用的基準物質,代替一些純的化學試劑。
最后一個不太會
配位滴定中的酸效應
配位物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嚴格地說,簡單離子只有在高溫氣態下存在。在溶液中,由于溶劑化的作用,不存在簡單離子。因此,溶液中的金屬離子 (Mn+)“應該”以M(H2O)nn+ 表示。溶液中的配位反應實際上是配位體與溶劑分子間的交換,在水溶液中:
M(H2O)n + L ==M(H2O)n-1 L + (H2O)
穩定性:小<大
但通常可簡化為:M+L==ML
——以配位(交換)反應為基礎進行滴定分析的方法即“配位滴定法”。
例:AgNO標液滴定CN-:
Ag ++ 2CN- ==[Ag(CN)2]- ,K=1.0′1021
以KI為指示劑,終點生成AgI, 溶液渾濁。
配位反應在分析化學中應用非常廣泛,許多顯色劑、萃取劑、沉淀劑、掩蔽劑等都是配合物。
二. 配合物的分類
按配位體所含配位原子的數目可分為單齒配位體(:F-, :NH3 ) 和多齒配位體 ( H2N-CH2-CH2-NH2 ) 。前者形成單齒(非螯合)配合物,后者形成螯合物。
(一)單齒配位化合物——掩蔽和輔助配位
M+n L==MLn(L只有一個配位原子)
與多元酸相似,單齒配合物時逐級形成的(分步),一般相鄰兩個之比較接近,穩定性不高。
例:配合離子的形成過程
Cu+ NH3== Cu(NH3)2+k1 = 1.4′104
Cu(NH3)2++ NH3== Cu(NH3)22+k2 = 3.1′103
Cu(NH3)22++ NH3== Cu(NH3)32+k3 = 7.8′102
Cu(NH3)32++ NH3== Cu(NH3)42+k4 = 1.4′102
(1)分步穩定常數:k,1/k = k離n ——分步離解常數
(2)累計穩定常數:b
第一級累積穩定常數b1 = k1
第二級累積穩定常數b2= k1 k2
┇┇
第n級累積穩定常數b4 = k1 k2…kn
(3)總穩定常數K:K= bn
(二)螯合物
配位體中含二個以上配位原子,與金屬離子配位有二個以上結合點形成環狀結構形象地稱為螯合物
螯合物的特點:
同種配位原子的穩定性:螯合物 >非螯合物
環多 > 環少
大環 > 小環
由于螯合物的穩定性一般較大,有利于滴定分析。形成螯環的配位原子主要是O,N,S;因此有OO、NN、NO、SS、SO等類型螯合劑。
三. 氨羧螯合劑
??
氨羧螯合劑指:含有—N(CH2COOH)2基團的有機化合物。
幾乎能與所有金屬離子螯合。
目前已研究的有幾十種,重要的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氨三乙酸(NTA)、乙二胺四丙酸(EDTP)等。其中EDTA是目前最為廣泛的有機配位劑。
化學分析是指確定物質化學成分或組成的方法。根據被分析物質的性質可分為無機分析和有機分析。根據分析的要求,可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根據被分析物質試樣的數量,可分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工業上的原材料、半制品、成品、農業上的土壤、肥料、飼料以及交通運輸上的燃料、潤滑劑等,在研究、試制、生產或使用的過程中,都需要應用化學分析。
分析化學是大學本科的主干基礎課,包括“定量化學分析”理論課、定性化派扒學分析,基本化學實驗課和“儀器分析”理論課、實驗課。授課對象為化學類專業和生物、醫學、地學類專業的本科生。分析化學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又有嚴密、的理論,是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的學科。學習分析化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作風,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備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分析化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發展非常迅速。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盡量穿插一些運用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包括藥物、環境、生物等各個領域中分析化學的新進展,新成果。保持化學分析理論的性并不斷充實新內容,保持儀器分析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并及時融進新發展、新技術,將經典分析化學與現代分析化學融合在一起。
儀器分析方法:以物質的物理和物理化學性質為基礎的分析方法稱物理和物理化學分析法。這類方法都需要較特殊的儀器,通常稱為儀器分析方法。最主要的儀器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
1、光學分蘆賀析法
根據物質的光學性質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光譜法、分光分析法、分子熒光及磷光分析法;原子光譜法,如原子發射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
2、電化學分析法
根據物質的電化學性質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電位分析法、極譜和伏安分析法、電重量和庫倫分析法、電導分析法。
3、色譜分析法
根據物質在兩相(固定相和流動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數或其他親和作用的差異而建立的一種分離、測定方法。這種分析法最大的特點是集分離和測定于一體,是多組分物質高效、快速、靈敏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陪羨派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2]
準確度:測量值與真實值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相同條件下,多次測定結果的相互接近程度.
滴定度:每ml滴定液,相當于被測組分的質量.(TA/B)A表示滴定液溶質的化學式;B表示被測組分的化學式,單位=g/ml
自身指示劑法:以滴定液自身的顏色改變,指示終點的方法.
自動催化現象:反應中自身產生的物質,加快反應速度的作用.
空白試驗:不何試樣,或用等量溶劑代替試液,按同樣的條件和方法所做的試驗.
對照試驗:用標準物質或已知物質溶液代替試液,按照同樣的條件和方法所做的實驗.
化學計量點:被測組分物質的量,恰好符合化學式所表示的化學計量關系時,稱所反應到了化學計量點.
指示電極:是電極電位值隨被測離子的活(濃)度變化而變化的一類電極。
化學位移:孫沒攜質子由于在分子中所處的化學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共振頻率。
分子離子:分子通過某種電離方式,失去一個外層價電子而形成帶正電荷的離子。
化學鍵合相:利用化學反應將官能團鍵合在載體表面形成的固定相。
生色團: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中含有π→π*或n→π*躍遷的基團,能在紫外-可見光范圍內產生吸收的原子團。
基頻峰:分子吸收一定頻率的紅外線,當振動能級由基態(V=0)躍遷到第一激發態(V=1)時,所產生的吸收峰。
tR :保留時間。從進樣到某組分在柱后出現濃度極大時的時間間隔;或從進樣開始到某個組分的色譜峰頂點的時間間隔。
速率理論方程式:H=A+B/u+Cu
ε摩爾吸光系數,指在一定波長時,溶液濃度為1mol/L,厚度為1cm的吸光度
容量因子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達到分配平衡時,組分在固定相與流動相中的質量之比,即k=ms/mm
化學鍵合相 利用化學反應將官能團鍵合在載體表面形成的固定相
Rf比移值則伏,指溶質移動距離與流動相移動距離之比,或原點至斑點中心察禪的距離與原點至溶劑前沿的距離之比,即Rf=L/L0。
分析化學名詞解釋部分摘錄如下:
第二章 誤差和分析數據處理:
準確度:分析結果與真實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誤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測量的各測量值之間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誤差:是由某種確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誤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負)和大小,重復測定時重復出現。包括方法誤差、儀器或試劑誤差及操作誤差三種。
偶然誤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誤差,其大小和正負均不固定。
空白試驗:在不加入試樣的情況下,按與測定試樣相同的條件和步驟進行的分析試驗,稱為空白試驗。
有效數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實際上能測量到的數字。通常包括全部準確值和最末一位欠準值(有±1個單位的誤差)。
t分布:指少量測量數據平均值的概率誤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對有限測量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置信水平與顯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時,測定值x落在μ±tS范圍內的概率,行滲稱為置信水平(也稱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測定值x落在μ±tS范圍之外的概率(1-P),稱為顯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區間與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時,以測定結果x為中心,包括總體平均值μ在內的可信范圍,即 μ=x±uσ,式中uσ為置信限。分為雙側置信區間與單側置信區間。
顯著性檢驗:用于判斷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過程中是否存在較大的誤差和偶然誤差的檢驗。包括t檢驗和F檢驗。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論:
滴定度:是每毫升標準溶液相當汪睜于被測物質的質量(g或mg),以符號TT/B表示,其下標中T、B分別表示標準溶液中的溶質、被測物質的化學式。TT/B=mB /VT,單位為g/ml或mg/ml
分布系數:是溶液中某型體的平衡濃度在溶質總濃度中所占的分數,又稱為分布分數以δi表示。
化學計量點:滴定劑的量與被測物質的量正好符合化學反應式所表示的計量關系的一點。
滴定終點:滴定終止(指示劑改變顏色)的一點。
滴定誤差:滴定終點與化學計量點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對誤差。可用林邦誤差公式計算。
滴定曲線:描述滴定過程中溶液濃度或其相關參數隨加入的滴定劑體積而變化的曲線。
滴定突躍和突躍范圍:在化學計量點前后±0.1%,溶液濃度及其相關參數發生的急劇變化為滴定突躍。突躍所在的范圍稱為突躍范圍。
指示劑:滴定分析中通過其顏色的變化來指示化學計量點到達的試劑。一般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存在型體。
指示劑的理論變色點:指示劑具有不同顏色的兩種型體濃度相等時,即[In]=[XIn]時,溶液呈兩型體的中間過渡顏色,這點為理論變色點。
指示劑的變色范圍:指示劑由一種型體顏色變為另一型體顏色時溶液參數變化的范圍。
標準溶液:濃度準確已知的試劑溶液。常用作滴定劑。
基準物質:可用于直接配制或標定標準溶液的物質。
第四章 酸堿滴定法:
(1)混合指示劑:兩種或兩種以上指示劑相混合,或一種指示劑與另一種惰性染料相混合。利用顏色互補原理,使終點顏色變化敏銳。
(2)滴定反應常數(Kt):是滴定反應平衡常數。強堿(酸)滴定強酸(堿):Kt=1/Kw=1014;強堿(酸)滴定弱酸(堿):Kt=Ka(b) /Kw。Kt值越大,該滴定反應越完全,滴定突躍越大。
(3)滴定曲線:以滴定過程中溶液pH值的變化對滴定體積(或滴定百分數)作圖而得的曲線。
(4)滴定突躍:化學計量點附近(±0.1%)pH的突變。
(5)滴定誤差:滴定終點與化學計量點不一致引起的誤差,與指示劑的選擇有關。
(6)質子溶劑:能給出質子或接受質子的溶劑。包括酸性溶劑、堿性溶劑和兩性溶劑。
(7)無質子溶劑:分子中無轉移性質子的溶劑。包括偶極親質子溶劑和惰性溶劑。
(8)均化效應和均化性溶劑:均化效應是指當不同的酸或堿在同一溶劑中顯示相同的酸堿強度水平;具有這種作用的溶劑稱為均化性溶劑。
(9)區分效應和區分性溶劑:區分效應是指不同的酸或堿在同一溶劑中顯示不同的酸堿強度水平;具有這種作用的溶劑稱為區分性溶劑。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酸效應:由于H+的存在,在H+與Y之間發生副反應,使Y參加主反應能力降低的現象稱作酸效應。
穩定常數:為一定溫度時金屬離子與EDTA配合物的形成常數,以KMY表示,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穩定。
逐級穩定常數和累積穩定常數:逐級穩定常數是指金屬離子與其它配位劑L逐級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級形成常數。困帶歲將逐級穩定常數相乘,得到累積穩定常數。
副反應系數:表示各種型體的總濃度與能參加主反應的平衡濃度之比。它是分布系數的倒數。配位劑的副反應系數主要表現為酸效應系數αY(H) 和共存離子效應αY(N)系數。金屬離子的副反應系數以αM表示,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劑和羥基的影響。
金屬指示劑:一種能與金屬離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機染料顯色劑,來指示滴定過程中金屬離子濃度的變化。
1. 返滴定法:先加入一定量過量的滴定劑,又稱第一標準溶液,使與試液中的物質或固體
進行反應,待反應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個標準溶液,又稱第二標準溶液。
2. 酸效應曲線:配位滴定中,表示金屬離子EDTA配合物的lgkfM或lgY(H)與滴定允許的最小
PH值的關系曲線。
3. 吸光系數:單位濃度、單位厚度的吸光度。
4. 內標法:選擇樣品中不含有的純物質作參比物質,加入待測樣品溶液中,以待測物質
和殘壁物質的響應信號對比,測定待測組分含量的方法稱為內標法。
5. 均勻沉淀法:利用化學反應是溶液中緩慢而均勻的產生沉淀劑,達到一定濃度時,產生顆
粒大結構緊密易濾過洗滌的沉淀。
6. 自身指示劑:以滴租敬定液自身的顏色改變指示劑終點的方法。
7. 吸收光譜:利用物質的吸收光譜進行定性、定量及結構分析的方法。
8. 邊緣效應:同一物質的色譜斑點在同一薄層板上出現的兩邊邊緣部,它的Rf值大于中間
部分的Rf現象。
9. 組分效應:
10.基準物質:分析化學中用于直接配制標準溶液或標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濃度的物質。
11. 區分效應:指分析化學中,能區分酸堿強度的效應。
12. 伸縮振動:指原子沿鍵軸方向的伸長和縮短,振動時只有鍵長的變化而無鍵角的變化。
13.分配色譜法:固定相是液體,利用液體固定相對試樣中諸組分的溶解能力不同,即試樣中
諸組分在流動相與固定相中分配系數的差異,而實現試樣中諸組分分離的色
譜法。
14. 不對稱電位絕型桐:如果玻璃膜電極兩側溶液的pH相同,則膜電位應等于零,但實際上仍有一
微小的電位差存在,這個電位差稱為不對稱電位。
15. 酸堿指示劑:用于酸并坦堿滴定的指示劑,稱為酸堿指示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