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disco音樂 中國最早的迪斯科 disco音樂特點 迪斯科舞曲DJ舞曲 disco音樂原唱
迪斯科音樂始于1975年,是一種新型的流行音樂。這種音樂的制成,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一種音響的合成,它的創作室就是錄音室,依喊桐靠錄制人利用各種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把各種音響進行技巧性的編織。在其他流行音樂中,每一個成員都貢獻一份力量,但在迪斯科音樂中,只有錄制人才是唯一知道將來錄好的唱片是什么聲音的人,而那些音樂家們則甚至不知道自己演奏出的東西被編在里面以后將會成為什么樣子。制作時,每一個錄制人都有他自己的錄制方法,但有些是基本相同的。首先,把低音鼓和低音吉他的節奏錄到音軌上,然后把多達四五十層的音響疊加起來——其中包括電子合成樂器的音響;最后,再把人聲加入進去。于是,這類迪斯科音樂主要靠錄音和唱片放出,舞明滲裂臺表演也要依靠各種電聲設備和音樂合成技術。編排錄制者代替了音樂創作。
從音樂的特點來看,這種音樂具有情緒的感染,以強烈的節奏來鼓動人心,不像過去的流行音樂那樣,具有赤裸裸的社會意識,宣揚某種背叛精神和淫亂。它并不重復思想內容,所以一般總是把旋律和歌詞減少到最低程度,強調發揮低音部的節拍性的音型,形成一種像節拍器那樣不斷重復激閉,經常出現急催大鼓似的重擊節拍,可以說,
迪斯科音樂的關鍵是在于節奏音響,它的狂熱性和振奮情緒的力量也在于此。迪斯科音樂和那些“甲殼蟲”、“滾石”之類的流行音樂相比,具有更多的觀賞娛樂的意義。
這種音樂或和的制成,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一種音響的合成,它的創作室就是錄音室,依靠錄制人利用各種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把各種音響察團橡進行技巧性的編織。制作時,每一個錄制人都有他自己的錄制方法,但有些是基本相同的。60年代初敗旁源于法國。由于設備的不斷更新,每家舞廳只要擁一套播放機和一名唱片播放員就足以替代整個樂隊,而且還可得到各種不同的音樂,既省錢又實用。因此,各大舞廳都采用這種方法。于是人們把這種由唱片播放出來的跳舞音樂也叫做迪斯科。60年代中期,迪斯科傳入美國,70年代初在全國各地擴散開來。
普通DISCO - 洛天依/言和
作曲 : ilem
作詞 : ilem
在這普通的一天,我穿著普通的鞋,
很普通地走在這普通的街,掏出普通的耳機,
找點普通的感覺,來一首我最愛的普通音樂,
普通的disco我們普通的搖,旁邊普通的路人在普通的瞧,
我普通的靈魂在普通地出竅,在普通的動次打次中普通地燃燒,
在這普通的一天,我穿著普通的鞋,
很普通地走在這普通的街,掏出普通的耳機,
找點普通的感覺,來一首我最愛的普通音樂,
踩著普通的鼓點,世界隨著我旋轉,
這讓我普通地開啟單曲循環,跟著普通的節奏,
身體普通地抖動,這普通的一切都變得不同,
普通的disco我們普通的搖,旁邊普通的路人在普通的瞧,
我普通的靈魂在普通地慎告出竅,在普通的動次打次中普通地燃燒,
普通的disco我們普通的搖,我普通的心在撲通撲通的跳,
有普通的熱情在普通的尖叫,在普通的動次打次之中沖上云霄,
普通的disco我們普通的搖,旁邊普通的路人在普通的瞧,
我普通的靈魂在普通地出竅,在普通的動次打次大輪中普通地燃燒,
普通的disco我們普通的搖,我普通的心在撲通撲通的跳,
有普通的熱情在普通的尖叫,在普通的動次打次之中沖上云霄。
拓展資料:
《普通滾孝信DISCO》是2015年3月21日由“ilem”上載至嗶哩嗶哩彈幕網的原創Vocaloid中文曲。該曲由洛天依與言和演唱。
本曲目已經擁有了超過600萬次播放,獲得了Vocaloid中文傳說曲的稱號。
該歌曲為雙本家歌曲,另一本家為三無Marblue版。該曲是ilem的第一首傳說曲。同時也是洛天依的第一首傳說曲、言和的第一首傳說曲,第一首VOCALOID中文傳說曲、到2016年為止播放數最多的VOCALOID中文曲。
2015年12月31日,該歌曲首次打破“次元障壁”,在湖南衛視跨年晚會上由李宇春演唱。
2016年1月7日,該歌的花僮翻唱版本由華音鼎天(北京)音樂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
2018年1月19日,該歌曲由汪峰在《歌手》第二季20180119期中演唱。
制作者:ilem
ilem是國內VOCALOID原創音樂作者,于2014年8月在嗶哩嗶哩彈幕網首次上傳中VOCALOID作品。其因多變且魔性的曲風而聞名,被網友們戲稱為“教主”。與其他的VOCALOID原創音樂作者截然不同的是,ilem的歌曲PV多數是由PPT制作,全曲甚至沒有一幅曲繪。在剛出道時,由于其簡陋的PPT曾被人詬病,但后期已經成為該UP主的標志之一。
事實上,ilem是個優秀的多元化UP主,富有創新意識與能力,風格多變,弗拉門戈、電音、HipHop、R&B都是VOCALOID CHINA少見的曲風,快板、相聲亦是全區罕有。
代表作:《普通DISCO》、《神經病之歌》、《僵尸舞》、《陰陽先生》、《葬歌》。
參考資料:《普通DISCO》(VOCALOID中文曲)
70年代的美國。Disco于60年代中期傳入美國,在紐約的一些黑人俱樂部流傳,70年代逐漸發展成一種音樂風格,并指橋風靡世界。這種風格的音樂混合了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拉丁美洲音樂的某些節奏特點,具有強勁的節拍和強烈的動感。
Disco的風潮應歸功于電影的杰作:70年代的電影中大量使用枝扮了Disco舞曲,由于Disco舞曲本身節奏簡單,旋律積極向上易被人接受,從而在全美國至全世界掀起一股Disco的風潮。Disco不僅僅只是一種舞曲風格,它是當今崇尚服飾,時尚,潮流的原起點。
迪斯科一般以4/4拍為主,具有強勁的節拍,并且每一拍都很突出;它的速度大約在每分鐘120拍左右;它的結構短小,歌詞簡單,又很多段落的重復。其實,所有的曲子,只要調整一下速度,改成每一拍都很突出的節拍,都可以變成迪斯科舞曲。
迪斯科舞蹈活動量大,音樂節奏強烈。是一種沒有規定動作的即興式的自由舞蹈,因沒有規定的步伐,他們會根據節奏的變化即興地做出不同的身體動作,自由地扭動著身體的各個部位,特別是腰胯部位,也會唯搭猛創造著各自的花樣,充分地毫無約束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做出各種不同動作。
原意為唱片舞會,起先是指黑人在夜總會按錄音跳舞的音樂,70年代實際上成了對任何時新的舞蹈音樂的統稱。與搖滾相比,它的特點是強勁的、不分輕重的、像節拍器一樣作響的4/4拍子,歌詞和曲調簡單。1977年,因澳大利亞流行音樂小組“比吉斯”(bee gees)的電影錄音《周末狂熱》在美國掀起迪斯科熱。迪斯科經常在錄音室進行音響合成,制成唱片,但首伍終因節奏單調、風格雷同,于80年代初逐漸被其他節奏不那么顯著、速度稍慢的流行舞曲所代替。風靡于世界的迪斯科舞,它起源于非洲。非洲民間舞蹈質樸流暢、清新悅目,而且激越奔放、剛健有力,富有人體的線條美。其舞蹈語言主要集中表現在肢體、軀干的配合及胸、腹、胯的扭動上。在吵芹行18世紀時,由于販賣黑奴,大批黑人流入拉丁美洲,使非洲的舞蹈與當地土著舞蹈結合,產生了迪斯科舞的雛形。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后,黑人藝術進入繁華的城鎮,由于迪斯科舞的火熱和娛樂特性,使其開始進入夜總會及酒吧舞廳等處。這時,舞中原有的表現勞動情節的動作消失了,而代之以輕松自然、拍節終止時的抖動及極強的韻律性等特色,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階層跳舞者的氣質,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注進了一定的色情成分。1975年,迪斯科音樂正式誕生而獨立于其他樂種,其特點是在錄音室中各樂手只機械地演奏,而錄制人員則發揮自己的才能,利用各種電子設備,即興編排、混錄。一般是先把低音鼓、低音吉他等的節奏錄到音軌上,然后把多達四五十種音響疊加起來,最后還可把人聲加進去。由于灌制這種舞曲的圓盤叫做DLSE,因此就把這種舞蹈命名為DLSCO,升嘩有唱片舞會的含義。1977年,因澳大利亞流行音樂小組“比吉斯”(bee gees)的電影錄音《周末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在美國掀起迪斯科熱。迪斯科經常在錄音室進行音響合成,制成唱片,但終因節奏單調、風格雷同,于80年代初逐漸被其他節奏不那么顯著、速度稍慢的流行舞曲所代替。迪斯科音樂就是現在的搖滾音樂,最早發源于美國,是由黑人發明的,迪斯科音樂其實是外國的一種搖滾樂,但是在中國的一些沿海地區也會產生迪斯科,其實是一種搖滾樂的分支,它屬于搖滾樂,但是基本上又屬于一種悠揚,反正是是一種搖滾樂,十分的有點婉轉,有的不好聽,但是基本上都屬于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