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讀后感?那么,表里的生物讀后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表里的生物》中的小男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兒時所在的城里沒有工廠,他便認為凡是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父親的表能發出聲音,這讓他堅信表里有生物。他這種基于自己認知的好奇推斷十分有趣,就像我們小時候對周圍世界的種種奇思妙想一樣。他在遭到父親阻攔后,不但沒有減少對表的好奇,反而更想探究其中的奧秘,這種執著于自己好奇事物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的好奇心可能會被一些外在因素輕易打壓,而小男孩卻能始終保持,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例如,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許多偉大的發現往往起源于科學家們像小男孩一樣對某個現象的強烈好奇。正如17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波義耳,不慎把鹽酸濺到紫羅蘭上,看到奇異現象,因好奇而提出疑問,不斷探究,最終發明石蕊試紙。
小男孩的探索精神令人欽佩。他不顧父親的阻攔,一心想要探究表里的生物,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像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即使父親給出了“表里有蝎子,一動就要蜇你”這樣的警告,他可能知道這是謊言,但還是沒有停止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不迷信權威、不盲從既有事實的態度。相比之下,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過于依賴權威或者既有的結論,缺乏主動探索的勇氣。就像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是被動接受老師或者書本上的內容,而很少像小男孩那樣去主動質疑和探索背后的真相。小男孩的這種探索精神,使他跟那些偉大的科學家沒有本質區別,比如20世紀初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無意間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凸出部分與非洲西海岸凹陷部分非常吻合,提出問題不斷探究,最終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俄裔美國睡眠研究專家阿瑟林斯基偶然發現兒子睡眠時眼珠忽然轉動起來,提出問題,不斷反復實驗,最后得出結論,睡眠中眼珠快速轉動的時候是最容易做夢的階段。
文中的父親這一角色也有值得思考之處。父親不許小男孩動表,也許是出于對表的珍視,或者是擔心小男孩弄壞表
以上就是表里的生物讀后感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