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內容?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那么,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唯物史觀主要內容: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筑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變更。上層建筑又服務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恒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
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一)歷史觀(唯物史觀)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促進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應,從而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二)價值觀、人生觀
4、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
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5、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6、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價值觀與人生觀):
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對社會的貢獻),要求我們(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地投身到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去;(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需要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和社會消極因素的沖擊.
二 : 歷史唯物主義解析論文
摘要:由于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國古代史(選修)》是在初中統編教材基礎上的“急就篇”,無論是課本還是教參都存在著“失之過簡”的弊端,這就給高中歷史教學造成了教師難以講解清楚,學生難以掌握的不少教學難點。
唯物史觀三個基本原理
2020-04-21 14:18:41
文/張敏
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二,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第三,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要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會現象時,要尊重社會實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
所謂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在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無數矛盾中,起著本源的總制動作用的那個矛盾,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會中都存在的制約社會其他矛盾及其運動的矛盾,即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是: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斗爭理論等。歷史發展有特定規律,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斗爭理論等。歷史發展有特定規律,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擴展資料
唯物史觀基本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三個主要理論
理論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生產力通俗地講,生產力是有目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它包括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
2、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中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的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
以上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內容的全部內容,具體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 價值觀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隨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 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則具有阻礙作用 2.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