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歷史事件?10月18日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95年,抗日英雄吉鴻昌誕辰 ·1945年,紐倫堡軍事法庭首次審判開始 ·1962年,中國與烏干達建交 ·1998年,雅魯藏布大峽谷命名 10月19日 ·1893年,那么,10月18日歷史事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準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采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后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御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1941年1~2月,中國軍隊在河南信陽以北地區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日軍為尋殲在豫南的中國軍隊湯恩伯集團軍,抽調第3、第17、第40師及特種兵一部,集中在信陽以北地區,由第11集團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指揮進攻豫南。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3個集團軍共8個軍組織防御。30日,日軍中央兵團兵分兩路,企圖協同兩翼兵團夾擊中國軍隊。31日,日軍攻占舞陽、上蔡,形成包圍圈,但中國軍隊已先行轉移,致使日軍撲空。
此時,日軍側背受到中國軍隊攻擊,正陽已被皖西第84軍克復,后方交通受到威脅,遂于2月1日開始回撤。日軍第3師從舞陽撤出后,于4日攻占南陽,6日放棄該城向唐河、泌陽方向撤退。
圓明園曾珍寶無數,八國聯軍入侵時,搶走了哪些國寶級寶物?1860年10月6日,法國軍隊率先抵達圓明園。現有資料顯示,至遲到當年10月7日,法軍已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劫掠圓明園中的文物。隨后趕到的英軍在軍官帶領下也加入了搶劫。有研究考證,英法軍隊當時搶走的主要是“體積較小、價值高的物品,像珍珠、寶石、玉器、金錠等等”。而隨著小件貴重物品越來越少,搶劫對象的體量也愈發增大。
被搶劫之后,圓明園再遭“火劫”。有中方記載顯示,在英法聯軍搶劫的同時,圓明園周邊已有小規模焚燒。但真正大規模的焚毀是當年10月18日英軍縱火。因此,這一天也被后世認定為圓明園的罹難日。這次劫掠遠未將圓明園完全毀滅。清同治年間,朝廷還曾試圖重修圓明園。但好景不長。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京城內外秩序大亂,圓明園的殘存物件又遭到毀滅性破壞。
此后,圓明園接連被官僚、軍閥、土匪、奸商長期破壞、盜竊。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后,其石雕文物更是大量散失。那么問題來了,八國聯軍入侵時,搶走了哪些國寶級寶物?下面小編就給各位羅列一下:商周青銅器、還有一件乾隆年間從權臣和家抄出的長3尺、高2尺的白玉馬。這兩件寶貝目前都在法國拿破侖三世皇帝在楓丹dao白露宮里
另外,還有敦煌莫高窟里出土的,圣僧玄奘從印度帶來的佛經。
圓明園可是萬園之園,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著145處景觀,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曲院風荷”,都來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仿瞻園的“茹園”,仿孤山放鶴亭的“招鶴蹬”等等,匯集了無數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在圓明園的鼎盛時期,這里既是具有空前規模的皇家園林,又是清代皇帝發號施令、行使權力的統治中心。從康熙到咸豐,6個皇帝每年總有三四個月在此居住,并處理政務和進行各種政治活動。當年的大宮門兩旁,曾設置了內閣、六部、軍機處等中央政府部門的辦公處。在西北面的一片廢墟殘跡中,仍能尋找到幾組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舉行盛大宴會的“九洲清宴”、供奉歷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宮”和藏書樓“文源閣”等等。
在建筑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
這是語文書上的題!!因為圓明園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其收藏了歷朝歷代的奇珍異寶和文人雅士的絕世佳作,圓明園是中國傳統造林藝術的集大成者。
并且融合了中西風格,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一個園林的毀滅,更是歷代思想藝術結晶的毀滅,因此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占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筑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在清室150余年的創建和經營下。
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
擴展資料:
圓明園毀滅的歷史背景: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們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愿望。
被《財富》雜志評為中國第三大富豪的原華晨集團董事長仰融,去年五月突然出走美國,自稱受到“迫害”。這一事件曾引起軒然大波。事隔八個月之后,該事件內幕依然撲朔迷離。經數月多方采訪,本報記者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回首2002,中國汽車界最轟動,同時又最撲朔迷離的新聞是什么?是仰融事件!曾被《財富》雜志評為中國第三大富豪的仰融,去年5月突然出走美國,自稱受到“迫害”,在中
國乃至全球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在關于這一事件的八個月以來近百萬字的海內外公開報道中,九成以上是以仰融方面為消息來源的。從新聞傳播的專業角度看,公眾輿論事實上始終被仰融一方所左右、引導。事件的另一方,這一事件的其他人物始終保持緘默。
真相就像硬幣,有兩面。單有一面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不真實的。
在經過數月的關注、采訪之后,我們有機會接觸到這一事件的有關人員。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材料。在此將我們所了解的“另一面”公之于眾,以幫助公眾了解、判斷事件的全貌。
1
仰融事件的
來龍去脈
仰融原是中國“華晨集團”的董事長,2001年度被《財富》雜志評為中國排名第三的富豪。2002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華晨中國”(CBA)宣布,依照主要股東要求,經董事會通過決議,解除仰融的董事會主席和行政總裁的職務。
以上就是10月18日歷史事件的全部內容,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英法聯軍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