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數學教育的基本觀點?現實生活對于兒童形成數學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現實生活為兒童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經驗;現實生活幫助兒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2)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主動建構數學概念教學知識是一種邏輯知識。那么,幼兒數學教育的基本觀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下面是我整理的淺談幼兒數學教育相關內容,歡迎參考。
淺談幼兒數學教育 篇1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以計算機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數學技術迅速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智能機器人,辦公自動化、計算機儲蓄,學校教育乃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買與賣、存款與保險、股票與債券許許多多的現實生活中的事情都離不開數學,數學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數學就在幼兒身邊,我認為如何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一、現實生活中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教育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數學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良好的數學環境有助于幼兒積累數學生活經驗,更好地學習掌握運用數學知識。
1、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幼兒接受新知識形成新能力的知識準備,只有生活經驗豐富,體驗正確才能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點。因此現實生活中要重視創設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相關的物質環境,引導幼兒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的日常生活多蘊含一些數學知識,我們將幼兒的日用品、學習用品、進區卡、晨檢袋的插牌位置均統一編上幼兒的學號,幼兒對自己和別人的學號就跟名字一樣熟悉,在要學習相鄰數之前,就讓每一個幼兒找一找自己學號的鄰居,三個三個地手拉手告訴大家,你學號的鄰居號是誰?在要學習單數、雙數之前,就讓幼兒去拿與自己學號一樣數量的雪花片,二個一對二個一對地擺,擺到最后的發現了什么秘密?又例如學習分類之前,我要求幼兒根據“筐子”的標記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標記有時是不同顏色的,有時是不同形狀的。
數學思維包含在邏輯思維里,只是邏輯思維的一種。
邏輯思維是指將思維內容聯結、組織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思維是以概念、范疇為工具去反映認識對象的。
數學思維就是用數學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思維指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反映,屬于人腦的基本活動形式。
擁有數學思維的孩子,推理分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學習能力很強,各方面都如魚得水。可以說,數學思維終身受益。
所有的思考都涉及數學,聽起來似乎有些夸張,但卻是事實。
所有的思考都可以歸結為邏輯和數學的一個分支,這是人類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部分。而孩子從小就有邏輯思維。如果我們提出問題,并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這是開發他創造性智力活動的一個極好的方法。
幼兒數學教育的基本觀點 1.幼兒學習數學開始于bai動作 自從皮亞杰提出“抽象的思維起源于動作”后,這已成為幼兒數學教育中廣為接受的觀點: ① 我們經常能觀察到,幼兒在學習數學時,最初是通過動作進行的。例如“對應排列相關聯的物體”活動,隨著幼兒動作的逐漸內化,他們才能夠在頭腦中進行這樣的對應。 ② 幼兒表現出的這些外部動作,實際上是協調事物之間關系的過程,這對于他們理解數學中的關系是不可或缺的。在幼兒學習某一數學知識的初級階段,特別需要這種外部的動作。對于那些表現出抽象思維有困難的幼兒,也需要給予他們充分擺弄的機會,這既符合他們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們的學習。
2.幼兒數學知識的內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①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開始于外部的動作,但是要把它們變成頭腦中抽象的數學概念,還有賴于內化的過程,即在頭腦中重建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表象的作用即在于幫助幼兒完成這一內化的過程。 ②但把表象的作用無限夸大也是不適當的做法。
3.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樣化的經驗和體驗基礎上。 由于數學知識是一種抽象的知識,它的獲得需要擺脫具體事物的其他無關特征。而幼兒對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意義的理解,卻是從具體的事物開始。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基本觀點如下:
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現狀,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思維訓練與能力培養的現象。幼兒園數學教育的任務是要傳授知識,培養興趣,發展思維能力。這三項任務既有相對獨立性,又相輔相成、互為一體。因此要完成幼兒園數學教育的三項任務就必須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把訓練尤其是培養幼兒思維能力的訓練任務落到實處。
我針對過去存在的知識教學與思維訓練脫節的弊端,合理地安排教材,采用多種練習形式來加強對幼兒的思維訓練,力圖使思維訓練與知識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互相滲透,互相促進。
例如:學習數的組成,我們把數的分解和組合的學習,按物體特征從不同角度給其分類的教學,使物的分類與數的分合得到自然的對應。再如,把數的組成與數的加減結合起來,要求幼兒在學習了數的分合后,能按分合式編算術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促進了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
創設學習數學的外部環境
著名的法國數學教育家佐爾坦?迪恩尼斯提出這樣的觀點:應該設置一個數學學習的環境,讓他們盡可能多地使用不同媒介和盡可能多的與變量打交道,使他們獲得有關概念的豐富經驗,從而抽象出這個概念的結構。
幼兒數學學習,主要分六大模塊:
1、集合:教孩子學會分類,幫助孩子感知集合的意義,逐步形成關于具體事物的集合概念,這是計數的前提,是形成數概念的基礎,為孩子數學能力做準備。
2、數:孩子總是先口頭數數開始,到結合實物數數。從無意義的數字到掌握數的實際意義,認識數字,理解數字,運用數字,最終形成數的概念。
3、量:通過對集合和數的學習,孩子從不精確的集合感知到確切的數量,這是數量由具象化到形象化的過渡,為加減概念打下基礎。
4、形:在兒童早期數學啟蒙的階段,除了加減法,還有幾何圖形的學習。幾何在數學中占據很重要的比例,對孩子空間立體思維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5、時:孩子對時鐘的認識,可以幫助其形成時間概念,有助于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
6、空:空間思維是指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通過想象與視覺化形成新的視覺關系的能力。空間思維對于孩子在學習幾何等類型題時能起到有效幫助,對孩子大腦起到開發作用。具備空間思維的孩子能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多個角度"立體思考",對其未來社會性的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上就是幼兒數學教育的基本觀點的全部內容,幼兒數學教育的基本觀點 1.幼兒學習數學開始于bai動作 自從皮亞杰提出“抽象的思維起源于動作”后,這已成為幼兒數學教育中廣為接受的觀點: ① 我們經常能觀察到,幼兒在學習數學時,最初是通過動作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