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必修三?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梳理1 第四章: 十、種群的特征: 1、種群密度 a、定義: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逐個計數 針對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 b、那么,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必修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學習生物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高中必修三生物知識點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三生物知識點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必修三生物筆記總結一:第一章
一、細胞的生活的環境:
1、單細胞(如草履蟲)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作媒介進行物質交換
養料 O2 養料 O2
外界環境 血漿 組織液 細胞(內液)
代謝廢物、CO2 淋巴 代謝廢物、CO2
內環境
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其中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
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
毛細血管壁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
毛細淋巴管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
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堿度,溫度
①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無機鹽中Na+、cl- 占優勢
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 相當于細胞內液滲透壓;
②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 等離子有關;
③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過10C ).
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內環境成分相對穩定
內環境穩態 溫度
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 酸堿度(PH值)
滲透壓
①穩態的基礎是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
②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
③穩態相關的系統: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系統(及皮膚)
④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調節能力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穩態會遭到破壞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高中必修三生物筆記總結二:第二章
三、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
細胞體
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單位:神經元 樹突
突起 神經纖維
軸突
神經元在靜息時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
功能:傳遞神經沖動
2、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分析綜合作用) (運動神經末梢+肌肉或腺體)
3、興奮是指某些組織(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的活躍狀態的過程.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
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的傳導是雙向的;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外正內負);興奮時膜內為正,膜外為負(外負內正),興奮的傳導以膜內傳導為標準.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
突觸前膜 由軸突末梢膨大的突觸小體的膜
①突觸的結構 突觸間隙
突觸后膜 細胞體的膜 樹突的膜
②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后膜,使后膜產生興奮(或抑制)所以是單向傳遞.(突觸前膜→突觸后膜,軸突→樹突或胞體)
③在突觸傳導過程中有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過程,所以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慢.
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①神經中樞位于顱腔中腦(大腦、腦干、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其中大腦皮層的中樞是最高級中樞,可以調節以下神經中樞活動
②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感知(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③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在言語區)
(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
④記憶種類包括瞬時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永久記憶
四、激素調節
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
2、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
激素進行生命活動的調節稱激素調節
3、血糖平衡的調節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布在胰島外圍)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
由胰島B細胞(分布在胰島內)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
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系
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轉變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時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減少來源)
血糖含量降低時: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含量的穩定,它們之間存在著反饋調節.
4、激素的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寒冷、過度緊張等
刺 激
( 促進 ) (促進)
(抑制) (抑制)
反饋調節 (濃度高時)
下丘腦有樞紐作用,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通過體液運輸 (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注: 激素是有機分子,信息分子,由腺體產生后,運輸到各器官和細胞,只作用于相應的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作用是間接的.
6、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
體溫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a、特點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b、聯系: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
(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五、免疫調節
1、基礎:免疫系統
2、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
吞噬細胞
免疫細胞
(發揮免疫 淋巴細胞 T細胞
作用細胞) B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
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
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免疫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細胞免疫
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于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的.
5、抗原與抗體:
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
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6、體液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漿細胞 抗體
記憶細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
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
d、漿細胞來自于B細胞和記憶細胞.
7、細胞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效應T細胞 淋巴因子
記憶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
(二次免疫) 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
8、免疫系統疾病:
免疫過強 自身免疫病
過敏反應 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
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并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
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徑.
9、免疫學的應用:
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
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于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藥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1
一、細胞的生存環境:
1、單細胞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作媒介進行物質交換
細胞外液主要是血漿、淋巴、組織液,又稱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其中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
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
毛細血管壁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
毛細淋巴管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
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堿度,溫度等相對穩定
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無機鹽中Na+、Cl- 占優勢
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 相當于細胞內液滲透壓;
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 等離子有關;
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過10C)。
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至于什么消費都想到可以買幾本書,看起來很愛知識,卻是一個非常壞的思維,被它麻醉的人,結局就是很惡俗地以為自己很脫俗。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1
第一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2、體液之間關系: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堿度、溫度。
6、血漿中酸堿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 緩沖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梳理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梳理1
第四章:
十、種群的特征:
1、種群密度
a、定義: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逐個計數 針對范圍小,個體較大的種群;
b、計算方法: 植物:樣方法(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取平均值;
動物:標志重捕法(對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
計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 昆蟲:燈光誘捕法;
微生物:抽樣檢測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是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
3、遷入率和遷出率:a、定義:單位時間內遷入和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b、意義:針對一座城市人口的變化起決定作用.
4、年齡組成: a、定義: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個體數目的比例;
b、類型:增長型(A)、穩定型(B)、衰退型(C);
c、意義:預測種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別比例: a、定義: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b、意義:對種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十一、種群數量的變化:
1、“J型增長”a、數學模型:(1) Nt=N0λ
(2)曲線(如右圖)
b、條件:理想條件指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
c、舉例:自然界中確有,如一個新物種到適應的新環境.
2、“S型增長” a、條件:自然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
b、曲線中注意點:
(1)K值為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2)K/2處增長率最大.
3、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會急劇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臨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有重要意義.
十二、群落的結構:
1、群落的意義: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與緯度、環境污染有關.
3、群落中種間關系:
捕食(甲圖)
競爭(乙圖)
互利共生(丙圖)
寄生
丙
4、群落的空間結構:
a、定義: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
b、包括: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意義:植物的垂直結構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垂直結構);
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類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
過程:裸巖階段 地衣階段 苔蘚階段 草本植物階段
灌木階段 森林階段(頂級群落)
(缺水的環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階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發芽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3、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梳理2
第五章
十四、生態系統
1、定義: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
2、類型: 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于人工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3、結構:組成結構
生產者(自養生物) 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硝化細菌等
消費者 主要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
寄生動物(蛔蟲)
異養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細菌、真菌、還有腐生生活的動物(蚯蚓)
食物鏈 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營養級結束,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
營養結構
食物網 在食物網之間的關系有競爭同時存在競爭.食物鏈,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
4、生態系統功能: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 a、定義: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傳遞沿食物鏈、食物網,
散失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
b、過程:一個來源,三個去向.
c、特點: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中底層為第一營養級,生產者能量最多,其次為初級消費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數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
(2)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1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魚塘)
2合理地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作物除草、滅蟲)
1. 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2、物質循環 2.特點:具有全球性、循環性
3.舉例 碳循環 :
碳循環的形式:CO2
大氣中CO2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
減少溫室效應的措施:
1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新能源.
2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兩者關系:
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循環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作為物質循環動力
5、實踐中應用: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
b.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極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可來源于無機環境,也可來自于生物.
6、信息傳遞 ①信息種類 化學信息 通過信息素傳遞信息的,如,植物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
行為信息 通過動物的特殊行為傳遞信息的,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如:孔雀開屏、蜜蜂舞蹈)
②范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③信息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
信息傳遞.信息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④應用:a .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如:模仿動物信息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
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
7穩定性 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
抵抗力穩定性 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②種類 兩者往往是相反關系,但也有一致的 如:北極凍原
恢復力穩定性 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③原因: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能力大小由生態系統的組分和食物網的復雜程度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和食物網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但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自我調節能力限度的干擾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穩定性越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如:草原、北極凍原)
④應用:a.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b.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十五、生態環境的保護:
1、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來呈“J”型;
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a、人均耕地減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種物質、精神需求
d、社會發展
地球的人口環境容納量是有限的,對生態系統產生了沉重壓力.
3、我國應對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長
b、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
c、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
4、全球環境問題:a.全球氣候變化 b.水資源短缺 c.臭氧層破壞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樣性銳減
5、生物多樣性 ①概念: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潛在價值 目前不清楚
②多樣性價值 間接價值 生態系統區別調節功能
直接價值 食用藥用 工業用 旅游觀賞 科研 文學藝術
就地保護 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 是生物多樣性最有效
的保護.
易地保護 將滅絕的物種提供 最后的生存機會
③保護措施 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基因進行保護
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關鍵)
反對盲目的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6、可持續發展
①定義: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發展.
②措施:a.保護生物多樣性
b.保護環境和資源
c.建立人口、環境、科技和資源消費之間的協調和平衡.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梳理歸納相關文章:
★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識點歸納整理
★高中生物考點整理歸納
★生物高考考試的知識點整理歸納
★初中歷史必備知識點梳理歸納
★高中化學考點整理歸納
★高中語文考點整理歸納
★九年級語文重點知識點歸納梳理
★高三數學知識點梳理匯總
★初二物理下冊知識點梳理歸納
★around的用法知識點梳理
很多同學在復習高中生物必修三時,因為之前沒有對知識進行過系統的總結,導致復習時整體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考點梳理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人和高等動物的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構成。
2.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3)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
(4)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其膜電位變為外負內正。
拓展:
①興奮的傳導方向和膜內側的電流傳導方向一致。
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形式是電信號,特點是速度快。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通過突觸進行的
拓展:
①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后每個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叫做突觸小體;突觸前膜是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突觸后膜是神經元胞體或樹突。
②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受體的化學本質是糖蛋白。
③神經遞質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因此興奮只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必修三的全部內容,要重視理、化、生三科在方法體系上的共同點,在知識體系上的契合點,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結合點。 4、關注社會熱點 很多社會熱點問題(如環境保護、沙塵暴、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等)與生物學密切相關,都可能成為高考命題的材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