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中國歷史地理地圖?東邊繪出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西邊繪出噴赤河南北流向的河段,北邊繪出黑龍江最北江段,南邊繪出曾母暗沙(漢朝以前的歷史地圖除外)。中國全圖必須表示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那么,手繪中國歷史地理地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步:畫一個長方形,長寬比大致為5:3,并把長方形均勻分為3行6列,并標注經線度;
第二步:標出A、B、C、D、E、F六個點,其中C點在中點處,F點大約在對應邊的1/3處。如圖1所示。
第三步:在第一行中的090和0120之間畫出一個“平底水槽”,得到5個點,標記為1-5,其中2、3、4、5在每邊的1/3處;把第二行中最右一格的兩個角切掉,得到5個參考點,記為6-10,它們均在每個對應邊的1/3處;連結DE,并略作修正(如圖中所示的虛線),得到11,12號點。如圖2。
2
第四步:從F到E順時針相連這些參考點,并勾畫輪廓(圖3);
說明:1.勾畫輪廓這一步學生要多畫幾遍才能記住,主要是西南、東北和渤海灣要多畫幾遍;
2.學生以后再在圖中畫出黃河、長江、珠江,并標出中國主要山地及地形單元,則為以后全面學習中國地理打下很好的基礎;
3.為了更方便地記憶經緯網,本圖采用的是圓柱投影中的方塊投影。
適合兒童的歷史書:
1、《兒童歷史百科繪本》:這套書,最大的特點是,從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買賣入手,將歷史拉近,以更好地讓孩子代入。涉及商業貿易、大河文明、交通發展、家族家庭、飲食文化5大主題。
2、《古代人的一天》:我們對古代人的了解都是史書上的一段段文字和故事,從沒有想到他們的一天會是怎么樣的。這套書把古代人一天的生活場景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它更加具體微觀,容易令孩子產生聯想與好奇。
3、《手繪中國歷史地圖》:其羅列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所有時期或朝代。每個時期或朝代一張人文地圖,再加簡單的歷史。一目了然的介紹了中國歷史變遷圖。從遠古至清末時間脈絡清晰,應用時間軸介紹歷史發展變遷,是一套能體現各個朝代簡史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百科。
4、《中國歷史地圖+手繪地理地圖:中國》:大開本全彩手繪地理、歷史。近萬幅手繪分鏡,21幅古中國地圖,21條歷史脈絡。知名地理、歷史專家聯袂審定,歷時兩年心血創作,每一頁都是一首穿越千年的詩歌。
5、《藏在地圖里的中國》:本書將將地圖、插圖、文字融為一體,呈現了一幅幾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壯麗畫卷。內容豐富,有著名戰爭的場景圖和立體地圖,還有長達1米的折疊長圖等。
問題一:古代時候的地圖怎么畫出來的?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制,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制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后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臺灣繪制的臺灣全圖)。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后。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并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借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
中國地圖可以在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部地圖技術審查中心、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查看。
中國地圖的方位和定向一般和其他的地圖一致,即正北定向(正北朝向圖面的上方)。偶爾會有一些情況,比如說受到一些地圖投影變形的影響或者是制作不同方位的鳥瞰圖之類的地圖,這類的中國地圖其正北方向就可能不在圖面的上方了。
按照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規定,中國全圖的比例尺應在1:100萬及以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上有免費的標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的底圖提供。一般情況下,標準中國地圖比例尺為1:400萬,這已經是一幅較大的掛圖的大小(橫版)。
2022年8月29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2年版標準地圖20幅,包括中文版中國地圖6幅、英文版中國地圖14幅。2023年8月28日,“2023年版標準地圖”正式發布并在自然資源部主辦的標準地圖服務網站上線。
中國地圖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準確反映中國領土范圍。
(1)圖幅范圍:東邊繪出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西邊繪出噴赤河南北流向的河段,北邊繪出黑龍江最北江段,南邊繪出曾母暗沙(漢朝以前的歷史地圖除外)。
中國歷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海內華夷圖。
海內華夷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于德宗貞元十七年(801)繪制。此圖是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
圖的中國部分本于《禹貢》,外國部分本于班固的《漢書》,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賈耽自年輕時“注意地理”,又逢安史之亂,邊疆多事,領土喪失,所以他經常懷念國家領土的完整,留心邊疆及域外地理所繪地圖頗能糾正舊籍疏謬,內容豐富,多至數百國。原圖已佚,僅存仿制的《華夷圖》及《禹跡圖》。
海內華夷圖的特點:
1、注重外國部分,雖然是采訪材料,但注重實際,修正了不少錯誤。時間跨度自傳說時代中的夏朝至唐朝,地域范圍不限于唐朝本土,包括了作者所了解的唐朝以外的全部地理范圍。
2、注重歷史地理的考證,古今地名分別用不同顏色繪注,開創了我國沿革地圖的先例。《海內華夷圖》幅面約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圖》大10倍,可見工程之浩大,亦可見唐代制圖事業之規模。將與地圖有關的考證和說明文字另撰專書,作為該圖的附件。
3、確立了“古墨今朱”的標識方法,既堅持了古今對照的原則,又解決了歷史地理要素與今要素混淆不清的矛盾。
以上就是手繪中國歷史地理地圖的全部內容,第一步:從我國最北端“一筆三彎”繪到我國最東點,主要是針對版面,可控制中國地圖的高度和最東,同時該線也決定了中國地圖的大小。當然,不管先畫那一處,第一筆都決定著整個中國地圖的大小。